伤口在一天天愈合,可是由于腿部肌肉受伤萎缩,伤腿变得弯曲,直不了。出院的时候,法国医生送给他一根拐棍,让他拄着走路,刘伯承谢绝了。回到部队后,他每天坚持锻炼,可是右脚跟还不能落地。怎么办呢?他把卫兵叫了来。
“你坐在我这条伤腿上,要用力,使猛劲!”
“这,不,不行!”卫兵说。
“我不怕,你怕什么?快!”
卫兵猛然坐下去,“咯吧咯吧”,伤腿发出阵阵响声,刘伯承疼得昏了过去。他没有退缩,一直让卫兵在腿上坐。半个月后,腿终于直了过来。
那位法国医生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感慨地说:
“我一直以为华人柔弱可欺,想不到中国还有刘伯承先生这样神勇刚毅的军人啊!我要告诉外籍人,以后对中国人一定要刮目相待呀!”(五)认准了这条路在讨伐北洋军和同滇军、黔军、甘军的战争中,刘伯承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打了许多胜仗,成了闻名全国的川中名将,但是他的心情却十分苦闷。因为军阀们为了争夺地盘,不断地打来打去,使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国家依旧是贫弱不堪。
“我这样东征西战,流血负伤,究竟为了什么呢?这样下去救国救民的理想怎么能够实现?”刘伯承十分苦恼。
1923年,刘伯承在一次战斗中负了重伤。在成都养伤期间,他认识了老同盟会会员、著名革命家吴玉章。刘伯承十分敬重这位革命老前辈。吴玉章也赞赏刘伯承这个心怀救国救民大志的将才。他给刘伯承送来《共产党宣言》和《新青年》、《响导》等书刊。刘伯承非常高兴,对吴玉章说:
“我投笔从戎,弄得眼伤腿残,到如今却一事无成。看来依靠武力并不能拯救中华啊!”在吴玉章和另一位共产党人杨阉公的影响帮助下,刘伯承的思想开始转变。但是,他没有马上参加共产党,而是对杨阉公说:
“见旗帜就拜倒,我觉得太不对了。因为我对各派都没有十分的研究,正打算极力深研,将来才能确定方向。”
杨闇公听了十分感动,说:
“伯承说得何等直切,何等真诚啊!比那些随波逐流的人,高出万万倍。像伯承这样的人,实在是不可多得呀!”刘伯承观察思考了两年,终于认清共产党的正确,就郑重地确定了政治上的选择。1926年,由吴玉章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养伤的几年里,许多军阀前来找他,许以高官,要他为他们效力,刘伯承都坚决回绝了。他决心沿着新的道路走下去,永远不动摇。
(六)长征途中
刘伯承入党以后,就积极地投身于火热的革命斗争之中了。
1926年12月,他受党的派遣,领导了泸顺起义,担任了国民革命军暂编十五军军长。1927年8月1日,他又隐蔽来到江西南昌,和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一起领导了震惊中外的南昌起义,担任了起义军参谋长,为创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支人民军队建立了功勋。1931年他从苏联学习回国后,先后担任了红军大学校长和红军总参谋长。在反对国民党军队围剿的斗争中,指挥红军打了许多胜仗。谁都知道,共产党的这位独目将军是个最难对付的打仗能手。
长征开始了。刘伯承担任红军先遣司令,一路冲杀在前。智取遵义城,巧渡金沙江。1935年5月,红军先遣队进入了彝族区。由于民族的隔阂,彝族人对红军不了解,就有一些人拦住红军,不让通过,还抢走了一些东西。刘伯承听说后,赶到前面,和彝族首领小叶丹见了面,和他亲切交谈起来。小叶丹见刘伯承待人十分诚恳,就说:
“刘参谋长,让我们结拜为兄弟好吗?”“好,我同意。我们汉人和彝人是兄弟,我们红军是受苦人的军队,我们要联合起来,打倒反动派。”
结拜仪式上,小叶丹先喝下一碗鸡血说:
“我同刘参谋长结拜为兄弟,愿同生共死,患难相助,如不守誓言,天诛地灭!”刘伯承也接过一碗鸡血,大声说:
“我刘伯承与小叶丹结义为兄弟,同生死共患难,永不反悔!”
说完,他一饮而尽。彝族民众一片欢呼。红军所到之处,受到了彝族同胞的热烈欢迎和欢送。各地人民还拿出热茶甜酒等慰问红军。刘伯承的真诚和爽快,给彝族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为红军的胜利前进创造了条件。
(七)第一流战术
在抗日战争中,刘伯承担任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长,率领战士们深入敌后,开辟了晋冀鲁豫等根据地,同入侵的日本强盗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在同日军的较量中,刘伯承善于捕捉战机,用伏击战来歼灭敌人。在八年抗战中,他亲自指挥了黄崖底、七亘村、长生口、神头岭等伏击战,真是得心应手,战果累累。
七亘村是山西娘子关南面的一个村庄。1937年10月,刘伯承根据侦察来的情报,判定敌人要经过七亘村旁的公路往前方运送物资,就指挥部队埋伏起来。第二天,敌人的辎重部队果然来了,在一阵激烈的战斗过后,三百多名日本兵被打死。八路军还缴获了大批军用物资。
打了大胜仗,八路军战士们兴高采烈地正准备转移。这时候,刘伯承却发出命令:
“部队不转移,继续埋伏,准备迎击敌人。”
“怎么?鬼子刚吃了亏,难道还会来送死吗?”有的战士不明白。
原来,刘伯承料定敌人会认为八路军打了胜仗,就会离开七亘村,所以还要从这条路走。他利用人的投机心理,将计就计,第二次设下了埋伏。
果不出刘伯承所料,敌人又来了。结果呢?他们又一次失败了,扔下一百多具尸体逃走了。
刘伯承指挥八路军在三天的时间里,连续打了两个漂亮的伏击战,消灭了日军四百多人,表现了他知己知彼,变化莫测的作战艺术。不但一些国民党军将领赞叹不已,就连侵华日军也把刘伯承的伏击战的战术称为“支那第一流的战术”。
刘伯承在抗日战争中创造了许多独特的战法战术,极大地丰富了我军的作战技术。
(八)刘邓大军向全国挺进
“刘邓大军”指的是由刘伯承和邓小平率领的一部分中国人民解放军。他们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所向披靡,胜利进军,打垮了国民党的军队,为人民立下了丰功伟绩。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不久,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刘伯承指挥着人民子弟兵和有美式装备的国民党军作战,运用他那超人的指挥艺术,打了许多胜仗。
1947年6月30日晚上,刘邓率领十几万军队,冲破了敌人的黄河防线,夜渡黄河,插入到国民党统治区,解放战争从此发生了伟大的转折,解放军开始了战略进攻。
按照党中央制定的战略计划,刘邓大军向位于湖北、安徽、河南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强行挺进。刘伯承对大家说:
“两军相逢勇者胜。从现在起,不管白天黑夜,不管敌人的飞机大炮,我们要以进攻对付进攻,打出一条血路,冲过去!”队伍来到了淮河,年过半百的刘伯承亲自站茬船上,拿竹竿探测水深,又去上游查看水势,说:
“我看见有人能牵马过河,说明水不深,我们可以徒步过河,不必架桥了。”
于是,大军沿着司令员标出的水道,跨过了淮河,进入了大别山区,在敌人的心脏地区插上了一把尖刀。后来,刘伯承又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率军向西南挺进,解放了全中国。他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提起他的名字,人们无不充满了敬意。
(九)儒将
人们常把能征善战又有计谋和丰富知识的将军叫“儒将”。
刘伯承就是一位典型的儒将。他一生勤奋好学,酷爱读书。即使在前方作战的时候,他也要挤出时间来读书。他有一个书箱,里面存放着他经常要读的书,行军、打仗,无论走到哪里,这个书箱都要派人挑到哪里。每当部队宿营下来,他往往第一句要问的话就是:“书挑子来了吗?”刘伯承读书不但很多,而且十分认真,在他读过的书上,书页的天头地脚、字里行间,总要密密麻麻地批注下自己的心得体会。一次,他的两位好友来看他,正赶上他在读书,由于他有读书时不会客的命令,卫士让两位客人足足等了两个小时。
刘伯承右眼负伤以后,只能用一只左眼来读书,时间一久,左眼累得又红又肿。人们见他这样,就劝他少读些书,他却笑着说:
“一只眼看书、写字是很费劲,可再不看书,我不就成了双眼瞎了吗?”
在旧军队里,吃喝嫖赌成风。一些和刘伯承在一起的军官,见他一不吃喝,二不嫖赌,总是读书,就讽刺他说:
“你不抽不喝,不打牌看戏,整天读书,是想当军中‘菩萨’吧!”刘伯承认真地回答说:
“我们带兵打仗的人,手里握着许多人的性命,没有知识,怎么能打胜仗呢?俗话说,‘书’到用时方恨少,不读书,只是有勇无谋的武夫,难免要吃败仗的啊!”
正因为刘伯承这样爱读书、善于读书,他才能成为一个学识渊博、智勇兼备、百战百胜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和军事翻译家。在他的一生中,他除指挥取得了无数战斗胜利外,还写下和翻译了几百万字的军事著译。为我国军事理论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十)为了军队的正规化和现代化
新中国成立了,刘伯承在西南地区担任党政军的主要领导职务。可是在1950年的一天,一份辞职信放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办公桌上,写这封信的人正是刘伯承。他要求辞去自己现在担任的职务,去创办一所高级军事学院。
办军事院校、为部队培养指挥人才,一直是刘伯承的宿愿。
他的请求被批准了。
1951年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在南京成立,刘伯承担任学院的院长兼政委。他从全军、全国各地选调来一批优秀人材担任教师,还大胆地留用了一些有真才实学的国民党投诚、起义、被俘的军官。在教学中,他始终坚持严字当头的校风,经常审阅学员们的笔记、作业,批改他们的考卷,一字一句的错误都不放过。有一次,一位将级军官学员考试成绩不好,教务科为了照顾他的面子,给了高分。刘伯承知道了这件事,立刻把教务科的负责人找来,要他把分数按实际改过来,并严肃地说:
“考试是检验学员学习成果的手段,应该实事求是地评定成绩,不能有水分……对高级军官,更应该严格要求,严上加严,要知道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在刘伯承的领导下,军事学院形成了治学严谨、治校严格的优良校风,为我军建设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材。他是军队正规化现代化的奠基人之一。
长期的战争生活,损害了刘伯承的身体,他身上九处受伤,尤其是右眼失明也渐渐影响了左眼。晚年的刘伯承久病不治,但是他仍然十分关心党和国家的事业,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直到1986年以九十多岁高龄辞世。
邓小平邓小平(公元1904—),原名邓希贤,四川广安人。他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担任过八路军一二九师政委、解放军第二野战军政委、中共中央总书记、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主席、中央军委主席等职务,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丰功伟绩。晚年,他作为中国最有威望的领导人,又为开创新的历史时期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一)务实的小青年
邓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广安县协安乡牌坊村一个比较富裕的人家,很早就开始读书了。他长得个子矮,头却很大,额头又宽,一副聪明机灵的样子;虽然不大喜欢说笑,可总是踏踏实实,勤奋好学,又非常同情穷苦人,所以很是叫人喜爱。
邓小平上中学的时候,五四运动爆发了。他和很多爱国青年一样,参加了反帝斗争,同时也产生了学习真本领和技术去富强祖国的想法。
不久,四川各地开始组织青年们到法国勤工俭学,邓小平很高兴,报名参加了留法预备学校。1920年夏天,他和几十名同学出国了,那年他十六岁,是最年轻的一个。
到了法国,他才知道那里并不是学技术的天堂,为了生存,先得去做工。邓小平就去做杂工,当钳工,还当过火车上的司炉,到饭店当伙计,学习的时间却很少。
也许正因为这样,邓小平没有成为工业专家,而是接受了革命思想,成了一个革命者。在周恩来等人的影响下,他积极参加政治宣传活动,并且在1924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当时在欧洲的中国革命者中,有一份叫《赤光》的刊物,是油印的。邓小平就负责过这个刊物的工作,他又是编辑,又是作者,又是校对,还是刻印工,整天忙得抬不起头。可他毫无怨言,认真负责极了。
邓小平自己先后写了三十多篇文章,又审核别人的稿子,然后把准备刊登的文章,一个字一个字地刻在蜡纸上;刻好以后又放在油印机上一张一张印出来,装订好,再分发出去。
这是一件十分累人又枯燥的工作,邓小平却干得很出色,不但文章写得好,字也写得工整漂亮,油印技术越来越精。同志们看了一期又一期《赤光》,都非常满意,对这位能干又肯干的小个子青年十分敬重。还有的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油印博十”。
(二)领导百色起义
1926年初,邓小平离开法国到苏联学习,钻研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一年以后,当国内大革命形成高潮的时候,他回到了祖国,先在冯玉祥将军的部队里工作。不久,四一二政变发生,大革命失败了,邓小平赶到了在武汉的中共中央机关,又去上海担任了中共中央秘书长。二十三岁的邓小平开始成为引人注目的人物。
为了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共产党人举行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等一系列武装斗争,建立起了工农武装。1929年夏天,邓小平受中共中央委托到广西筹划起义。他化名邓斌,来到了广西,和其他同志一起,到反对蒋介石的当地政府和军队里进行活动,发展革命的力量,同时又派人到左江右江一带,发动农民参加起义。
很快,一批革命武装集中到了百色(在广西右江上游)。邓小平主持召开了党委会议,决定在12月11日举行武装起义。
那一天,百色起义顺利成功了,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长是张云逸,政委是邓小平。百色城的工人、农民、学生、居民,高举大刀长矛,走上街头游行,欢庆解放。而这时候,邓小平又去部署和领导龙州(在左江上游)起义了。
1930年2月1日,龙州起义也成功了,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八军。邓小平担任了红七军和红八军的政委。这样,在广西左右江一带,一块新的革命根据地出现了,沉重打击了蒋介石的统治。邓小平作为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为发展人民革命的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三)一次挫折
百色和龙州起义以后,邓小平进入了江西的中央革命根据地。他非常赞同毛泽东关于“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主张,反对盲目攻打中心城市,反对教条地照搬外国经验。
有一次,敌人大兵进犯根据地的寻鸟城,并且占领了它。正担任会昌、寻乌、安远三县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没有让部队和敌人硬拚夺城,而是领导群众’坚壁清野,用游击战打击了敌人的有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