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山河扣问
11383500000035

第35章 尘落西安

每次停留西安,都会独自在钟楼眺望,这里的月亮显得更苍古、遥远。月色抚慰着轮回,注视一座城在轮回中不断变幻它的模样,不断变幻它的繁华,不断变幻这城中的人,城与人共同担当着世道的悲喜存亡。

无疑要尊重西安的每一抔土,此时无言,就是这片土地,曾是以龙为图腾的东方国度一颗不老的心脏,记录着我们辉煌史的标高,中华文明向着世界的出发地。那时中国的声音是最有力的声音,创造了至今都抹不去的中国影响。

秦州自古帝王都,这地下躺着十三个王朝,随便往下就能挖到故事。尽管这些朝代审美情趣、价值观、俗事人情,甚至崇尚的颜色都存在差异,但至少有一点相同,那就是“长安”二字,集中浓缩了普遍的传统执政理念及统治者的政治期待。

长安呵,文人们的遐想和情感冲动,中华帝国胸脯上闪亮的勋章。

那里出产过茂盛的绝句律诗,说不完的古老话题和说不尽的后宫传说。那里的皇宫前有许多使节在恭候,城门下有蜂拥的商人在进出,王朝让长安拥有了世界威望,有了梦幻一样的长安,我们开始有了气派,有了自信,有了开放。它是文明史的重要车轮,与雅典、罗马、开罗齐驱于历史的目光中,假设我们这个民族没有长安,那是何等的干涩枯燥。

拍马急驰一千多年,奔赴点将台下集结,听令圣上的旨意,向东一统天下,向西保疆卫土。还愿去更远的朝代,成为一具兵马俑,永远睁着雪亮的眼睛,或者一口气赶到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晚期,目染世界历史上第一座城市的风情,甚至不妨在跌宕起伏的宫廷戏里成为后人熟悉的某个名字,接受所有的哀怨、愤怒。

时间是揉捏历史的大手。

长安已是泥土、断垣,当我一次次来时,它已洗心革面成一座叫西安的城。人如一粒渺小的尘埃,落向城市的大街小巷如同是在历史的时空中飞扬,这座资深的城市根本不在乎谁的到来。

兵燹战火是人类最残暴的欲望,一个个王朝在最初的长治久安的渴望中前仆后继地倒塌成废墟,平息成泥土。到处都是帝王冢,到处都是吊古地,西安出土的是一道又一道炫目的景象,我们一直在猜测,它还有多少奇迹未被发掘?

看兵马俑生动的面孔,我确信人是泥捏的,从泥土里来,回到泥土去;看到西安,我也确信一个城的辉煌也是泥捏的,从泥土里来,也要回到泥土里去。

碎成干土,沾水又成形。一朝一代,在岁月的幻影中可以灰飞,绝不烟灭。在废墟的营养里,又一个长安在成长。

书桌上立着仿兵马俑的泥塑,仿佛就是我的化身,可以回到我们民族最阳刚的地段,阳刚成一片惨烈。

虽然我们也曾被脂粉气柔化过雄心,但毕竟从无数次悲伤中挺立过来的民族骨骼,将结痂的肉体炼就金钟之躯。

始皇陵前的膜拜,大帝的霸气从人间潜到地下,让我们依旧不敢试探他的锋芒,国土可以在外形上完整,更重要的是在货币、文字、法律、度量衡的统一,使之成为后世中国分久必合的内在驱动力,使中国大地完成了根本上的同一性。

这里让我们拥有“秦”、“汉”、“唐”显赫的生命密码,使我们拥有高贵的出身。

太阳升起,在王朝金碧辉煌的奢华中看到一个民族的身段,那不仅是《霓裳羽衣曲》中女子们的婀娜,分明还触摸到碑林上中国文字的姿态,冰冷的石头上因线条的伸缩、造型而有了温度。这是让世界长见识的城,见识我们身段中柔情的丝绸和从火中奔跑出来的瓷的坚硬。

这里是众多文明成果的产床,当它们带着长安的标签出发,巡视天下。

去西安,获取的是心性上的共鸣,体会那些逝去王朝的残温余音,尚存的文化芳香,一个民族当初的志气。它是凡人的智慧与贱民的力量以极限的代价构建出的历史高度。

我们感激那些默默无闻的史官和谱师们,当一朝朝的繁华被时间侵蚀得支离破碎,我们把信任交给了端庄的史书,祖祖辈辈一路的颠簸,一路的辙痕讲述得神采光耀,只是再伟大的史书也记不住所有的蛛丝马迹。当古代文明遗失的记忆再从泥土里翻出来时,又会激发我们辽阔的想象。

还有多少真相仍藏在这座城市里?

如今西安的热闹已是市井的热闹,这座城池已收敛了它的气焰,它仅是偏隅西北的区域化都市,再也感受不到辐射四方的威严。

西安只有曾经,步下圣坛的西安充实着平民的气息,在灰色的街市上寻一家羊肉泡馍馆,呼噜呼噜地一大碗生长我们的气力。但是,若不去西安,对我们这样一个渊源漫长、博大精深的民族的了解肯定是破碎的,它是我们身上深深的文化胎记,横跨二十一个政权的故都西安,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一座城的概念。

充塞我视线的灰砖、木头、水泥、马路和熙攘的现代人最后还是粉末成为西安城的一层新土,未来的考古者也会研究尾随长安的另一个名字西安。从长安转世而来的西安,不仅是地理概念和现代身份,更多的是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流及唐诗等中华文明元素集中贮备的富矿带。他们将客观评价曾经让世界追随的国度,在转换后的时空里正在追随世界。

我们不能忽略自己的任何细节,因为终究会被历史发现。

当代中国人的思维法则与过去存在着落陷,在这座中国最早具备国际声望的城市里,寻找当年的文化号召力。

常回西安看看,切身认知我们民族几千年血雨腥风的脚步,它是我们雄浑厚实的底气,找回我们自信大度的内心,找回我们开放包容的态度,因为我们又在出发的路上。

2012年12月22日于拾味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