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11379900000051

第51章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发生于小儿的一种急性传染性咽峡炎,大多为柯萨奇病毒所致,其次为埃可病毒。呈散发或流行,传染性很强,流行很快,夏秋季节发病率最高,主要侵犯1~7岁小儿,同一患者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本病的诊断要点:①突起发热及咽痛,热程大多2~4天。②初起时咽部充血,并有散在灰白色疱疹,直径约1~2毫米,四周绕有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数目多少不等,大致在5个左右。③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颚、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但不见于齿龈及颊黏膜。④白细胞总数多属正常或略偏高,全身症状及咽部体征一般均在4~6日后自愈。⑤须与单纯疱疹相鉴别。本病的治疗,西医仅限于对症治疗,引起高热惊厥者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本病属中医“喉痹”、“口疮”等范畴,治宜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散结止痛。

加味银翘汤

【组成】 金银花5~15克,连翘5~10克,桔梗、竹叶、荆芥穗、牛蒡子各3~10克,薄荷3~6克,生甘草3~5克。

【制法】 米泔水煎煮,多次分服。3天为一个疗程。

【功效】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用途】 适用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3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表热重者加芦根10~30克,板蓝根3~15克,黄芩3~5克;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3~7克,大便通畅则停服;口渴者加玄参3~10克。

绿豆解毒汤

【组成】 绿豆30~50克,玄参12克,金银花、板蓝根各9克,白僵蚕、薄荷、蝉衣各4克,木蝴蝶3克,冰糖酌量。

【制法】 水煎至150克。

【功效】 解毒散结,凉血利咽。

【用途】 适用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

凉膈散加减方

【组成】 蝉衣、薄荷(后下)、生大黄(后下)、生甘草、射干各5克,鲜芦根30克,牛蒡子、连翘、玄参、焦栀子各6克,板蓝根10克。

【制法】 水煎2次,取药汁合并。

【功效】 表里双解,清解表热,清泄里热。

【用途】 适用于疱疹性咽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汗出不多者加荆芥5克;高热甚者加生石膏(先煎)30克;高热惊厥者加钩藤或制僵蚕6克;大便干结而体质偏弱者去大黄,加炒枳壳5克,决明子12克。

加味连朴饮

【组成】 厚朴、苍术、制大黄各6克,川连、木通各3克,白术、黄芩各9克,生枣仁15克。

【制法】 将中药置冷水中浸泡20分钟,熬成头汁1杯,加水再熬二汁1杯,然后将两杯浓缩成100克,幼儿可浓缩成150克。

【功效】 清热利湿,利气化湿。

【用途】 适用于疱疹性咽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禁用白糖送服。发热加荆芥、防风各6克。

五根汤

【组成】 板蓝根12克,山豆根、葛根各10克,芦根、白茅根各 15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解毒,散结利咽。

【用途】 适用于小儿疱疹性咽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3天为一个疗程。

清解利咽汤

【组成】 连翘15克,金银花、穿心莲、射干各10克,玄参6克,乳香、没药、薄荷、羚羊角各3克。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疏风清热,解毒利咽,活络止痛。

【用途】 适用于小儿疱疹性咽峡炎。

【用法】 每日1剂,分2次服。5~7岁小儿用上方剂量,3~4岁用其2/3量,小于3岁用其1/3量。一个疗程为4天。高热、脉洪大,加生石膏6~15克;便秘加生大黄2~8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