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精选妙用中草药治疗常见儿科疾病
11379900000052

第52章 小儿流涎

俗称流口水,指儿童口涎不自觉地从口内流溢出来,以3岁以下的幼儿最为多见。长期流出口水,致使口周潮红糜烂,尤以两侧口角显著。常因口、咽黏膜炎症和面神经麻痹、延髓麻痹、脑炎后遗症或小儿呆小病等神经系统疾病引起。

益智半夏茯苓散

【组成】 益智仁25克,半夏2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甘草10克。

【制法】 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

【功效】 温脾燥湿。

【用途】 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小儿流涎。

【用法】 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3~4.5克,服时加适量红糖拌合冲服。

橘皮干姜益智饮

【组成】 橘皮100克,干姜5克,益智仁30克,甘草15克,蜂蜜500克。

【制法】 将橘子皮、干姜、益智仁、甘草共放锅内加500克水煮取150克,用纱布滤去渣,倒入蜂蜜,再用小火熬炼成膏状,取出候凉,瓶装备用。

【功效】 温脾燥湿。

【用途】 适用于脾胃虚寒之小儿流涎。

【用法】 1~2岁者每次10克,3~5岁者每次15克,6岁以上者每次20克放口内含化或用温水冲服。每日2~3次,疗程不限。

石膏淡竹叶萝卜汁方

【组成】 白萝卜200克,生石膏15克,莱菔子5克,淡竹叶10克。

【制法】 将白萝卜洗净,捣烂绞取原汁,另将石膏、莱菔子、淡竹叶置锅内加400克水煮取100克,去渣,与萝卜汁调匀。

【功效】 清热燥湿。

【用途】 适用于脾胃积热之小儿流涎。

【用法】 每日1剂,分1~2次服完,连服10~15天。2岁以内小儿酌减。

竹叶陈皮大枣饮

【组成】 竹叶7克,陈皮5克,大枣5枚。

【制法】 水煎取药汁。

【功效】 清热燥湿。

【用途】 适用于脾胃湿热之小儿流涎。

【用法】 每日1剂,分1~2次服完。

明矾洗方

【组成】 明矾60克。

【制法】 用以上1味研细末,溶于温水中,备用。

【功效】 收敛燥湿,杀虫解毒。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涎。

【用法】 温洗双足,每日2~3次,每次30~60分钟,连洗3~4天。

栀子膏

【组成】 栀子2克。

【制法】 取以上1味炒焦研细末,用温开水调成药糊,备用。

【功效】 清心凉脾,化湿利尿。

【用途】 适用于心脾积热所致的小儿口角流涎、小便短赤、舌红脉细数。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

止涎散

【组成】 胆南星10克,吴茱萸20克,蜂蜜适量。

【制法】 把以上2味共研细末,每次取药末1克,蜜调为膏,备用。

【功效】 祛寒燥湿。

【用途】 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症见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者。

【用法】 敷于脐部,然后用消毒纱布覆盖,再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5天为一个疗程。

南星蒲黄醋方

【组成】 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醋适量。

【制法】 将前两2味共研细末,与醋调成饼,备用。

【功效】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涎。

【用法】 敷于涌泉穴,用布包固定。

肉桂吴萸洗方

【组成】 肉桂、吴茱萸各适量。

【制法】 将以上2味加清水适量,煎煮至沸,倒入盆中,备用。

【功效】 温脾散寒。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涎。

【用法】 每晚睡前温洗双足,每次浸洗约30分钟。

肉桂醋饼

【组成】 肉桂10克,醋适量。

【制法】 将肉桂研为细末,与醋调成糊饼状,备用。

【功效】 温中补阳,散寒止痛。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涎。

【用法】 在小儿睡觉前将药饼贴在两足心处,然后用胶布固定,次日晨取下,连敷3~5天。

吴茱萸南星醋方

【组成】 吴茱萸3份,生南星1份,醋适量。

【制法】 将前两2味共研为细末,贮瓶中勿泄气;睡觉前取上药末15克,用陈醋调成糊状,备用。

【功效】 温中散寒,燥湿。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涎。

【用法】 敷于涌泉穴,用消毒纱布包扎固定,每次贴敷12小时。

天南星醋方

【组成】 天南星30克,醋适量。

【制法】 将天南星研为细末,与醋调匀,备用。

【功效】 祛风定惊,化痰散结。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涎、小儿呕吐等。

【用法】 敷于涌泉穴,男左女右,用布包固定,12小时后去除。

马兰头佩

【组成】 马兰头16克。

【制法】 用以上1味研细末,布袋盛之,备用。

【功效】 清热解毒,收敛燥湿。

【用途】 适用于小儿流涎。

【用法】 将药袋佩戴于小儿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