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汉民族发展史
11373000000070

第70章 结语(1)

在本书结束之时,我想谈谈中国的现代化与民族的振兴问题。

1840年,当英国的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之后,中国突然感到自己已远远落后于世界了。马克思在此之后不久的1853年5写的《中国革命和欧洲的革命》中说: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就是在这个解体过程中,一步一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也就是在这个痛苦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尤其是他们之中的志士仁人们逐渐认识到,国家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必须顺应历史的潮流,走现代化的道路。

中国如何走现代化的道路?曾国藩、李鸿章的洋务运动方向不对;康有为、梁启超的戊戌变法失败了;孙中山的辛亥革命虽然打倒了封建皇帝,但由于军阀的混战,并没有把中国引向现代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后,本应是中国走上现代化道路的最好时机,却由于历史的重负以及领导人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指导的不当而被耽误了。经过这长达100多年的艰难历程,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才开始真正跻身在奔向现代化的起跑线上。人们很清楚,现代化的过程不是“百米赛跑”,而是“马拉松式的长跑”,它将是一个需要几代人,再奋斗一百年,或一百年以上的一个艰巨的历史行程,但坚决已经打破,道路已经开通,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朝现代化的目标前进,国家的富强,民族振兴,将是毫无疑义的。

在纵观汉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之后,我们所要讨论的是汉民族的振兴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本书所述汉民族的起源、形成、发展、特征和文化中,我们可以知道:汉民族自古以来作为中国的主体民族,历史悠久,硕果累累,传统深厚,性格鲜明。在其历史的发展中,虽然也历经沧桑,多灾多难,但在各个历史阶段上,总是“妙手回春”,以其伟大的创造力,创造了当时世界上最繁荣、最昌盛的汉文化、唐文化、宋文化和明文化。只是近代以后,随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汉民族也一蹶不振,与世界上先进的民族相比,至今仍然是一个落后的民族。这是我们炎黄子孙都十分清楚的现实。值得庆幸的是,经过了历史的这一大曲折,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起程,汉民族也终于进入现代化的跑道,开始了民族振兴的伟大进程。

众所周知,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国家。自汉民族形成后的2000多年来,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汉民族在与国内其他各民族的互相交往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关系的历史特点,那就是“谁也离不开谁”,即“汉族离开少数民族不行,少数民族离开汉族也不行。”主要表现是:

1.汉民族“人口众多”,少数民族“地大物博”。在全国56个民族中,汉民族人口占了全国总人口的94%左右,而其他五十几个民族共约6723多万人口,仅占全国总人口的6%左右,是谓汉民族“人口众多”,而其他各民族则统称为“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是分布的地区十分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50%-60%。不仅如此,在少数民族地区还有着极为丰富的物产资源,既有富饶的河谷、盆地和平原,又有辽阔的草原,还有巨大的原始森林和江河湖泊,地下还埋藏有煤、铁、石油、有色金属和其他稀有元素的矿藏,是谓少数民族“地大物博”。

2.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据统计,全国70%以上的县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无论哪个民族聚居的地方,都有汉民族杂居其中;而汉民族聚居的地方也有少数民族散居或小聚居其中。

3.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历史。2000多年来,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长期处于一个统一的大国之中,共同开发了中国的国土,诸如满族对东北的开发,蒙古族对内蒙古的开发,维吾尔族对新疆的开发,藏族对西藏的开发,云南各民族对西南的开发,凡此等等,我们完全可以说每一个民族都对中国国土的开发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与此同时,也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例如对中国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就有蒙古族建立的元王朝,满族建立的清王朝。因此,一部中国既有汉民族撰写的历史篇章,也有少数民族撰写的历史篇章,缺少其中的任何一部分,中国史也就不成其为中国史了。

4.历史上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既有压迫和斗争,也有往来和合作。无须讳言,在封建时代,汉民族的统治者压迫过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的统治者也压迫过汉民族。为了反对这种压迫,各民族之间也发生过种种形式的斗争,这是历史的一个方面。历史的另一个方面,就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往来和合作,除交错杂居在一起的劳动人民之间友好往来以外,还有“茶马互市”、“贡赐”和“和亲”,以及汉民族的地主阶级与少数民族统治者建立的联合政权等等。

从上面对中国民族关系特点的分析中,我们还可以得了一个结论,那就是汉民族在同少数民族的关系中,始终是一个基本的和主导的方面。其原因有三:一是在政治上,汉民族基本上是居于统治民族的地位。尽管历史上的北魏、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曾经使汉民族处于被统治的地位,但时间并不长,多则200多年,少的只有几十年,历史的基本方面仍然是汉民族长期处于统治民族的地位,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在中国历史上当权的时间最长的汉族”。二是经济上,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汉民族社会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而少数民族的经济却比较落后,有的甚至十分落后,因此造成了少数民族对汉民族先进经济某种程度的依赖性。三是在文化上,汉民族有上下5000年的文化传流,基础雄厚,人才荟萃,文明程度也较高,而少数民族却相对落后,不少连文字都没有。

基于中国民族关系的特点和汉族所处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中国的现代化成功与否,取决于汉民族的振兴丐否。从这个特定的意义上来看,汉民族振兴之时,也就是中国现代化实现之日。所以汉民族的振兴对于中国的现代化来说,就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样讲,这样看是不是大汉族主义呢?不,绝对不是大汉族主义。所谓在汉族主义,就是“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民族关系上表现出来的反动思想。”现在大汉族主义倾向的主要表现是不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少数民族,忽视他们的民族平等权利,忽视他们的自主权,忽视民族特点,不关心少数民族人民的疾苦,不注意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不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水信仰少数民族的干部和群众等等,所有这些与承认汉民族在中国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作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这是历史的传统,又是现实的需要。费孝通先生曾经意味深长地说:“中国的民族是在中国经济的发展里出现的,所以具有中国的特色。为什么我们的研究要跟在人家后面跑呢?为什么一讲民族研究就只讲少数民族,不讲汉族呢?现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正在开创新局面,就更要讲团结。谁团结谁呀?有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汉人多于少数民族,只研究少数民族,怎么能搞清当前的民族问题呢?”因此,只有正视和承认汉民族的这个地位和作用,才可以更好地调动汉民族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的积极性,从而充分地发挥汉民族在中国现代化中的作用。对此,没有必要忌讳,更没有必要回避,事实上少数民族一向是承认汉民族在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中“老大哥”的地位的,他们对汉民族的帮助和支持也从来都抱欢迎态度的。

这样看来,汉民族的振兴关系着中国现代化的成败,那么,汉民族如何方能振兴,进入世界先进民族之列呢?

现在,正在中国在地上兴起的“文化研究热”中,有一个“热点”,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估价问题,实际上就是对汉民族文化的估价问题,问题的实质,就是汉民族是否可以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振兴的问题,对此,持论纷纭,莫衷一是。

1956年6月,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说过一段既风趣,含意又深刻的话,他说:

“历史总是要重视的。历史久,有好处也有坏处。美国历史短,也许有它的好处,负担轻,可以不记这么东西。我们历史久,也有它的好处。把老传统丢掉,人家会说是卖国,要砍也砍不断,没有办法。但是要回顾这么久的历史,是有些麻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