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满金
【摘要】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对象普及化,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对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起主导作用,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也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而必须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本文主要从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管理工作相结合的角度出发,通过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进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从而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水平。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生管理;契合研究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是要把上述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的四方面内容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武装青年大学生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教育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办学主体多元化,高教对象普及化,这对于高校来说是机遇,更是挑战。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工作也将接受新的挑战。高校教育规模的扩大,在校生数量剧增,加之当代青年思想活跃,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市场经济的重利性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这就要求现行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再沿袭过去传统的管理思想、管理模式、管理手段,而必须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必要的改革与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一、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目标脱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当代大学生,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是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根本保证。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原“两课”)教育教学工作,1998年,中宣部、教育部下发了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讨论通过的高校“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2005年又下发了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研究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的实施方案。高校“两课”教育教学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受到了教育部的肯定和好评。在取得成绩的同时,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有的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存在着抓专业课建设“硬”,抓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软”的现象;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没有独立设置,经费投入不足;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时不能确保足时到位,教材使用不规范;有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亟待改进等等。
从教学内容上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身心特点、知识水平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严重脱节、缺乏针对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和当前的社会生活缺乏广泛的联系,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显得陈旧、单薄,不足以解释当前复杂的社会现象,也不能解决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增大,降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可实现性。从教学目标来说,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呈现着模式化和理想化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单一,只重视远大理想的树立,而忽视学生的个人利益和主体需求,对所有学生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过高要求,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和道德认识水平,学生在心理上难以接受,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达到预期的目标。
2.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辅导员、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多年来,各高校采取多种措施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总体上看,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需要。有些高校没有按照教育部规定的按1:200的比例科学配备专职辅导员,不能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有些高校没有给每个班级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有些高校辅导员队伍结构不合理,虽然专兼结合,但以兼职为主,多数辅导员由刚刚参加工作的教师担任,他们大多数所学专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对大学生思想教育和管理工作没有实际经验和专业理论支撑,一门心思想尽早从事专业教学,对辅导员工作缺少热情。有些高校辅导员忙于学生事务管理,没有足够精力从事理论研究,近年来,高校学生人数不断扩招,而行政人员的编制限定,给高校日常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困难,这样一来,难免导致行政人员工作量增大,整天忙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理论学习,不能从行为和思想上对学生进行全面管理。有些高校对辅导员、班主任的培养工作不重视,缺少辅导员、班主任培训规划,没有建立起分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往往采取先上岗后培训,甚至采取以日常工作代替业务培训的现象。有些高校没有对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建立激励机制,没有将优秀辅导员、班主任表彰奖励纳入各级教师、教育工作者表彰奖励体系之中,也没有建立起完善的辅导员、班主任考核制度,更谈不上将考核结果与职务聘任、奖惩、晋级等挂钩,不一而论。
3.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严重分离。一方面,从事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不能很好地深入学生实际需求,认为学生的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应该是学生管理部门的工作,自己只要把教学任务完成就可以了,一味地灌输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不仅不能从思想上管理学生,反而会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出现更多的行为上的违法乱纪;另一方面,专门从事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学生工作者疲于应付日常事务,忽视了自身理论水平的学习和提高,缺少从思想理论深处教育和管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严重分离,直接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二、高校学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使学生管理体制面临新考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来受单一计划经济影响的高等教育运行机制显得日益僵化,学生管理观念和教育手段的落后日益凸显,难以满足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校扩招,使得学生管理的内容与日俱增,高校学生管理面临一系列的转变。此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管理模式,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创新学生管理体制。
2.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发生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网络正极大地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甚至是语言习惯。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对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另一方面,网络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网络信息的快捷性、丰富性和开放性特点,使得从学校获取知识的权威性受到怀疑。在网络普及的社会条件下,大学生能够借助网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快捷地获取信息,而思想政治工作部门和有关干部教师在获取信息的渠道、时间、数量上已不占明显优势。数量巨大的网络信息,“淹没”了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尤其是凶杀、色情等不健康信息的冲击,使学校教育者所要传达给学生的信息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沉淀,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其次,网络的虚拟性、隐蔽性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孳生地和传播地。一部分人利用信息技术参与社会政治,一些虚假、不健康甚至反动的信息污染了学生思想教育的环境,使得大学生难以判别和抵御,有的上当受骗,还有的沉溺于网上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3.改革开放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民族之间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不同思想、文化在交流中融合、碰撞。在全球化趋势下,国内高校在与发达国家高等学校的交流与竞争中,教育体制、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产业等都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然与世界先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接轨,带来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变革。另一方面,全球一体化使得文化交流渠道空前广泛和频繁,西方敌对势力对我“西化”、“分化”和“弱化”的手段、途径更加多样,对外开放条件下的交流使得外来文化、外来习俗和观念的影响日渐增多,如何在各种纷繁复杂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中保持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树立健康正确的文化心态,都给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的实施使学生管理工作面临新的变革。目前,全国各高校普遍实施了学分制。在学分制下,学生管理打破了学年制整齐划一的教学管理模式,学生专业班级观念淡化,形成了以课程为纽带的、多变的听课群,使不同专业甚至不同学校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学生管理工作不仅局限于本专业学生,而且还要管理选修课程形成的其他专业或其他学校的学生。同时,学生管理除了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思想生活管理外,还要指导学生选课,帮助学生构造合理的学科知识结构,并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定向学习变为自主选择性学习,学生管理工作由学年制下的指令性管理变为指导性管理。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寻找和构建新的“平台”。
5.高校新校区建设和后勤社会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新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部分高校建设新校区,而新校区一般地处城市郊区,这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麻烦。高校后勤社会化,实际上是建立一种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实现了高校后勤社会化。高校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开放学校市场,允许社会上的人员、资金、技术、设备开发校内市场,这些经营者进入高校市场的主要目的是盈利,而学生在缴纳各种费用的同时也树立了教育投资意识,对学校教学生活条件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二者容易产生矛盾。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探索新的学生管理模式将是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二)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中存在的不足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否发挥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是可以考察的。它涉及主体——大学生及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求和客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属性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脱离任何一方来谈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当前大学生在多元价值观念和社会问题的影响下,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程度还比较低。根据长期的教学经验,人们可以发现思维政治理论课教学无法最优地满足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1.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很好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多元价值观念对大学生的影响。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的调整,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大,非公有制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社会呈多样化的趋势,不同群体、不同阶层、不同职业和不同领域之间的利益差别日益明显。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的变革与调整,多元化利益格局的产生和变化,导致了大学生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同时,市场经济中的激烈竞争及社会的快速发展使一系列社会问题凸显:下岗失业人员增加,“三农”问题、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贫富差距、升学和就业压力加大,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现象蔓延,信用缺失。这些现象使一些大学生对现实的认识产生了迷茫,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发生了扭曲,一些人陷入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泥沼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本应针对现实问题化解学生的疑惑,但正像一些学生所说的那样,在今天的大学校园内,最受关注的是外语和计算机等实用专业知识的学习、名目繁多的“考证”和各种技能的培训,而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只是为学分而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缺乏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