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11368500000007

第7章 充分发挥辅导员育人功能,着力培养高素质人才(1)

王学军

【摘要】高校辅导员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于一身,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也具有独特优势。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让学生健康成长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就如何准确定位辅导员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育人功能,着力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辅导员;育人;人才培养

人才培养始终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培育高素质人才更是高校肩负的神圣使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辅导员是高等学校从事德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骨干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所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成效,关系到高校和谐育人环境的构建。因此,准确定位辅导员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探索并建立一套长期有效的机制,营造辅导员在工作中加强理论研究和经验交流的良好氛围,形成一支高素质、专业化、作风过硬的辅导员队伍,对于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的育人功能,构建和谐的高校育人环境,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分析

虽然近年来各高校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越来越重视,在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探索研究过程中,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取得很大突破。但由于近年来高校扩招所带来的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加之辅导员来源渠道复杂,专业结构混杂、素质参差不齐等因素,总体来看,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人才培养质量的提供带来了很多消极影响。

(一)辅导员队伍流动性大,缺乏稳定性

由于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竞争的加剧,加之高校辅导员多为专职工作,这使得高校辅导员职业发展空间非常狭小。同时,他们虽然都很希望朝专业化、技术化方向发展,但又苦于没有具体措施,因此导致很多高校辅导员对前途比较茫然,担心从事辅导员工作影响自己的发展,思想压力较大,部分高校辅导员因此对自身工作产生抵触情绪,存在“只有转行才是出路”的想法,因而只把辅导员作为自己职业生涯中的一个短暂驿站,使得高校辅导员队伍出现“转行”过快,多数辅导员一到三年就考研或转岗的现状。辅导员队伍如此快的流动性致使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教育、问题指导等各项工作缺乏连贯性,辅导员与学生之间亦缺乏沟通和了解,辅导员难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辅导工作。

(二)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国家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对辅导员工作进行了合理的定位,指出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力量,并明确提出高等学校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事实上,大部分高校辅导员人数严重不足,辅导员和学生比有的高达1:500。另外,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引路人,不但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思想品德素质,还要求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并能灵活、熟练地运用这些知识来为学生排忧解难。然而就高校现有辅导员队伍素质而言,大多数高校在选留辅导员时,注重了品学兼优、德才兼备这一要求,而忽视了对其知识结构的考察,导致部分辅导员知识结构单一,难以胜任辅导员工作。此外,高校辅导员大多缺乏专门的训练,科学管理知识及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匮乏,从而很难专业、系统地分析解决问题。

(三)辅导员队伍思想不够稳定

辅导员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是其完成各项任务的基础。面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任,辅导员思想意识上的重视和爱岗敬业的精神至关重要。但出于种种原因,纯粹因为热爱辅导员工作而从事这个职业的人很少。此外,高校教职工的晋升主要分行政职务提升和专业技术职称提升两种。而在行政职务上,辅导员的最高行政级别是科级,同样的学历和付出甚至是更多的付出,却难以在职称和职务上得到晋升。和同事之间的巨大落差,难免会使辅导员的心理产生失衡。就专业技术职称而言,每个学校对职称的提升都有严格的硬指标,对职工每年授课的学时和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都有明确的要求。高校辅导员每天都被繁杂的学生教育管理事物压得无暇他顾,几乎没有时间来从事教学研究、撰写学术论文。这种情况导致高校辅导员思想不稳,难以专心致志、无后顾之忧地对待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四)辅导员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

高素质的辅导员队伍是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保证。当前,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高校辅导员普遍存在理论跟不上实践,思想跟不上现实,经验跟不上变化,方法跟不上要求的严重滞后现象。主要表现在:首先,在专业结构上,目前许多辅导员基本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或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功底,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和教育管理科学方面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其次,在年龄结构上,出现了“哑铃状”,即年龄大的返聘辅导员多和毕业时间比较短的年轻辅导员多。老辅导员普遍“三偏低”,即理论水平偏低、文化水平偏低、业务水平偏低,而新辅导员大多是刚大学毕业不久,由于工作时间短、人生阅历浅、实践经验少,在开展工作时往往不深入、不细致、就事论事。再次,学历层次相对偏低,高校辅导员大多是大专以上学历,也有部分研究生,但同高校专业教师大多是硕士或博士相比,师资力量显得薄弱,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人才严重不足。辅导员队伍素质不高已成为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最大难题。

二、高校辅导员队伍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美国心理学家林格伦把教师角色归纳为“教学的与行政的角色”、“心理定向的角色”和“自我定向的角色”三大类角色。高校辅导员作为工作在高校第一线的学生管理人员,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他们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于一身,在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担任着“思想引导、学习指导、成才向导、心理疏导”等多重角色。因此,明确辅导员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角色定位,树立正确的角色意识,充分发挥辅导员队伍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的关键。

(一)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工作的引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