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和谐视域下的高校学生工作
11368500000005

第5章 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强高校学风建设(2)

目前,高校大多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严格自律,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蓬勃朝气和青春活力。但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社会风气必然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和冲击。在今天的大学校园里,也有少数大学生意志消沉,不思进取,专业思想淡薄,学习动力不足,无故缺课,沉迷于电脑游戏,虚度光阴。这种现象尽管是少数,但其不良影响不可忽视,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反思。具体而言,在高校学风建设中有以下一些问题:一是一些学校用人制度不尽完善。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存在着重学历、重科研成果而忽视教师的师德、师风和教学效果的现象。二是对教师的评价制度不够完善。一些高校在评价教师的业绩时,没有把教育教学效果和教书育人效果当作核心评价指标。学生评教制度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的积极性,但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限制,无法完全做到客观公正地反映教师的教学效果。在教师的晋升晋职中,一些高校只注重研究成果和论文,不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表现和教学效果,教书育人的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三是教学管理还有不够严谨之处。一方面,教学过程管理还需加强,个别教师只管教书不管育人,有的教师任意停课、调课,批改学生作业不认真;另一方面,教学管理制度的执行还不尽如人意,有制度不落实,对学生纪律管理和行为管理不严格,考试制度不够健全,许多学校还没有完全建立“考教分离”制度。四是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效果不佳。学生的成绩是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一个重要指标,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些平时学习努力、刻苦钻研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好的成绩,在学校和各类评奖评优中得不到奖励,使有些学生在就业择业过程中得不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现行规定对学生的评价和激励机制还不能完全、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实际状况。

(二)对当前高校学风建设问题的成因分析

对高校学风建设造成影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影响,也有学校原因;既有家庭影响,也有个人原因。(1)学生缺乏理想追求。古人云:“凡学之不勤,必其志未笃也。”正是有部分学生缺乏崇高的理想和长远的奋斗目标,一旦从中学阶段紧张的气氛中解脱出来,就感觉进了“保险箱”,思想上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缺少必要的约束和调控能力,“船到码头车到站”的心理安全感使他们了丧失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志不强者智不达”,这是出现学风问题的根本原因。(2)社会大环境对学风的影响。高校扩招对于我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看到扩招有利一面的同时,还应该认识到扩招所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尤其是扩招对学风所带来的影响。同时,市场经济的冲击及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同时也带来了许多不良倾向。如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交换原则的盛行,导致整个社会的急功近利风气蔓延,投机心理滋长,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知识和人才尊重不够等不良倾向。(3)学校管理对学风的影响。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校管理是高等学校培养合格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对于保证人才培养质量,规范校园秩序,营造良好育人环境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者,有责任和义务引导大学生搞好自己的学习,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优良的学风。因此,一个学校学生管理状况对该学校学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4)家庭教育对学风的影响。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来自于家长对学生的期望、教育方法和自身行为,以及家庭经济、心理、文化等方面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来自于农村的部分学生家长对子女一般采取不闻不问或很少过问,更谈不上很好的教育方法,来自城市的学生家长大多只是关心子女拿个文凭、找份好工作,对其思想表现、学习情况也是不大关心或很少关心。(5)网络对学风的影响。网络导致了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学习热情下降,学习态度不端正。对大学生来说,网络以其独有的特点和强大的功能,极大地丰富和满足了青年大学生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为他们提供了施展创新才华和接受多种教育的机会,使他们快捷便利的沟通、最大限度的共享信息资源。在无“网”不胜的时代,网络对极富好奇心和冒险精神的大学生而言是一个“挡不住诱惑”的新奇世界。然而科学技术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尤其是对那些自制能力比较差的学生影响极大,若沉迷于网上聊天或玩游戏,可使其坠入无底深渊,现在许多学生学习成绩差或退学都与上网有关。

五、创新新形势下高校学风建设工作措施

1.遵循科学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保障。学风是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综合反映,学风建设必须遵循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也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具体到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发展。学生是教育的中心,也是教育的目的;学生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生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必须以学生为本,这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是素质教育的内在要求、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保证。

2.健全教师队伍体系,加强引导,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要加强学风建设,就必须健全教师队伍体系,加强引导,严格质量监控、实施岗位培训、树立优良教风,提高教师教书育人水平。要加强任课教师教学质量的考核、质评建设,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专职辅导员必须形成“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逐渐摆脱过去硬性的管理。同时要进行专职的学习和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增强队伍素质;要高度重视组织学生自主管理,加强学生干部、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要注重他们的能力培养,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树立他们的群众威信,改正他们的缺点不足,使他们最大限度的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学校学风建设中产生积极的影响,同时也要着力发挥学生公寓、学生社团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

3.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严管理,创建良好的学风建设氛围。学校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常会遇到来自外界的干扰,特别是随着人民群众教育投资意识的增强,要求高等教育有较高的回报率,社会积极干预和改造,不断改变原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从而创造出一个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平衡系统。要在观念上来一场变革,在大力开发自然,发展科技的同时,应巩固、保护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事物,使关心全球生态环境主义深入人心,达成人类共识,制定出可持续发展计划,使我们有信心解决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唯有此,人类的文明才能不断进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世界才能实现。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业水准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此背景下,严格管理与个别学生利益之间的矛盾有时会变得异常突出。这就要求处理好学生个体利益和学校整体利益、学校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如果为了学生个体或少数学生的利益,损害到管理制度的权威性,进而成为学风逆向转化的制度性原因,那损害的将是整个学校的质量信誉。作为教学管理部门,一定要依法按章办事、从严执教、从严管理、弘扬正气。同时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教学规范与教学事故认定办法,完善课堂教学、作业练习、实习考试等学习纪律,完善留级、退学等学籍管理与奖惩规章制度,明确学校、教师、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使之更加科学规范、富有成效。

4.创建优良学风评比体系,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形成学风整体良好的局面。高校要将创建优良学风评比作为学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不断开展创建优良学风评比活动。通过实践和总结,形成一套完整的评选体系,配合制定合理的评选标准,建立科学的评选机制,实现公平的评选过程。通过开展以促进学风建设为主题,具有学校人文气息、专业特色的高层次、高品位、高质量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知识和生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自身修养,培养学生对专业学习的兴趣和信心,逐步引导他们对专业知识学习的渴求,真正实现先进更先进、后进赶先进、齐头并进的学风建设氛围。高校学风建设不仅是学生管理部门和教学部门的常规工作,也是家庭和社会必须高度关注的重要工作;学风建设不仅是以学生为对象的工作,也是和教风、校风建设整合在一起的工作;学风建设不仅要抓考风、抓学习纪律这样一些环节,还关系到教学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更加广泛的内容。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人为本,社会、高校、家庭齐抓共管、一以贯之、标本兼治,才能从根本上使学风得到好转,才能真正取得高校学风建设的实效。

【参考文献】

[1]杨飞龙.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创新[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3).

[2]王东.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5).

[3]扈红.用科学发展观指导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06).

[4]谢光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开创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7).

[5]蒲暾.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军队干部管理创新探析[J].管理观察,2009(03).

[6]谢纳泽.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高等药学教育改革与创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01).

[7]毛金波.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创新继续教育发展思路[J].继续教育,2009(05).

[8]毛军成.科学发展观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J].发展,2009,(05).

[9]翁小双.用科学发展观推进政治工作创新发展[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9(06).

[1]侯启海.加强高校学风建设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6(J1).

[11]金国峰.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误区及改进措施[J].高教论坛.2003(2).

[12]王志强,胡礼祥.高校学风现状、归因及对策研究[J].高等农业研究.2004(6).

[13]郑家茂等.关于加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思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4).

[14]阚宝奎.论高校校园文化与学风建设[J].思想教育研究,2009(6).

[15]懂春胜.学分制条件下的校园文化建设[J].当代青年研究,2005(4).

[16]蔡炎斌.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和对策[J].高校管理,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