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德印
【摘要】高校学风,是指高等院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形成的治学精神、治学目的和治学方法,它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老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术风气及学校领导的治校风气。学风建设是学校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校学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将科学发展观渗透在学风建设具体实践中,在探索中求发展,在实践中求创新。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健全教师队伍体系,提高教书育人水平;完善各项管理规章制度,从严管理;社会、高校、家庭齐抓共管。实现高校学风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学风建设;创新;措施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而学风建设又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学风建设是思想教育与教学、行政及学生日常管理有机结合的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需要学校上下多方面齐心协力才能做好。高校的学风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是高校建设和发展的基石。
一、学风的内涵及构成要素
“学风”最早源于《礼记·中庸》,其中记载了孔子训勉学生的一则话,“审问之,博学之,慎思之,明辨之”,意思是广泛地加以学习,详细地加以求教,谨慎地加以思考,踏实地加以实践。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治学方法、治学目的和治学精神,是全校师生群体心理的行为在求学治学上的具体体现。它包括学生的学习风气、教师的治学风气、学校的学术风气及学校领导的治校作风。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随机性水平评价方案》评估指标体系中,学风被作为重要的一级指标,包含三个二级指标: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学术文化氛围,其中学习风气为重要指标。学风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讲,学风特指学生的学习风气;从广义上讲,学风包括学习风气、治学风气和学术风气。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讲的学风则是指“狭义的学风”,即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学习风气与学习氛围,是学生总体学习质量和学习面貌的主要标志,是全体学生群体心理和行为在治学上的综合表现。可见,学风既是一种学习氛围,同时又是一种群体行为,不但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还能内化为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在优良学风的环境里,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意志情感等都会发生变化,并反过来对自己的成长成才和职业生涯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学风归根到底是学生对待学习这个问题上的思想态度和行为表现,它通过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纪律、学习方法、学习兴趣、学习效果等具体地反映出来。这就在不同层次上构成了学风的要素。第一、学习目标。大学生学习,首当其冲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确实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推动行为,这是学风建设的基础。第二、学习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主要体现于对学习重要性的认同、对学习目标的追求、对学习知识的兴趣和情感的浓厚程度、正确的学习态度,等等。第三、学习纪律。这是促使良好学风形成的外部因素,它强调的是学生学习行为的始终一贯性。严明的学习纪律,有利于学生自觉维护正常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秩序,对优良学风的形成起到强有力的保证作用。第四、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形成良好学风的关键。一个人学习方法得当,会少走很多弯路,容易产生较强的成就感,并易形成对学风的趋同意识。第五、学习兴趣。兴趣是对事物带有积极情绪色彩的认识活动倾向。学生的学习相当程度上依赖于对知识的兴趣,只有在充满学习兴趣的气氛中,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风,这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第六、学习效果。这是判断学风好坏的终极标准,也是学风内涵的最高层次要求,与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相连,是衡量人才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志,对学风的纠正和重塑起着反馈和调控作用。
二、加强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学风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是大学的宝贵财富,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和育人资源,体现了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反映了一所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关系到学校的发展和社会声誉。加强学风建设、创建优良学风,是大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是大学办学水平的根本体现,是大学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即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协调发展。高等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阵地,而学风建设又是高等院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从总体上说,高校绝大多数同学学习态度比较端正,学校的学习风气逐步改善,校园环境不断优化,校园文化日趋完善和丰富。但面对高校的不断扩招,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学生人数极度膨胀,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内外各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的冲击,使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学风建设对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弘扬刻苦学习、顽强拼搏精神和求真务实、明礼诚信的道德风尚,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价值观以及学会做人做事都有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教育规模与质量的矛盾逐渐凸显。在此背景下,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
三、当前高校学风建设的新特点
当前,高校的学风总体上呈良好态势,大部分学生有理想、有抱负,自觉加强理论学习,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努力成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也应实事求是地看到,目前高校学风方面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大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目前高校大学生大多为“85后”和“90后”,他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志向远大,对获取新信息的渠道和媒体非常敏感,对新知识、新技术的了解和掌握异常迅速。然而,新时期大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的成长环境比较优越,吃苦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较差,缺乏远大理想,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且人数从少数向多数蔓延,学风建设面临新课题。具体表现为:(1)学风不正。部分学生受新的“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读书只是为了“混日子”,对专业缺乏兴趣,出现了“学习的人少,玩的人多,而真正想学习的人不好意思学”的尴尬现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柬书卷于高阁,弃学业于尘埃”,直到毕业时还不清楚自己来到大学干什么,最应该学的是什么,今后能做些什么。更有甚者,品行不端,行为怪异,一味追求享乐,追求眼前利益,哪管什么“学海无涯苦作舟”。这部分人虽少,但危害不小,直接毒害学校的学习风气。(2)学风不浓。表现在部分学生在学习上不求甚解,不思进取,对自己要求不严,纪律松弛,作风散漫,萎靡不振,缺乏刻苦钻研精神。如迟到、早退、旷课现象屡禁不止,晚自习“上座率”低得可怜,举行学术报告大多要强行组织学生参加,等等。更有的学生学习功利主义倾向严重,在学习上缺乏自律意识,搞投机取巧,弄虚作假。如学校虽三令五申,严肃惩处,考试作弊亦不能销声匿迹,并且其手段越来越五花八门,技艺高超真令人匪夷所思。一些成绩较好的同学也会不遵守课堂纪律,考前突击,不及格率有所提高。一些学生在进校前考分较高,在大学学习期间,也会出现留级甚至退学的现象;究其原因,造成他们的学业失败多发生在热衷于早恋、校外赚钱等因素,留级、退学的原因大都是热衷于游戏、沉溺于网络。
2.教师治学不严,轻教学重科研,教风有所滑坡,教学水平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教师没有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不能树立起良好的教师形象;没有把精力放在教学上,用于教学、实验的时间和精力不够,轻教学重科研现象比较普遍;没有形成良好的“赶学比帮”的良好教风,治学不严,治学不精,备课不认真,教学水平、教育质量不高;部分教师存在监考不严、思想麻痹、“做好人”的现象,忽视学生考勤和教学质量,课程设计不够合理,有的过于宽泛,有的过于肤浅,与实践严重脱节。
四、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