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80

第80章 人类社会面临着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转型与重构

站在时间的制高点上,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与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已经交汇在一起。世界有识之士,早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即开始了对工业革命的反思。斯宾格勒1914年问世的《西方的没落》可谓对资本主义反思的开端,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1973年在《历史研究》一书中就明确预言:文明冲突的不可避免性。他还断言:“西方文化不可能从这种冲突中自我解脱。立足于哲学的高度,追随逻辑的轨迹,将人类文明的希望之路指向东方,指向中国,指向中国文化”。维护世界和谐,保障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需要中国作出榜样。

人们发现东方文化精神和思维方式恰是可以弥补现代化缺陷并与之相辅相成的异体文化,并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新文化发展趋势。文化的本质是人类对其自身周边世界认识和驾驭能力,人类正是通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驾驭自己的原属族群走向文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是中国人民固有而悠久的统括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的哲学命题。在本质上就符合消除天地人三者紧张关系,而达到整合与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一直以辩证主体原则来把握人事间各种关系,最具概括性的表述为“民胞物与”,世间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在这个新的认识的图景中,构成了人类对宇宙,对世界,对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这个人类哲学永恒的命题,都产生了新的认识,新的体验和感受。大自然在人类面前展开了新的面貌和气质,人也在自然面前展开了自身的新面貌、新品质。中国传统文化在把握人与自然关系时,一方面强调人为天下贵,承认人对自然的开发利用权,一方面又强调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爱护自然;在把握人与人的关系时,主张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把握全社会的关系时提出人是社会的总和,主张天下为公,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病疾者皆有所养;在把握国与国关系时,主张协和万邦,视人之国若视已国,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凌弱,贵者不傲贱,展开了新的面貌和气质。人也在自然面前展开了自身的新面貌、新品质。与马克思所说的“人化自然”和“自然人化”都进入了崭新的世纪,进入了更高级的发展阶段。这是人类文化的一大进步。也将推动人类文化大踏步地前进。

美国学者关于通过对孔子思维的论述,海德格尔对老子道的认同,以及西方对老庄哲学的研究与瞩目,都表明了西方学界对东方文化的回眸与寄托的希望。也表明人类文化正在以新的思维,新的文化现象和新的科技手段的基础上实现着整体文化的转型。所谓转型就是从与自然为敌,向与自然为友转换,在生态伦理思想指导下,实现“天人合一”的核心价值观,人与自然共生共存共荣;从偏重科技文化向人文科技文化转换,东西方文化汇融,重构世界人类整体性的新文化。所谓重构,就是在科技革命,科技发展的同时,相应发展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提高社会人文科学在科学共同体中的结构比,打破东西两种文化的分裂状态,制订新的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抑制科技文化中侵害人类和人性文化负面作用,增强人文性的关怀,结束西方文化的统治地位,增强东方文化在人类文化中的比重并提高其地位。在转型中重构,在重构中转型,转型与重构同步进行,促进人类新文明的顺利、健康、高速发展。向建设人类共同的自然家园、社会家园和精神家园迈进。

说到人类社会面临的东西文化的交汇转型与重构,不能不想到作为东文化一员的日本所谓“大和民族”性格的形成本来就有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在维新变法胜利后向西方文化交汇转型重构演变为武士道精神的军国主义并成为走向二战的罪魁祸首,妄图统治全世界,实为“大盗民族”。为人类社会当前面临的东西方文化交汇转型与重构提供了反面教员。日本民族今后何处去,世界人民翘首以盼。希望日本能够正确认识二战期间的侵略历史,能够演变为“大道民族”。也为当今世界各国在东西方文化交汇转型重构中起到一面警戒之镜的作用,推动以“和而不同”多样性统一的世界文化,共同努力构建和谐世界新国际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