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72

第72章 漂移老子文化资源发祥地“鹿邑说”的主要论据

河南省鹿邑县是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所置的武平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名鹿邑县,鹿邑县地处涡河中上游苦县西广乡城(今太清宫镇)的西侧。从唐朝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谯县改为亳州以来,鹿邑县与苦县(晋成帝时改苦县为谷阳见《元和郡县图志》第187页,唐高宗时改为真源见《旧唐书》卷九第216~217页。宋真宗改为卫真县见宋史卷88第2178页)一千一百多年以来一直是平行县制。老子原始文化资源如何漂移到鹿邑县?

元顺帝,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已末,“刘福通起兵反元,自砀山迎韩林儿至亳立为皇帝,拆鹿邑县太清宫材建宫阙。”元史卷44第922页此记载明显有误,其一,亳州谯城西郊的太清宫与刘福通所建的明王宫阙,仅隔涡河相望。其二,鹿邑县紫极宫当时完好无损。其三,《新元史》无拆鹿邑县太清宫记载;其四,有历史资料证实,明代编篡的《元史》因时间仓促明显有误。但是《元史》记载:“刘福通拆鹿邑县太清宫”为鹿邑县漂移为老子文化资源所在地创造了第一个有利条件。

紧接着《元史》地理二第1408页记载:“后以民户少,并卫真入鹿邑县”统按这一归属逻辑论述,卫真县境内的太清宫,自然属鹿邑县太清宫。但是按照中国历史地图集编辑部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元代地图显示,鹿邑县只管辖到卫真县以西,而老子原始文化资源太清宫在卫真县以东仍属谯县管辖。而且苦县故城即今亳州市谯城区原安溜镇历代相传,街中心的一棵槐树照两省。但是,《元史》记载:卫真入鹿邑为鹿邑县漂移为老子文化资源所在地,历史的创造了第二个有利条件。”

据全真龙门道士顾正介绍,亳州太清宫道士生前口述在明代宗(朱祁钰)景泰六年(公元1455年谯宫被毁的100年祭日),在明瑛宗撰修《大明一统志》的6年前,全真龙门二十代传人袁明坤授述重建亳州太清宫无望。为了保护亳州太清宫历代碑刻的安全,把原竖立在亳州太清宫遗址残存的历代碑刻就近转移到原属亳州辖地鹿邑县紫极宫妥为保存。又为鹿邑县漂移为老子文化资源所在地,创造了第三个有利条件,后经清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时任鹿邑县知县吕士俊的政绩工程建设,并集结邑士编修《鹿邑县志》简称《吕志》把河南省鹿邑县漂移为老子文化资源发祥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