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71

第71章 钦定老子文化资源发祥地“涡阳说”的主要论据

涡阳县地处涡水中下游,按《水经注》记载:“濄水从谯县故城北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北。”继续向东流迳(同治三年即公元1864年割阜阳、亳州、蒙城及凤阳府宿州之部分地区置)涡阳县。(见《清史稿》地理五,第2009页)原属亳州城父县的福安镇按唐高宗李治弘道元年(公元683年)“诏令天下诸州普置道观,上州三所,中州二所,下州一所。”当时城父县的福安镇按高宗诏令建了老君庙。在金、元战乱,谯城西郊太清宫遭到破坏以后不久,涡阳县的福安镇迎来了老子文化资源发展的机遇。

经顾正正野两史的考察,明太祖(朱元璋)改元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建立了明王朝政权,为册封其长子朱允炆为储君,命其具有文滔武略的四皇子朱棣领兵征北,行军至福安镇老子庙周围屯田养兵,休养生息后征北胜利被封为燕王。

明成祖(朱棣)继承皇位,改元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即谯城区太清宫被毁48年,以下简称谯宫被毁——作者注)诏令重建其屯田养兵发跡地福安镇老子庙。奉老子为国祈福纳祥,大定天下,四海安静之地,敕封“天静宫”,钦定为老子文化发源地。

明英宗(朱祁镇)天顺五年(公元1462年谯宫被毁106年后),李贤等奉敕撰修《大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府、天静宫、老子所生之地,在亳县东一百二十里,老子所生之地,后人建宫以遵奉之。”

明孝宗(朱祜樘)弘治九年(公元1488年即谯宫被毁133年后),柳瑛重新编篡的明《中都志》记载:“天静宫”老子所生之地。“在县(亳县)东一百二十里福安镇东南,基址犹存。”《大明一统志》卷七记载:“流星园,在亳县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即此。元有圣母殿遗址尚存。”

《颖州府志》记载:“义门,唐时为真源县。”

据王振州、蒋门马著《老子、庄子故里考》记载:涡阳县近年出土的元代碑记记载:“天静宫,老子所生之地,宫居城父福安镇东南,距亳四舍(一舍三十里,四舍一百二十里)南距涡河二里,下临雉水。”世代相传,老子在妊时,有星突流于园,既而降诞。”“古流园”石碑也在田野考古中出土了。”以唯物主义历史观考证,涡阳县为钦定老子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