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59

第59章 坚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完美的社会形态

老子生逢春秋乱世,处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正值人性物欲炽盛时期,老子看到人类的本能放纵、丧失本性的危害,从悟道中洞察宇宙演化到人类的出现是道的本原演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类本性逆反的始点。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不断满足了人的贪欲本能的要求,使人的形体硬件的适应功能逐步弱化,使人的有序化程度逐步降低,导致人的硬件本能的混乱度加大,强化了人的贪欲本能,不得不粉饰美化社会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所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87年版)是说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背后,道德仁义都不足以防范人的贪欲本能的驱使,最后只有用礼制来约束人的不道不德不仁不义的贪欲妄为。但是,这只能导致社会的更加混乱。老子以高超的智慧洞察人类社会产生弊端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能放纵,指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同上)提倡以“重积德”净化人们的心灵,遏制人的贪欲本能。“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同上)是说教育制约人的身心不分离,心平气和,纯真质朴,能像婴儿一样养炼本性,能无异念,智慧通达,能无奸诈,才能达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提高人类文明的层次。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同上)老子主张,不要把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清心为治本,要净化人们的心灵,遏制人们的贪欲邪志,强化人们的气质。坚持教育人们不奸诈不纵欲,使那些有贪欲邪志的人不敢轻举妄为。按照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治理国家,就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麈,是谓玄同。”(同上)老子主张,堵塞纵欲的邪念,封闭纵欲的渠道,抑制嗜欲的心智,解脱嗜欲争斗的纠纷;和谐天道的光辉,玄同于人世间,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

天道的本质是自然,自然的本质是和谐,人道的本质也应是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完美的社会形态。但是,人的信息演化软件在物欲诱惑下,受人的硬件本能驱使,导致人的本性与本能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这就告诉社会的管理者,人类的养炼本性,道德智慧的修养,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同上)老子告诉人们,善于养炼本性,不受纵欲的诱惑;善于修养道德,不能间断,而且要坚持从自身做起,贯彻到一家、一乡、一邦,直到普及于天下,子子孙孙继承不间断。引导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和谐社会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