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与世界
11351900000058

第58章 道和德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

道和德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遵道而贵德,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运动中的必然过程

作为老子哲学思想核心的道,是宇宙生成的本原,也是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万物由道而生,最终复归于道。大到天地宇宙,小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包。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世之道是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老子天人合一的道德观,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有深刻的影响。

老子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人为万物之灵,是有意识、善思考、有情感、有志向的高级动物,与其他物类有区别。

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总恒道,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恒道,但人类社会的恒道必须符合物质世界的总恒道。因为人受制于天地宇宙,天地宇宙受制于自然之道,人之道必须符合天之道。人之道符合天之道,才是真理,人之道违背天之道,就是假道理。天之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刘康德《老子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天人合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基。《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全解》金景芳等著,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同上)就是说,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君子为人要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地道厚实温顺,要以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德。道之遵,德之贵,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张松如《老子说解》齐鲁书社1998年4月版)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自身的本性,无道万物无所适从,无德万物无法生存发展。道是自然界的必然性,德是道必然性的功能显现。道和德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遵道而贵德,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运动中的必然过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万物一样从属于道的法则,构成老子“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老子认为人的形体硬件的自然属性受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制约,人的信息演化软件的社会属性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形体硬件的贪欲奢望是人的本能显现,人的道德智慧是人的本性显现。人在物质世界中既受形体硬件贪欲本能的驱使,又受信息演化烙印的影响,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当人的本性战胜了形体硬件本能的驱使时就复归天道,当人的形体硬件本能覆盖了人的本性时就远离天道而堕落到低级层次。所以,老子主张依道而生、持德而存,背道而驰就失去力量,循道而行就获得无穷的力量。“重积德,则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在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同上)

人生信息演化的有序化过程,是由生理道德经过自然社会道德过渡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理想道德。生理道德主要是表现在婴幼儿时期的生理变化而引起的为满足生命新陈代谢需要,按照自身生命活动自然规律进行的行为结果,尚未形成物质占有欲和物质继承观念,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需要时放下就走,颇有点“各取所需”的味道。婴幼儿时的人生坐标处在人的本性和本能的自然平衡点上,自然社会道德是人形成意识以后逐步学会处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由生理道德向社会道德转化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的本能逆反演化的始点,是人的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演化的开始;社会道德是社会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条件,是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理想道德是经过教育形成的道德向往,是鼓舞人们为实现美好前景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体现人类本性达到为公利民、人我同等、物我同观的高级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