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我认识的杜润生
11345100000012

第12章 杜老对我的熏陶和感染

/吴象

目前,在北京乃至全国,像我们今天这样的研讨会相当多,我们不说这个会的规模、深度如何如何,不需要去作比较。但我觉得这个会有个很突出的特色,就是它与近年农村改革研究成果相结合,与杜老的文集首发式相结合。五年前,一次类似的会议上,周其仁教授有个精彩的发言。他说:“不是有的人讽刺说,杜润生有许多徒子徒孙吗?很好啊,我很愿意做杜老的徒子徒孙。这是对我们最高的奖励和荣誉。”今天这个会来的人,几乎都是与农口、农村改革初期的实践与五个一号文件多少有些关系的人,绝大部分是杜老的部下和学生,不同程度地受过杜老的熏陶和感染,不怕被说成“徒子徒孙”,反以为荣。几十年过去了,还忘不了他老人家。有的从广东、浙江、贵州数千里之遥赶来,看望老人,参加盛会。杜老有这么多自愿的徒子徒孙,好像也应该形成一个学派了。叫“杜派”不一定好,杜老待人宽厚友善,工作中重视调查研究,反复推敲,把“实践第一”、“群众路线”在农村改革中发扬光大,取名“实践派”是否可以呢?

吴镕同志最近写了一篇文章,说了几句对农村改革的体会:“群众首创是本源,上下互动是关键,理论创新是先导,追求人民利益是目标。”我觉得他这个话可以说是很准确很有代表性的。

应该强调邓小平对改革开放起了决定性作用。过去有人赞誉他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这当然也未尝不可,但实事求是地说,农村改革不是哪一位领导设计出来的,当时没准备搞农村改革。当时包产到户算不上什么改革。改革初始议题是扩大国有企业的自主权。这个不讲了,大家比我还清楚。包产到户,过去就搞过,当成资本主义复辟批判了,压下去了。“文化大革命”更“左”,人们长期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不敢反抗,只有消极怠工。环境宽松一点就搞包产到户。山南也好,小岗也好,都是形势逼出来的。后来知道广东也有,四川、贵州很多,都是群众自发的活动,没有领导。领导不在于你出什么政策,而在于把群众利益群众要求集中起来。杜老领导的中央农研室和农研中心就是这样的领导,加上重视舆论力量,影响就更大了。杜老十分重视实践,重视群众,也就必然重视人,尊重人,善于团结人,善于听取不同的意见。凡接触过他的人,都能感受到一种自然而然的亲和力。有人开玩笑说:“杜老那个研究室、研究中心是个‘宣传部部长收容所’嘛!”宣传部部长都到了那里,由中央到地方老的、新的,才智之士往往有独立思考,没有人要了,日子不太好过。杜老都欢迎,他们自己也心情舒畅,可以说是得其所哉。

现在是什么观点都有了,我也弄不清楚。但在那个时候,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还是只能讲商品生产、商品交换,连商品经济都不能说,说商品经济的就是资本主义。在那种情况下,那个75号文件让杜老去起草,去作报告,可以想象是很难的。那些省委书记除了池必卿、周惠、任仲夷,是没有人赞成包产到户的。有的人说得还很绝对,“我要保持晚节!”提到这个高度,根本不认可包产到户。杜老居然在那种情况下,绕开这些争论,提出解决饥饿、半饥饿的问题,解决吃饭难的问题,谁也不敢说没有吃饭难的问题,没有吃不饱饭的问题。大家在极为对立的情况下取得对生产责任制的共识。但不敢说是社会主义,不敢肯定这个。

万里同志不同,这个人的性格像梁山好汉。三中全会农业文件下来,明明写着不许包产到户、不准分田单干,但他就敢支持。省委机关有些老资格就说:“你万里同志来了以后工作很好,但你这个方向有没有问题你要考虑考虑。”他是第一把手,他理直气壮地说:“三中全会你要了解精神实质,不能只抓住一句话。”杜老不能用这种方法,他用另外一种方法。为什么开75号文件那个会议呢?那是万里建议耀邦同志,我们这些人为群众办好事,支持农民正义的事,但和中央文件精神违抗,这怎么办啊!第一书记不说话,什么事情都干不成,这样才开会的。杜老是很善于倾听不同意见的,综合不同意见,最后找出共识。这是第一件事情。

第二件事情,一号文件不是上面规定农民要怎么干,它是总结农民经验,非常尊重农民。杜老在写第一个一号文件时,请了两个地委书记,一个是滁县王郁昭同志,一个是湖州沈祖伦同志。我和他们都很熟,他们后来分别当过安徽省、浙江省的省长。今天都到场了,一起回忆一下往事很有意思。这两个地区情况不一样,对责任制要求也不一样,杜老把他们都请来,不是征求一下意见就算了,而是参加文件起草,使当地农民的主要意见,能够得到确切的表现。起草一号文件的人内部意见也很不同,吵得很厉害。当时农研中心有一个湖北的同志叫杨坤泉,清华大学毕业的,又专门研究过经济,他主张包产到户,主动到这个屋那个屋游说。

应该说一号文件的主笔是刘堪,他是帮助杜老搞综合的。还有张云千,特别勤奋,经常开夜车,往往写完文件后就病倒了,去世比较早,很可惜。我是主要给万里同志写报告的,比较好办一点,没有那么多讨论,只要他认可就行。1983年,杜老派了周其仁、王小强给我当助手,悄悄和我说:“这些小朋友在农村插过队,又念了大学,读了很多书,思想很活跃,喜欢用新名词。”让我又要向他们学习又要把关。我们在一起合作很愉快,受益很多。他们用了马克思一句话“产品变商品是惊险的一跃”,我印象特别深刻,至今记忆犹新。在杜老的影响下,我懂得了要向年轻人学习,要不断追求新知识。

杜老的文集中有许多珍贵的历史资料,更富于思想性,这种突出的品质,他一生优秀的个人品质,通过他的实践和著作表现了出来。杜老是一位经济学家,一位农村政策的重要的枢纽人物,《杜润生文集》是值得认真学习的。

杜老九十有五,作为学者、专家,作为领导、长辈,值得学习之处很多,我想强调的是,他对不同意见的态度,他的包容,他对新知识的不断追求,他的善解人意,总之一句话,就是他善于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把阶级斗争为纲彻底改变过来了。这种思想境界与和而不同的哲学传统是一致的,应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在座的各位,有许多硕士、博士,你们有实践有理论,希望把杜老思想的精彩之处,精髓之处,有所发挥之处,通过实践有所发展、发扬之处好好收集起来并加以系统化整理。这才是真正的纪念农村改革30周年最好的办法。

五年前,我们在京西宾馆开了那么热闹的会。五年后,我们又聚到一起来了,最令人高兴的是杜老还健在,希望杜老长命百岁!再过五年,我们再聚在一起开这样的盛会。历史不断前进,希望这样的盛会还会继续下去。

(本文写于2008年7月18日,作者系原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