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73

第73章 附录

静升镇碑文辑录

元代

静升里庙学记

灵石县东北有乡曰灵瑞,里曰静升。里之耆民南塘辈欲庙夫子于里中,遂告诸县大夫广平冉大年。君闻之曰:“善!”乐然就董其功,一旦会暇诣于里,相方视址,南俯通衢,外薄溪涧,纵六丈四尺与武,横如其纵而加六丈焉。鸠材庀役,命梓者斫,陶者埏,铁者锻,杇者镘。起堂三楹四桷,基高柱檽,不鄙不华。像圣人于其中,左右配以颜、曾。既落成,即伐木杵土,庑于东西,以庥学之师生。楼其门以御中外,子午甚称。将勒石以寿其传,于是来谒为文,终让不可。窃闻礼释奠先圣先师,后世上而京师,下而郡、府、州、邑、咸立庙学。盖守土吏之与职。师儒者主其祭,民不可得而祀焉。噫!吾夫子登惟长吏、学官独而祀耶?科生、俗士独得私耶?礼谓,凡饮食必祭。祭夫肇造饮食之先民也。以我之今日得饮食者,非斯人之力其谁与!且唐尧之时,洪水横流,非禹治之人其鱼矣。传曰:禹吾其鱼乎,人既得乎土而居,我今日得不为鱼而为人者,大禹之力也。禹之报祀其不可废,况吾夫子,当周之季,王室日微,诸侯日强。扶人极,作春秋,尊王黜霸;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堕于禽兽之域而人其人。迄今千数百年,垂大经大法而使我之今日获为人者,吾夫子之力也。由斯言之,凡主纲常而内伦理者畴祭非宜?斯庙学之建,自一里而推之一乡,而一邑而一郡,奚啻知祠夫子而不祠淫昏之鬼,学古道而不学异端之教。其自格物、致和、诚正、修齐、治平之学,以明经义,以策时务,禆益于国家者,未必不自此建庙学始。

平阳张允中撰书

大元至元二年桂月穀旦立

重建洁惠侯庙记

灵石县治之东陲一舍许,有里曰张嵩。其东粤绵山山之麓,茂木成林,□□阴森,山□水带,最为一邑之胜概,故立洁惠侯庙。原其制自宋元,丰昶敕命修完之时,郡吏状侯行事于其朝。其生也,有辞禄去乱之洁。其死也,有泽民润物之惠。获锡是爵,名实允乎。侯铜鞮人,姓氏曰介之,推其字也。尝从晋文公避内难巡行于天下十有九年,艰难险阻,备之矣。及晋室,既文公赏从亡者禄,唯侯不与,一旦公思之而大索焉。侯与其母甘隐于绵山,毙而后已。非舍生取义,实见得是胡能挚北,观舅犯济河之论,与二三子贪天之功以为己力者,殆有径庭矣。然则侠为忠孝自信之士,而有功于世教亦昭昭乎。万世之上文公用尚其节,封以绵上田,且志过旌善,合亦贤矣。洪惟皇元索颁天诏,忠臣烈士,岁时致祭,侯实与焉。使侯言禄求生,讵能绳绳血食于千百载之下乎?大德癸卯,厚坤失载,殿宇倾颓,鞠为茂草。迨至正庚寅秋,县人武恩、张仁洎、李成、邢胜辈曰:侯神之灵也,御灾捍患,有祷必应,福善祸淫,无微不显。侯德既如此,庙貌乃如彼,是宜重建。佥应曰:诺。于是鸠工于众,其施金者有差、分佣、梓、□、陶、锻之匠各献其技。甓故级构五楹六桷于其上,栋□、□樝、□□、牗户、□□、涂垩以崇其制,像神于其中,绚画金碧、晕彩夺目,门于前以庥神驭,楹桷缩殿之二,基□柱华、□飞鸟革、视正殿为甚称。左兴□神之祠,右修广禅侯堂,暨后宫两掖副以夹室,庙貌星列,灿然一新,诚一时之伟观,衍累叶之休风。厥后守御官院判朱公,省员外郎严公,尚侯之名,慕侯之德,每公务暇辄谒于庙。耆民张庆率恩辈稽颡而告曰:“庙既完矣,欲勒石以寿其传,可乎?”二公嘉其诚意恳至,乃命县主者杨文选董其事。俾人来请文,全调侯之洁禀如冰霜而愈清,侯之惠广如川海而不息。褒春秋,列史传,虽云壬而人不能忘。余岂笔舌之能形容其万一,来请者拳拳于余之门,义不获辞,乃掇其实而书之。

维大元国至正二十二壬寅年己酉月戊申日戊午时

前山长洪洞县董敷言撰

介山南存里学师王绵卿书

明代

平阳府霍州灵石县静升里重修古庙碑记

瑞石邑东北有曰静升里,山川盘结,风气攸萃,诚适情之佳所,养神之胜地也。奥自至元二年,先民因而爰庆兹土,纵而二十有三丈,横比其纵而减六丈焉。于以肇建斯庙,皇天后土圣母居北殿之中,左五岳,而右四渎。东西祠而列众神焉。砌之间翼以高楼,南门舍神将御之,地势敞豁,庙貌严正,足以妥乎神而享其祀也。迨景泰三年,时当中春,本乡富家翁王贤同男义官王演等重修。迄今历年既远,屡经风日,是以庙中倾坏,神像暴露,见者心虽不忍,而力不能及也。时有里中耆老王伦辈触目感心,偕男王铎、王锐、王铭、王镜、王钦、王锦、王铨亦欲重修,顾兹重务,又非家人父子所能如也,故念于众人曰:神非庙无以依,庙非神无所主,敬其神而当备其庙,况斯土之人,凡水旱疾疫则必诸斯庙而行祷于神,而神无不佑,神佑其人,人受其福,安养之功万世而为永赖焉,尔曹当同心协力新斯庙,而报赛之,众人闻而喜曰:善哉!公之言也,以心之同然者而感人,我辈焉有不从乎?既得人心,乃出己财,而众人亦多助之者,故于弘治十五年正月初三日,令辰因昔人之旧制,为轮焕之一新,斯时也,土木一兴,趣者如云,版筑方举,从者归市,仅几周岁之间而厥成功焉,规模整饬,从四方之观瞻形势壮丽,起人心之敬畏;上下巩固,四旁宾实而有千百载不朽之状也。然其规画,虽因共旧制,工夫则视旧而允密也,由是神明安而人心悦矣,无穷之休,岂可得而胜言耶?噫嘻!此间善士多,而衣之微,而修治庙诞如此,是能享鬼神而崇孝敬者矣。孟子曰: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其斯之谓欤,正宜镌勒于石,昭回于万年也,干道庚午仲春既望,儒学科举廪膳生郭世美谨述。

大明正德五年岁在庚午二月十五日吉时立

重修资寿寺碑记

本县慧安寺住持见居胞腹岩检大藏经知识孤峰秀禅师撰

本寺见僧会兼大云寺住持讲经论嗣祖沙门进道能禅师篆

本寺当代住持提督讲经演教传法嗣祖沙门空庵厚大师书

盖闻法身无相,应物现形,真理忘言,随机设教。真如界中,本来无灭无生;悲愿门头,随类有来有去。佛者,觉也。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超十地,圆十号,明十智,具十身,乃名佛也。略序过去,毗婆尸佛为始,迦叶如来入灭居,补处位,号曰:护明度生愿重救苦,情深欲降阎浮净居。天子与诸夫曰:“佛者至尊无上,边邦小姓无缘之地,不可化生也。”迦毗罗国者,乃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心也。净饭王者,种族第一,摩耶夫人,贞洁无比。五百年生前,以愿力故,曾为父母乘日轮、驾白象入圣母腹。虽处母腹,日夜三时为天龙神鬼说法。十月满足,于毗蓝园中右肋而生,周行七步,指天指地言曰:“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是时也,地摇六震,天雨四花,神捧金盘,龙吐秀水,请阿私陀占太子相。仙曰:“太子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在家作转轮王,出家成无上道。”百亿洲中放光现瑞,乃周昭王即位甲寅二十四年四月八日佛诞也。王问群臣:“是何祥瑞?”大臣苏由奏曰:“西方有大圣人出现。光明及处,千年后教流斯土。”经七岁,选国中聪明——选友为太子师。太子问师书名,咸无知者。选友奏曰:“太子天人之师,凡诸技艺典籍等,射天文地理自然知之,安可教也?”至十九岁,游观四门,见老、病、死,心生厌难。逢僧了法,悟世非真。子夜逾城,直投雪岭。六年苦行,麻麦充餐,雀巢容于顶上,蛛网挂于眉间。悟非心非佛之宗,了即色即空之理。初宣小教,次演真空,事无不穷,理无不就。化缘已毕,复性归真,向拘尸之大城,示涅盘之正路。是时也,山摇地动,海竭泉枯,日月无光,万物变色,乃周穆王即位,壬申五十二年中春,白虹十二道贯通,连霄不灭。王问群臣,扈多奏曰:“西方大圣人入天,衰相现也,金言道在,尘刹法存。”至后汉明帝永平七年,感梦金人。上殿早集群臣,具问其事,中书傅毅奏曰:“金人者,佛也。”言其纪事,遣王遵等一十八人入西域求教。至月支国,遇竺法摩腾持释迦氎像,白马驮经,迎归洛京。竺法未及二月,便能汉语。于是五岳十八山道士祁文信等奏曰:“王轻吾教,敬重胡僧,请试神通。”焚经为验,道经皆为灰烬,佛经宛尔存焉,颁行天下胜地名山,共建昭提,赐白马号。自此有僧也。古云:“自从白马焚经后,千古今人助佛光”者是也。晋、宋、齐、梁、隋、唐以来,兴崇梵刹,不可偏举。至我大明圣朝治世,王化与佛化并行,仁风与慈风并扇。灵石县东仅十五里,古有梵刹,额名“资寿”。东观绵岳,西近汾渊,前有清溪,后靠岗地,山明水秀,地杰人贤,乃檀门作福之场,实道者修行之所。大宋重建,岁久时深,殿堂廊庑俱坏,唯演法堂尚存。既崇修于前代,岂荒废于今时?慈有本寺比丘圆瑛并合山僧行,同心竭力,共成盛事。化本境善众,各舍家资,重修梵刹,展隘为宽。天王殿与山门塑妆完美,建僧堂,起方丈,厨库新鲜,可谓庄严金地,成就宝坊。令人人人永种善根,使世世同受乐果。又兼彩绘水陆圣像一会,开光庆赞。会毕议曰:“胜事已周,镌共坚珉,记其岁月。”谒予求序,子曰:“我林下人,安能为之?”固请再三,弗获而已,是以不愧斐才,姑述梗概云耳。

时大明成化三年岁次丁亥十月初三日立

建水陆殿碑记

寺何谓而兴也,佛者因吾儒精舍由所兴也。盖自古儒者修立书院,会朋友以讲学,谓之曰精舍。以至老、佛之徒出,因之亦各立精舍,后名为寺观,寺观所由盖如此。及梁武帝尚释氏,寺观遍天下,是时儒者精舍或少立矣,即寺观以讲学,至今天下同然。此寺治东十五里,名资寿,泰定三年重修。前有水田百余亩,寺惟兴胜。至永乐年间,却为赋税消乏,里甲分析其田,寺莫支。吾之众虽有之聚散,倏忽而不常于此十余年矣。有僧名智厚,号空庵,本村人也,孝义县为僧,乡人保复本寺为长老。二县争夺门徒益众,其有闻誉若是。愿本村每祈祷禳灾,旷野张挂水陆,几被风雨所阻而不得终其事,僧俗徒遗长叹。遂提调门人圆果,同义官翟守完等各出金帛,营造水陆殿三间,落成于成化十六年。但殿内未及塑画,而空庵命回造化矣。圆果慨然复愿终其事,一旦命工掘土,忽得先师原埋银八两。领门人明宽即日赴京买金,明年而浑金佛像。再逾年而壁画水陆,至此师徒事功殆两尽矣。视有水田之前尤有光焉。嗟夫!吾儒精舍始一耳,二家混之而莫御天也,吾儒莫之奈何矣,虽然吾常复望为精舍焉。此寺清奇秀丽,特迈寻常。士而藏修于此者,讲读之暇,惟殿阶观游而已,勿徒聒噪他僧,殆庶可以言学。圆果号大园,吾族尊属也。其性爱人好与,颇识道理,接之者咸起敬慕。匪但本寺有功,昔年往河间旧游之地,睹西关桥下常遭水没之害,原输己财帮筑堤堰,又助三官庙三间,至今河堤坚固,两岸居民无缘而爱无穷之福,莫不爱戴,欲以为贺。果辞曰:僧以方便为本,岂图要是名耶。指挥夏铭、董翔凤、举人范景旸、何贤等士夫二十余人,持僧影像远归,既而尤累寄书。渴想之情,君子不没人之善。吾以此为并可继云。余也曾潜读数年于此,与明宽者久为交好,谒余为序。是以忘其固陋,妄为俚语,不足为肖也。姑举功绩实行,以寿于云石耳。

正德十一年岁次丙子三月上旬吉旦

听选监生邑人田钊书

旌介村重修观音庙记

灵石县治东三十里旌介村西南隅有观音庙三间,肇于宣德壬子,前辈每重修葺。但年久废坏,邻之禾稼常倚于此。奉祀者虽有修废之志,而力有未能及。癸酉春,乡人多好善,立会成群者六七。每于朔望,向庙焚香,以要其福。皆曰:神者民之依,庙者神之栖也。今庙至于如此尔,我之心□自安乎?于是本村义民张光明、张镒、段文山,慨然以为己任,曰:庙之修固患于财之难,而财之难尤患于心之怠,心果勇于义焉,何事不成!况观音之神所以普化群生,御灾捍患,雨□时若,其德于民者尤盛也,岂可以不能自委。于是协同义民张光文等咸尽心竭力,以倡导村之尚义者。故有贫无立锤,入山采木,负荷贸易,以乐其输。然后人心效慕,有财者愿出其财,有力者愿出其力,不几年而告成焉。上正殿三间,下乐楼有一座,皆砖包石砌,金壁辉煌。前门券以砖洞,四围瓦饰墙垣。凡露台地面无不一新。其巍然焕然视昔日规模殆不同矣。一方之民心不自安乎,民心安则神之安也。神之安则不求庇福而自福,不求免祸而自免。兹因靠成之期请余为文,余不佞,岂敢文哉?特以起意之缘,由成功之始末,施财之姓名,以垂于不朽云耳。

万历元年岁次癸酉冬十月吉旦

正贡遥授儒学教谕里人东野张孝先撰文本村段廷芳书丹

重修晋祠庙记

尝谓庙之制,不有创建于前无以开厥始,不有增修于后无以令其终。矧兹昭济圣庙,东有土地祠,西有马王祠,以及庙南龙王祠,其来久矣:聚以呵护万民,福庇一方,将世世永赖也。□□□金碧辉映,何其壮观乎。迄今殿宇零落,墙壁崩颓,圣像亦毁坏焉,非所以妥神灵而安人心也。适感生员田公讳应登,字名魁者,诣其况而嗟然叹曰:斯神庙□□□系焉,生民之保障托焉,曷可令朽坏致此乎。遂归集香老而议修复之举,有香老田公讳厚等者曰:诺。复会乡□□□田山等皆曰:此举甚善,无可少缓也。咸同心协办,各笃虔诚,感化一村人等。有资者喜输,有力者乐效。公讳应登与香老董其工,纠首理其事。鸠工命匠,而不日之间圣像重新。而东西庙墙之砖包,门舍具修,而周围垣墙之补筑,以及乐亭加高,地基整理,其于献桌各备。而殿庭彰其五彩,乐至聿建。而砖门上剏三楹。亦何综理之周,营谋之悉哉。又有龙王庙亦如前之,坏者修之,朴者补之,庙貌巍巍,俱焕然一新矣。此虽人力,成功之速亦上神默助之力居多矣。厥工告成,庶神之可为护者永为护,人之赖为庇者常为庇也。然今日之重新,不有光于昔日之创建者乎。余原未优于文,因乡人屡谒,姑叙其事勒于石,以传不朽云。

大明万历四十七年岁次己未应钟望日吉旦

邑庠生张灿然撰

邑生田养民书

集广村重建道场碑记

尝谓佛氏之教其来久矣,而善体于教者不易得也。适有僧讳同聚、号静庵者,始出家于栖隐寺中,心慕道一尘不染。乡人闻其名,遂请而安之于本村东龙天土地庙,后以奉神祀。夫此庙旧有佛堂一间,历岁已久,殿宇圣像一皆倾坏。村人张世德、张玉欲为重修,时本村善诱张公佑、张公才等舍地一处,其余或金或帛,于是重建佛殿一间,内塑圣像。后作土窑三空,静庵若之佼菜,概以看经。朝夕以事神,视之前日乃尤盛焉。厥后及门乃徒者,若贤诚、贤让、贤变等,徒孙者若哲明、哲智等一皆心师之心,而属守清训于不违焉。是以声名洋溢异郡,远迩皆信其贤,益加敬重。见其所居之隘,各出己财以广之,静庵辞之不得。乃于正北建砖窑四孔,东西建房六间。又以所余之物,将前土地庙重修整理,焕然一新,其敬神之心焉何如耶。且庙西深沟,每遇大雨必出猛水流潺庙前,南北车道不能行走,村人忧焉。以其沟与之,欲其治北水也。静庵即命徒众,洵其便宜,努力疏通,即今沟成地而可耕,平治而能行也,其惠及于后宁有穷耶?夫今日之贤□□□而异日之贤,然则慎□修身,惟怀水图,非静庵所当目最者乎。不尤为可望乎,愚非能此者也。因其求之恳切,特述其终身经历之次第云尔。

乾隆十年三月,因观戏楼西南隅行路促狭,何户将义田施于村中,东西五丈许,南北三尺。

儒学廪膳生员巨川何登舟撰

廪膳生员舜郊王大化书

大明万历元年正月吉旦

资寿寺创建尊天阁楼碑记

尝闻攸关风水,第风水之完美,得于天成者少,出于人造者多。此乡宋元年间,甲科有师老、公乔见寺渐渐凋谢,此何故前显荣而后偃蹇?若□□歧而不相肖耶。由风水之刑冲破坏,□□□前宜建一楼,大有益于此乡此寺。寺□□何据,而意以此寺坐山是为牛眠山。牛眠山峥嵘矣,牛角峥嵘为完全之牛非欠牛。计此时上而玄霄之瑞气,此牛可以承下而显之荣光,此牛可迎右而汾源之液派,此牛□□□而朱雀之拱朝,此牛可收后而率武之□□,□水星罗于□祥泽,湍蒙悬而思之。然所眠之牛即关天地山水秀气于□□□一乡一寺。庶转否为泰,文运借此而顿开,易蹇为通英豪。缘此牛而默产,则师乔二公必有接踵于前,而□□于旧者,此乃星士之美谈也。于是本寺住持僧讳志信、号指南者,慨然捐资募缘建此楼焉。盖经□□□美,此楼几于成矣。不幸指南辞世,半途而辍之。楼未完而雀崩,不□绣裂珠分虽美何益。当斯□□□闻者莫不顿足而嗟然惜已耳。若能倾心殚力,以完此事者谁□幸有指南法孙讳贤习,号□□,屡经营之始而焦心劳思,不知经几筹划。当事之者而栉风沐雨,不知受几勤劳。助缘善士右省左节,□□难而成,嵩目坐待而度其心甚是不甘。毅然会纠首香老,化缘而复修焉。待革其故制,鼎其新规,楼□□□添法王之砖坊,彼台格视前而受益隆,景况比旧而更粹。又矧寺内安砌东殿前檐,补整正殿脊兽,葺□□□立形胜者,即益眠牛之精神者,即嘏众妙之丛莘,则一乡一寺之利益不亦攸久。□□□祖贤孙元成厥事当年,后世靡不有所赖也。噫嘻!美矣哉!师祖之善创丕矣哉,法孙之善成义□□□浅衷,鼯技岂能为交。第与大乘素有雅怀,弗敢辞托。不得已而冒明公之哂,抱惨恧之心,故悉始师乔二老之辛勤,一以着四方众善之诚意,一以彰前人创修之伟峨,一以励后人继述之心志。谨记。

大明天启二年邑庠生翟翘撰

静升村王氏源流碑记

盖人之有祖犹水木之有本源也。木有本其枝始茂,水有源其流乃长,此理所必然者也。今灵石县东三十里静介里静升村王氏始祖讳实,起自寒微,寄迹本村,诞生一子,派衍流长,至今已一十三代矣!吾未悉祖公之为人奚若,功德奚若,相貌丰骨又奚若,而即以今日之子孙蕃庶,绵绵似续,衍而至于数百丁;粮税殷繁,岁岁弥增,积而至于数百石。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农者沃产遗后,坐享丰盈;工者彻通诸艺,精巧相生;商者逐利湖海,据资万千。猗欤!斯族,寝炽寝昌,正诗所谓“绵绵瓜瓞,衍庆无疆”者也。不惟介里擅其美,灵邑推其盛,而且一脉迁河南称为巨族,一脉遗山东比隆本宗。要孰非祖公厚德者,有以培之子不穷也哉!遐想之下,则祖公之勤俭励己、功德贻谋,概可征矣!今十二代孙讳大清,字临泉公者,根本追远,意欲创碑,以垂不朽,诣余为文,余不能,特聊摹其梗概,以为记云。

大明天启五年岁次乙丑春三月清明佳节

邑庠生员秀峰、王育俊顿首拜并撰

旌介村创修堡记

尝闻堡之作也,聿于边鄙以御胡虏。原为朝家之盛典,非出人主之臆造。自古帝王次迄今□□,或创建,或重修,盖已不知凡几矣。未闻闾阎小民不待朝廷公资而□□营堡者。而今则老幼壮大惶惶,惟建堡是虑。曷故哉,因贼寇纷纷残害不已。当壬申之岁,辛亥之月,流寇入其境界,杀人如麻,血流漂杵,妻子已掠,生畜尽无。再岁而贼则屡至,屋室烧毁,田园荒芜。有张元科、张希令等目睹心惨,而群相告,勉曰:若不建堡,我辈胥为沟中□耳。于是□合同心,十五人各输己资财,力不给又转借贷。当此兵凶并至,虽糟糠不饱,心愈坚而不肯懈怠。人既同心协力,天亦怜悯众生潜佑默助,俾半载而成功。堡已完而水火可极需者,又思穿井之事。连穿二眼,俱不曾成,功半途而废。其次三眼,方抉无涯之水,令一堡取之不穷、用之不竭,可称万福矣。不惟今人得以安生,即后代亦可以□守。欲记其事,非勒石不可□□□□□□,草草略叙其事云。

本堡张元甲张焕然仝撰书

崇祯元年岁次癸酉季春吉旦

清代

集广村增修堡只碑记

□□□王□印初渡河,由临□而南直犯我疆。其时官不言兵,民不备乱,甫其锋劫如天而下,凡一切盖藏头畜抢掠几空。由是□□□□绝,而穷乡旷野间遂无宁所矣。及甲戌冬十月二十五日,八大王张献忠同蝎子塊、满天星等贼众数万突至□□□□头艾女同逃沟壑,一时战栗之状等于风鹤皆兵。而来年春三月再至,秋七月又至。前辈何天民等,于万难图□□□□间义勇有为之士,若张国本、何应命、何一诚、张朝德等,建堡于村之东北岭,相其便宜,图其广狭高深,务□□□□侵害。继至午未间,闯逆犯阙,盛朝鼎兴,羽书旁午,供役繁难,而父老子弟不困于贼则困于兵。□□□□堡之垣墙圮坏,似非昔比矣。顺治六年辛卯夏,姜襄煽惑,云中绵寇望风拥聚,逼余乡朝夕为害。□□□□为修饰,复增东西悬楼二间,门楼三楹,栅外迭台二座,与乡人坚壁固守,始终无怠。竿□□□□向之□□沾体者,今已绣裳锦茵矣;向之臭粮备囊者,今已基饮食肉矣;向之敝间破垣野□□□□遲矣。室家保聚,作息嬉游,与遭黎辈,偶拈昔日流离之事,侧耳听之如痴人说梦,含笑而去。嘻!□□□□圣明有道,使没身不见兵革之患已足矣,而思患预防,安不忘危之意,不可不令我后人知之也。

大清顺治六年张尊美政五撰

魁星楼记

盖建学明伦三代始焉,维其圣贤辈出,道未归一。我夫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集群圣这大成,开万古之长夜,诚百世师也。汉唐以来,祖其庙于学中,于是国有学、州县有学,飨以春秋,未闻闾里立庙祀焉。……先民南塘辈识见卓越,创建圣庙于里中,世道人心大有赖焉。延今三百余年,重修二次,未敢失坠。众沐盛举,议入乡贤,未见发迹,俗以文运中衰不咎人世。借言地理,尝议建魁星楼庙左,不果!崇祯……怜夫无后,欲捐金以旌夫名愿,施银贰拾两以建魁楼,奈时艰未举,堡因御守公议银谷兑用。堡置硝磺,庙筑围墙,均济其急,聊修两廊补其破坏,余银备砖修楼,楼功未举,众借别用。至顺治……蒙孟县宗断东西分会,东在文庙前立会,冬春地铺钱捌两捌钱,乘此,公聚议建魁楼。因查合原施银两、庙内地租,东截士民仍量力捐助,纠众协力,遂成楼功,即塑像金丹仍于棘……所随禀官选贤,将南塘位其中表卓,识励后人。日后会场地铺钱与庙内租,集而公用。每年择公正生员二人,收管经费。后之阔大其规模,不致倾圮,增其书舍作养,夫后学文光炳娘,观瞻严肃,移易……此举以垂芳。

拔贡生霍绥顿首拜撰

廪膳生张尊美书

大清康熙元年九月吉日立

草桥村重修观音堂碑记

自来庙堂之建也岂无由哉,一以托神庇,一以补风气,诚乡村之盛举也。县东草桥村观音堂一座,其所由来久也。但世远年湮,风雨摧朽,庙宇荒芜,见者目击心伤,思欲葺修已久。奈居民鲜少,又歉年荒穷困,欲振修而弗能。幸有住持僧讳通微、号真者,实系资寿寺法眷,愿出己财,乡人愿效己力,两意相投。将正殿卷棚以及殿后上下土窑,并周围墙壁、门楼、照壁俱焕为之一新,以视旧制,不觉为之改观矣。且有善友郭姓讳先奇者,系介邑人,亦愿效频繁之力,不惮拮據之苦,以共□乃事。此等功德诚为罕有,不□惟是之。将屡年修治沟平地数十余亩,亦舍在神前以为香火之资及振修庙宇。固所以光前人之创造而开阔地亩,又可以裕后来之住持。神其以妥侑,人亦享其乐利。此非超世脱俗与秉心无我,亦何能舍己捐资慷慨输财如是乎?愚辈虽甚顽,实莫不心悦诚服,名其功德而不能,□□□因勒石以记其功而扬其休,使传万载不朽云。爰是为记。

内有道场沟阎洪业,舍东边随脚地一块,并无粮草,日后渠内外树木俱系□□□□,不许舍主砍伐。空口无凭,以碑为照。

邑庠生郑□拜撰

侄贡生郑简臣俗表侄宋质熏沐拜书

大清康熙四十四年穀旦立

创建祠堂并增置茔地碑

宗祠之建非过举也。凡以为祀,先计尔筑室于兹,俾始祖灵爽有凭。则历世相继之祖,即支分派远,皆得聚处一堂。而后之子孙世世得为之因时孝享,以奖其诚敬也。念始祖肇基兹土,迹虽甚微,而艰难缔造,不知几为勤劳刻苦,始获瓜瓞绵绵。传而益大,久而弥光。继至今,寝炽寝昌,土宇渐广,子孙渐繁。一时身列儒林、名登仕籍者,五十余人。至若农工商贾之俦,各抒所长,以相与著美,于时者济济称盛。凡若此者,何莫非祖德宗功之所积,而成焉者也。木本水源之思,其能忘乎?则筑室崇祀宗祠之不容己也,莫此为甚,十数年来前人屡有是谋,而志未克慰。康熙丁酉之秋,十四世孙生员翰、十五世孙体直、君襄、生员凌云、十六世孙奉天五人起意出资,公设酒筵,为增广茔地之谋,聚族公议,而兼谋祠堂之筑。合族闻声欢欣,踊跃鼓舞,各为量力而捐资。其资不足者,亦愿营工而效力。爰择监生图中、岁贡君贶、生员梦麟与共总其事,而相助为理焉。其时约捐银五百两。因旧茔狭隘,四面买地七十五亩五分,价银壹佰玖拾肆两零伍分。余银叁佰两有余,以为创建祠堂之费。戊戌三月朔日,度地置基,卜云孔吉,鸠工庀材,建正室三间,门屏三间,内外墙垣环备。两旁设守祠舍,朝夕供洒扫焉。除捐银两外,加十分之二五以充费,而仍不克观成。岁贡候选州同麟趾复捐银若干两,吏部候选州同寅德复捐银叁拾两,以终其事。而宗祠于焉观成。是役也,起于戊戌四月吉日,越己亥七月末工竣。夫历来宗祠之建,固所以崇祀先祖,兼合飨继世之群宗也。岂过举哉?而后之子孙世世相承,春露秋霜,岁时伏腊,咸为之得以尽志,聚笑言欢,依然有一室一家之乐。则联情睦族之道,未尝不于是寓焉。洵盛举也。今而后,愿子子孙孙景仰前徽,敬承先绪,世守勿替焉,则幸甚矣。勒石垂后,族人属愚为序,爰记始末,以为后世子孙劝。

康熙五十八年岁次己亥中秋之吉

甲午乡贡士十五世孙一旦薰沐谨撰

生员十五世孙梦鹏薰沐谨书

创建和义堡碑记

孟子曰: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所以示亲睦也。吾辈烟火数十家,乃散焉星处,或亲或族,数日且不获一觏,而犹云相守于出入耶?庐舍尔我异地,不相联络,而犹能相助于守望耶?夫不友不助,如睦者何?乡有长者、贡生王公讳延璋,字峨士,每念及此,辄怅然不乐,曰:“安得一策焉?俾散者聚,则快甚。”于是,踌躇有日,延众相商曰:“吾积志已久,欲萃诸家于一区,以期日近日亲。但非筑一堡,焉为保障?□则鼠窃易窥,亦非善也。”众曰:“诺。如无地何?即免求一地,如地主星碎,购之者维艰何?”公曰:“无恙,我为政。”遂遍阅附近诸区,详加采择,几以不获妥域为忧。及步至斯,环视者久之,不禁欣然喜曰:“绵山包于左,清流绕于右,钟灵毓秀,洵佳境也,觅筑堡之地,此为善。”乃遂商于地主,议值购置。共获地七十二亩有奇,分为五十方,各一亩一二分不等。每一份作价银一百三十两上下,令与分者出焉。除敷原置地价外,皆为筑堡之费。众以所筹划善,罔不乐从。遂各按分输资,以济其用。于是王公即竭志经营,指画修筑,每出入载星,略无倦色,俨然以公事为己事也。工遂于乾隆十八年九月初六日告成。继自,今星处者皆获此屋,而居行见,疏者亲,亲者益亲矣。则千百年之安居,皆公倡议之所赐,同堡数十家并受其福,敢没其德也?复欲使后居此者,共知共德,用是备序始末,乃垂永久。是为记。

乾隆三十年九月吉旦

和义堡合堡公识

太学生阎士进书

创修小水河桥碑

建桥梁善举也。余不敢自扬善,又不敢没人之善。爰以敬志始末,复备列捐资善众,以告诸往来于斯地者也。斯地固非通衢,而为附近诸村落往来要道。非有桥以通,则河虽细流,究致步穷,细流奚啻大水哉!前此数十年来,每冬架以木,复土其上,权济过客,似甚便。而夏则水涨桥没,望洋兴叹,不得不行而于之返,是要道竟成阻道矣。余目击行人苦状,久欲砌桥以石,俾均便夏冬。乃庀工计料,城费颇繁,系非借众擎莫举。于是,遇我同人,即备述情形以告,同人好善复乐施,皆慷慨出囊中之物,以济斯举,余初志克遂洵哉。一大快事也。桥所以乾隆二十九年四月十三日兴工,是年九月十六日告竣,此举之起意者维余,而成功实惟捐资之诸公。诸公为善,固不欲人知,而余岂可不令人知?立石备勒,以告往来。兹即所以不敢没人之善。云尔。

乾隆三十年岁次乙酉秋九月吉旦

国子监监生王维藩谨志

国子监监生阎士选敬书

静升村增修眼光菩萨庙碑记

唐《六典》有萨宝府,掌胡神祠,菩萨之名传自昔矣。考之佛书,菩提萨□言“觉有情也”,从简称菩萨,有异名,无异神也。静升村有三大士殿,今名眼光菩萨庙,是眼光之为灵昭昭也。顾观里人瞻拜之时,敬眼光亦必敬观音,敬白衣亦如敬眼光,则谓之三大士殿也。溯庙创建之始,世远年湮,无可考据,所留者特二、三重修碑碣耳。众纠首属予为记,何记乎尔,曰:今日之增修而记之也。增修者何?前此已创其规,而今更踵事而加之也。按其制,前修水洞八丈,使沟壑之水有所约束。然后因其基址,延其垣墉,东西壮如屏立。又以旧日庙门委曲向西,规模卑斜,随改大门于正南,上与正殿相对砌。院长八丈,宽二丈有余,植柏树数株,以花卉昭其文也。循阶而上,上竖石坊一座,所以壮观瞻也。遇此则仍以旧规。至正殿之西北角,又修水洞八丈,与角相通。另建窑院一所,以为献戏时公会下榻之地。美哉!庙之规为备也。工将成,予从外远望,高高下下,逶逶迤迤,如入桃源洞中胜境也。渐引不令人一览而尽,是亦村中巨观也。其工费之资赖眼光菩萨之灵,潜驱默化,积二十余年,约有千金,以此能成其事。至此□□□画周祥,朝夕监视不懈,则纠首诸君子之力也。工起于仲春之中,事竣于仲秋之末。是为记。

大清乾隆三十七年岁在壬辰仲秋之吉

恩科举人古仪刘敬业熏沐拜撰

贡生王中极熏沐敬书

旌介集广静升三村公立水利碑记

盖闻十夫有沟,□黎共沾均溥之泽;百夫有洫,兆姓同沐利济之恩。古圣王尽心水利,其大有造于生民者,岂浅哉!我旌介村西源泉混混,灌溉旌介、集广、静升三村千百亩田苗,被其水利济,歌兴兴而咏翼翼由来久矣。古规因地之多寡,定用水之日期,至公至当。初无偏颇不均之,旌介村用水分定三日两夜,集广村用水分定十四日十五夜,静升村分定一日一夜,十八日一轮,周而复始。但有渠道,必有渠长,而每年充应渠长□□以使水之日期为公派。今三村地户公同议定:旌介村充当三年,集广充当十四年,静升充当一年,十八年一轮,周而复始。倘遇天旱,城中借用吃水,在那村决断用水仍在那村送帖,如在旌介村决断,许旌介村送帖到集广村龙天庙;在集广村决断,许集广村送帖到旌介村西神庙,彼此相知,勿使日期紊乱,接补之法宁使有余,勿令不足,三村皆然,永为定着。如有逞强欺弱、恃众凌寡而为不公不法之事者,合渠人等公议责罚。倘不遵服,禀官究治。此系公议勒石,庶无事无竟,三村亲睦成风,可享水利于永久矣。又有西河上水渠稍,原系庙中公地,每年渠上人等出租银一钱二分,后因关帝庙重修献殿,将渠树木皆为使用,是年因议渠长兴老生员王□等较议,将此租银自此亦永革去,恐后无凭,并勒石为证。

时大清乾隆三十七年十月吉日立

原任广西太平府崇善县县丞阎生琰顿首拜撰

本邑童生张世昌顿首拜书

重修孙氏祠堂碑记

盖闻水则有泉,源远者流长;木则有本,根深者叶茂;人则有祖,德盛者世昌。我孙氏之先出于太原,至明季迁于灵邑之静升村,历十有余世。虽无伟绩丰功,彪炳山右,而要皆行本忠厚,贻厥孙谋。自是以来,云礽日众,瓜瓞渐昌。溯其所由,一皆本于先德,固不啻水之源远流长而出于泉,木之根深叶茂而依于本也。乾隆初年,族人建庙立祠,爰修正殿三间,耳房二所,以妥先人之灵爽者于斯,所以广后人之孝思者亦于斯。二十余年而回禄为灾,栋宇毁坏,族人咸心恻焉。以为有废无兴,将前此建立之美意湮没不存,尚何以继继承承,俾相引于勿替也。辛卯春,乃聚族人而合谋之,窃喜众有同心,无不乐赴。于是重加构造,厥制如初,外有廊房四间,则后之所增设焉。虽规模狭小,□鄙无华,而报本追远之诚,庶得聊有所缘,以自尽自忠焉,洞洞敬焉。属所为春露秋霜,以致其凄怆怵之志,而相与共敦乎木本水源之思者,则又存乎人之昭假告虔,自为凛凛焉尔。

十六世孙廪膳生员缵绪顿首撰敏□沐手书

时大清乾隆四十二年岁次丁酉秋七月望日

己亥岁赈饥碑记

我国家定鼎以来,休养黎庶百有余年,家给人足,物阜民康,合四方而享升平之乐矣。即间有灾祲,民嗟鲜食,则又有常乎义社诸仓在焉。为民牧者疏其事上闻,断未有不兴发补,令小民均沾覆载之恩也。何须于闾阎之少有蓄积,自出己资,以民济民哉!顾抚字有常经,补救有定法,而饥馑骤至,迫不急待,其如此老身份证妻孥,哀鸣嗷嗷者,何始信?乡有善士输赈济之,为善良非浅也。戊戌年八月二日忽降严霜,秋禾尽杀,赤地千里焉。而静升村居民不止千室,乏食者十之七八。本村绅士候选州同王中堂□然心动,慨输白金千两。继起者亦有人,而悉心筹划经理就绪,则有监生阎纪玺、王荫诸公焉。自己亥春止,以□□荒岁价平粜,邻村之被泽无算,本乡之食德甚多,岂非仁圣天子嘉惠元元,救灾抚患之深仁也哉。因不待出身加民而有其乐,河内□□青州之绩,即此□念时难称口活命也,衹咏乐衹□孔迩矣。抑愚于被泽诸同乡有□□焉。众素能勤力农桑,□支奢侈,务使三余一,九余三,□□时用,里则丰固,有父之室家之欢,惟亦免啼饥号寒之苦,亦如三代而上,有荒岁无荒民也,不将共乐升平无既乎哉。是为记。

大清乾隆四十五年岁次庚子林钟月上浣吉旦

优增生李葩拜撰

太学生曹尔凯敬书

孝义王先生墓表

先生讳梦鹏,字六翮,竹林其号也。世为灵石县之静升村人,祖、父皆有隐德。先生生而纯厚,循循彬彬,洞洞属属,盖天性云。少时事所生,视膳陈几,冬温夏凊,王延之温被、黄香之扇枕,不是过也。十一岁,生父见背。二十岁,母氏殂谢。泣血沾襟,饭必祭,祭必诚。十五岁,为叔父后,以事所生者事之。色养俱能得其欢心,遇疾祝以身代,勤勤恳恳数十年如一日。至于丧葬尽礼,庐墓哀哭,行路咸兴感焉。及为诸生教授,乡里弟子成材者甚众。居恒,见义事而勇为,乐善行而不倦。葺梁补路,焚券赈饥,义学义冢之费俱出脯修。蔡氏所谓,非惟摭华,乃归寻根者也。乾隆丙子岁,先生殁,享寿七十七。越庚子,吾晋抚军喀大中丞举先生孝义,应圣天子旁求之诏,旋奉旨崇绰楔入乡祠,复以冢嗣授职,晋赠中宪大夫。实至名归修德获报信矣。配郑恭人、汪恭人皆为贤内助,无出。曹恭人缉茂壸德,克相以孝,子四人,中辉、中起、中履、中极;孙九人,学海、文山、书山、凤山、尔勖、尔敏、尔勉、尔勰、尔勣;曾孙六人,德纯、德著、德兴、德音、德润、德峻,俱业儒。先生殁后廿余年,戚友怀思,爰树丰碑,用表景行。其辞曰:于休先生,永世克孝。冰渊保身,屺岵同调。先意承志,菽水欢恔。事生事继,愉色婉貌。作皋鱼哭,为叔治悼。鸡骨礼备,以戎兼峤。跃鲤家风,废蓼典要。真读书人,根本慥慥。繁枝垂条,立本生道。善无不为,春和雪缟。亦有孝子,不愧获报。胪列遗榖,上达朝庙。潜德弥光,崇坊四照。鸟集月评,风啣丹诏。来青手泽,以孝先耀,德津后人,奕叶是效。

中书科中书平阳徐昆撰书

大清乾隆四十六年岁在辛丑清明日立

来青山馆藏翰跋

此六翮先生遗墨,令子勒石,以永其传。先生德重乡党,初未尝以书显,晚岁性耽淡泊,而书法亦极平淡高逸,无烟火气,即偶临古帖,亦间出己意,超越闲静,如其为人自是书家上乘,绝去近代蹊径远矣。正不当以疏野目之。

官詹大兴翁方纲撰书搁

来青山馆藏翰赞

竹林王君,居家尽孝。励志绩学,敦善行不怠。其所课生徒,经其指授,皆成材。不慕荣利,以诸生终。盖艺林中有品之人也。生平好临池,所书深得古人法。藏之巾箧,不以自炫。今令子汇而刻之。夫书为心画,心正者笔端,宜可嘉尚也已。

礼部尚书新建曹秀先撰书

来青山馆藏翰赞

先生孝义闾巷钦服,朝廷褒嘉,固不必以字传也。而临池之功,数十年如一日。用笔雄健,结构谨严。一皆取法于古,而毫无庸俗态。传之奕祀,实堪不朽。谚有云:字以人传。先生之人既足传,而先生之字又可宝。噫!相得而益彰矣。

翰林院检讨本邑何思钧撰书

王公孝义诗序

古来经明行修,敦孝崇义。父子兄弟间,家法雍睦。汉,如万石,如荀陈。唐,如韩,如穆。其较著者,若厚谊在州党,阴德在子孙。如淳于恭,王忳之流。品笃意肫,施周惠洽。一二事表,见为世所难。至后世,家庭之道衰,任恤之风薄。苟有卓绝者,倜乎远矣?我朝深仁厚泽,风厉海寰。其有道行,克敦孝义可称者,许大吏具实以闻,锡之旌表。此山右六翮王公,所由特著于灵石也。王公之修孝于门内,施义于乡里。详令嗣约轩文学所辑家录中。余循环披览,肃然起敬,油然生慕焉。约轩又征海内名公钜卿诗歌,以表彰懿行。凡有道德而能文章者,莫不向往乐道,美斯爰,爰斯传焉。夫晋魏之地,节义仁让,是其素风。然或不能自立,渐趋浇薄,无以型家,无以厚俗,又何以承家垂裕欤?呜呼!化于姬德,则间田而兴让;习于赢敝,则相稽而反唇。王公能厚自濯磨,自奋于圣化。砥行生前,邀荣身后,何其幸也。宜士林钦之,颂之,而不能以已也。语云:“一人善射,百夫决拾”。闻王公之风可以兴矣。

刑部尚书光山胡季堂撰

刻傅征君承颜堂额书记

介祠之后寝庙,介母像偕隐之志如生也。顺治三年春,青主先生来此,赋青松诗一章,书于西壁,即今所刻《霜红龛集》中句也。十五年,傅公重来,即所散诗第六句额其堂曰“承颜”。岁久壁字残剥,好事者随意描补,三界之讹,不可复别。乾隆壬子冬月,奕绶与王氏约轩、正甫辈同过介林,松风满怀,不胜思古之意。因谓王君曰:征君德行文艺重于当代,额书苍严秀劲,洵墨宝也。岁久亦与壁诗同废,不有惭于笼纱者耶。约轩好古有素,乃求善镌者刻石垂久,一腋片羽足为此祠增重矣。约轩名中极,字会五,孝义王六翮先生之嗣,行谊书法,乔梓济美,盖一乡之望云。

乾隆壬子仲冬月金坛虞奕绶书于灵石官署

补修土地神祠叙

尹方村西北庄曰方升坡。邑不十室,屋居云连,固所称里。堪择处者南门外,自立庄以来,建有土地一祠,祠东北原穿土窑一孔,想当日为办公之资,祝神之便,立法设矣,善矣。年来倾圮殊甚,视先夫子倦于砚游息辙指南时,不胜今昔之感。虽易传变盈地道,固尔毋亦户之益藏所致欤。近戚属宏业贤弟请叙于余,因绅询其所以,始知其胞叔一清大人与比邻宋公殿锡及其二胞兄弟恢业,贤弟目击心伤,曾见及此,云于甲寅年首倡义举,并浼任事者分疏缘募,尽力能为。今一清大人不幸谢世,而继业贤弟,大人家子也。见疏之归,结会十分有七难,不忍先人之志忽焉遂没,爰怂恿原行同事计算工程。同事诸公方量入计出,诚恐缓不及事,俱贻后悔。适继业恰有同心,遂及乘在籍之闲、人力之暇,纠合首从,新庙貌而葺围墙,权为一庄之望,均可谓善于治公者。余居不是邦事外闲度,敢以斯为中流之一砥,可乎?异日者人发财丰,另议兴作,将必廓祠宇,开水道,焕里门,大为夫子故土生色矣,宁僅如今日之小补云乎哉。土木事竣,用勒石以垂不朽。余故重宏业之请,乐为叙其缘起如右。

吏部拣选候铨县正堂己酉恩科举人任振德撰并书

嘉庆三年冬十月既望吉日立

创建安济桥碑序

尝考周礼,两山之间必有川焉,大川之上必有塗焉,此就地势之大较言也。而一沟一壑,其开通道达之法,罔不以是为准。尹苏二村南北之间有河沟一道,平时水泉不绝而势尚式微,一经大雨时行,河水陡涨,地虽咫尺之阻,人鲜一苇一度。况值陬如之月,水融冻解,泞泥尤甚。苏溪有耿姓讳养善者,目击行人时心恻焉。因与本村和凤池、郑世光等,尹方村郑士恒、宋焕章等公议起建桥梁。但见两村踊跃,倾心解囊,兼远方募化,共集千有余金。取财既定,工作遂兴。而岸障以石壁,桥顶铺以石板,不数旬间而工已告竣。嗣是澜虽狂而可回,川以流而不泛,徒行免涉水之病,车行无输载之忧。所谓川上有途者其在斯举乎,其在斯举乎?桥成以安济命名,志美也,亦俟后之整修者,永缵斯役于不坠云。

恩贡生申国左撰文

赵瀛图书丹

稷山张文盛镌

大清嘉庆五年岁次庚申孟冬穀旦立

静升村眼光庙重为修葺碑记

眼光庙亦名半山亭,因高丘之阳以面势故名焉。其中为殿、为堂、为楼、为亭、为回廊、为曲室、逶迤周折,绣错绮绾,拾层阶而登之者,昔之人已详言之矣,兹不赘也。殿后有窑院一所,正面窑三孔,东西配房三间,盖即昔日神位所栖。厥后前殿靠成遂空焉,以为里人诵读之区。地既高旷,境复清幽,可以养心性,可以适咏歌。无憧忧之纷心,无喧嚣之聒耳。高瞻远瞩,河山爽气,抢襟袖间,所谓郁郁。居此者也,非所虑焉,斯尔诚旷如奥、而为敬业乐群之胜地哉!壬午,纠首等因舍宇敝漏,重为修葺。且复广大其东房,而嘱记余。余既乐斯地之俾益于学者不少,而更嘉纠首此举,实养育人才其之至意,非徒一时补偏救肤为也。为记。

王笃任敬书

道光二年岁在壬午年七月越次年癸未季春立石

创建兵宪祠堂碑记

尝思国家制爵禄以诏有功,设乡会以待有德。功不本乎德,则功近杂;霸德不显诸功,则德止小成。若我先祖其功德不知何如,但即其由黉宇以捷南宫,从郡邑以镇方隅,若夏津德政、益津去思二碑照人耳目。其德固非止及身,而功固不可一世者也。礼曰:祖有功而宗有德。又曰:有功德于民者则祀之。夫功德在人,虽非子孙犹当祀之,况人本乎祖,无论功德有无,子孙有孰不当祀。而我先祖有明至今二百余年始立庙,祀遲之又久仰独何欤?尝询诸族中父老,盖时当鼎革,先朝九庙不免禾黍兴悲。而我先祖俨然庙祀,即问诸先祖之心亦有所不安,则昔之不立庙盖伤之也。然功以久而弥彰,德以幽而难掩,迄国朝道光三年始成焉。宫室壮丽,金碧辉煌,虽不足以甲一乡,然端庄严肃,较之他族则有间也。乃于十月朔备仪卫奉牲醴,迎而入祠焉。拜跪之余,合族以食,其长者顾众而言曰:吾侪今日得聚族于斯者,抑知皆先祖功德所及乎。盖先祖有遗业夹滩地,在县城西。乾隆二十二年卖地得银九两,族先诸长者经理子母生息,至嘉庆二年积金二百五十二两,乃于村东置房一处,价银二百五十两。收其房息复子母相生,至道光三年积金三百余两,始置旧宅于田家沟,价银三百两。圮者补之,朴者饰之,复费金一百八十余两。至七年复卖先祖茔地柏树大小五株,得银八百五十两,除还借,净剩银□百五十两。九年建暖阁,修卫舍,共费金一百余两。至十二年存银六百五十两,复置孙家巷口铺房一处,价银八百两。收其房息,除补修、装演、置一切□象,至今存银三百两。夫以数两之金八十余年,盖以数金共置业一千四百两,现银三百两,其它费银尚五、六百之数。是皆先祖功德所留遗,而非子孙之力也。言毕族人皆欷歔,予亦在座。乃援笔而纪其始末,后之经理其事者继述先志,廊而□□增其演剧之所,以酬德报功。使先祖功德昭于无穷,固合族之所厚望,亦合族之所同心也。是为记。

邑庠附生八世孙调梅顿首拜撰

邑庠附生七世孙授元顿首拜书

赠太仆寺卿先祖考岚溪公殉节碑记

乾隆三十七年,两金川构逆。我祖考太朴公由贵西道镌级,奉旨以四品衔从定边将军大学士温公往讨之,军驻木果木。日久,公屡有建白,未见用,日磨所佩剑,使极利,见者咸诧之。未几,贼诱合降蕃,内外窃发,元戎遇害。有劝公走者,公不应,脱指间玉鞢付仆彭山曰:“汝死此间无益,宜速去,特此归,以葬。”即抽所佩剑,跃马击杀七八人。俄中铳殁。协镇某在高险处目击,以语人。后,廉访顾响泉先生得以笔于传记者也。是为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十二日事。事闻,赠太仆寺卿,赉银三百两以葬,荫一子,入官加恩骑尉世职。

先大人在籍闻变,匍匐奔丧至潼关,仆彭山已扶柩至。所殡,即玉鞢及衣冠数事而已,遂奉以归葬。是时,两金川道梗,先大夫年仅弱冠,时哭泣欲往寻父死之所。而先祖妣在堂,未之许也。制终,以难荫知县,迁甘肃宁夏道。叔父成立后,亦以县丞效力东河,历任良乡、天津、清苑知县,各羁官守,欲求一至新疆近地不可得。且金川平定,距兵变之所已无踪迹,又乌睹丹心碧血之所在哉?此先大人所以抱恨终身,而叔父之至今戚戚者也。

嘉庆十四年,椿源选授四川江津令,以事镌级,降补遂宁县丞。道光六年,委管抚边屯务,所谓登春、木果木皆为接壤。窃计二十年来所冀以补先大夫之恨于万一者,庶几在此,此亦殆有天焉。乃仅得于白草黄沙、风嗥雨啸中招魂一祭。呜呼!是则可哀也。

王公,讳如玉,字岚溪,号汾左,貌魁伟端凝,世为山西灵石人。殁时,春秋四十有一,行实详家乘,兹不具载,载其殉节始末如此。时,有成都岳君廷者,威信公钟琪后也,在公幕下,亦从死。

道光十三年三月朔日,四川渠县知县、前管抚边屯务、世袭恩骑尉长孙椿源谨记

赐进士出身兵部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等处地方,兼管提督盐政务节制太原城守尉尹济源填讳

赐进士出身太保头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四川等处地方兼理粮饷管巡抚事鄂山书丹

八蜡庙重修碑记

粤自唐虞之际,蜡祭即昭于礼经。迄至元明以来,修诏仍颁于乡党,所以可劳而劳。朝廷不无作庙立室之役,当为必为,闾阎须存继志述事之心,况土坛木主。开国之先圣既以立,是为要图修废、举坠、守旧之,后人尤当惟兹为急务。此可知人同此心,不以乡国而有异,心同此理,岂古今而或殊?如我村八蜡神祠,久重观瞻,共仰栖神之地,时沾德泽,咸凛祈福之忱。无如至今阅载已久,补葺有年,风雨飘零,渗漏之患将及,水涝浸湿,倾圮之虞堪忧。不未雨而绸缪,殿宇渐至透天无蔽。倘待日而经营,工程有似焚丝难成。今既铢积寸累,资众力以成巨观。故尔工竣德昭,勒贞珉而垂永远。

考授本邑儒学附生员王际昌撰

例授武略尉候推千总祁从智书

稷邑万升厂丁永刻石

大清道光二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穀旦

静升村补修三官庙碑记

余等既修复八蜡庙之后,里人皆以三官庙为举,谓其居村之首观之壮系于是焉。且堪舆家以为龙脉所关,宜补扶之。余读圣贤书,不知青乌之理?然尝考之经传,而知世之立庙祀神者,特以申其敬心焉耳。况三千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毋不敬,盖敬则身修,人人身修而齐治平立睹焉。特无以感之则不应,无以师之则不从。今是役也,始于丁未春,竣于秋。不逾载而庙貌焕然大新。雕梁画栋,何殊珠宫宝殿;层楼叠阁,俨然金阙玉京。外瞻者式心顿起,内谒者肃容自生。宋大儒程子云,即此是敬,不其然乎。所谓未施敬于民而民敬,诚得夏后氏振励风俗之要道焉。如曰神之护国佑民,宜借此以报也。世之酬功谢德,必若是始彰也。并里人所言之壮观,补龙虽亦在其中矣。然非余等此举之本意也。是为序。

邑庠生员王际昌谨撰

敕授武略骑尉候推千总祁从智敬书

稷邑丁世林刊

大清道光二十八年岁次戊申中元节穀旦

静升村补修演浴关帝庙碑记

维皇帝御极二十九年,岁在屠维作噩十月小春。静升村旧有关圣帝庙一区,诸绅士既葺而新之。因叙其略云:是庙也,门临孔道,在村之兑方,一乡之保障系焉。夫人皆以帝君为英武善战,称万人敌,此不足以知帝君也。彼其忠义之气,直欲上薄苍穹,故当时巨德硕望,如孔融、杨彪辈,孟德皆慑而戮之。若帝君,则千里长驱,五关斩将,竟孰视而莫可如何,岂持单刀之回鲁肃、巨舶之困曹仁乎。自汉以及唐、宋、元、明,代有封典,而我朝之尊宠为尤甚。旧阅邸报,嘉庆十七年京师贼徒滋事,内殿臣僚咸见有绿袍将军,赤面长髯从空而下者,贼始震服。又道光十一年,西疆煽惑,黑帽回子与白帽回子相斗杀。忽然帝君从云雾中握青龙刀,骑赤兔马,往来驰聚,于是诸夷宾服。然则帝君之英风义气,固无时而不着,无地而不存者也。今静升村一隅之地耳,而有帝君之庙在焉,其足以扶植纲常、培翼世道者,岂少也哉。是乌可以不为之序。

岁贡生候选训导王长城沐手谨撰

邑庠生王锦绅沐手敬书

道光己酉孟冬谷穀立

辛酉赈饥碑记

昔人谓有荒岁无荒民,以为救荒策者至周具备,故有荒若无荒耳。若吾邑,去岁则有荒民,而非有荒岁也。以岁论,四五分收成可谓荒年,而民皆嗷嗷,若有荒形者何?地瘠山多,土田不足养,土著之民不得不仰给邻封,以故逋欠者众。近因商多失业,人乏力以资生,加己邻境歉收,粮价踊贵,贫民力食者犹艰。其甚者,至子散妇离,道殣不免,此岁不荒,而民荒也。邑侯秦公闵此情形,谕:“城乡自行酌济。”幸村存公项,则前人荒年捐赈之,大有俾于民生也。计自乾隆、嘉庆间,屡经荒岁,而所捐除赈济外,余银积至道光十三年,有七千余两。是岁荒,复赈银二千五百余两。咸丰三年团练拨银二千八百两。今存银九千六百余两。于是籴粮开赈,十日一领。二月间起,五月初止。赈八次,后复加一次,计口给米。共赈九百一十三户,大小二千八百五十口,用银九百五十余两,其于荒不无小补。独是荒岁不时,逢而民荒,难逆料。以四五分收成为时所常有之岁,而犹荒,则荒又安有穷期也?而徒恃数千金以资接济耶夫,亦必竭之势矣。设岁大荒,吾村为东乡巨镇,居百数千家,待以举火者必愈众,其又将何如?是为经理得宜,筹画周详,权其轻重,而周恤之酌其缓急,而撙节之务其有益民生,无亏赈项。凡事留余,则易相生,尽用则后继难。倘形不足,则前捐赈可法。虽时势不同,安见后人之必让美于前人哉!周官大司徒以保息土,养万民,有振穷恤贫,而终以保富。振恤贫穷,亦即所以保富也。是所望于后之富而好义者。

候选直隶州判恩贡生王筵宾撰

邑庠生王际昌书

大清咸丰十一年

静升镇历史大事年表

新石器时期

约公元前6000—前1800年

静升地域已有人类活动。

约公元前十六世纪

鬲部族在此建国,已饲养骡子。

西周

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

宣王攻姜氏之戎,败于千亩(今灵石静升一带),“南国之师丧失殆尽”,战事波及多地(包括灵石静升),民多充军。

春秋

周襄王十六年(前636年)

晋文公火焚绵上,后悔不已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以环绵上之田封介之推。后悔沟、旌介、旌善、志过等地名村名因此而得。“旌善”为静升古称,“志过”为集广古称。

周灵王十二年(前560年)

晋悼公春猎于绵上以治兵。

周灵王二十二年(前550年)

栾盈失魏绛子之援而败,被擒,囚红崖沟“栾空”。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旌善等村社划归太原郡介休县。

高后八年(前180年)

周勃、陈平等用陆贾计,尽诛诸吕,迎代王刘恒即帝位,刘恒返长安途经镇域。

顺帝永建年间(126—132年)

并州刺史周举作《吊文》张挂张岫(今张嵩,后同)栖隐寺,劝民温食,清明寒食有减。

建安二十三年(218年)

曹操西行长安,闻太原、西河、雁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皆寒食。遂下令:令到之日皆不得寒食,违者家长半年刑,主吏百日刑,夺一月俸。

晋及十六国

晋咸和七年(332年)

雹起绵山,大如鸡子,平地水深三尺,树木摧折,禾稼荡然,鸟兽死伤遍野。石勒下令清明复寒食三日,以祭介之推。

南北朝

东魏天平二年(535年)

平阳太守封子绘修千里径古道,穿军寨、曲陌、马和、旌介等村而过。

开皇十年(590年)

文帝杨坚巡幸晋阳,官车难行,傍汾开道,于雀鼠谷获“灵石”,置灵石县,旌善故村划归灵石所辖。

大业十三年(617年)

太原留守李渊与隋将宋老生大战于千里径古道。

武德三年(620年)

秦王李世民追击定阳可汗刘武周部将宋金刚,一日八战,过旌善,大战于介休,尉迟敬德降唐。

贞观十三年(639年)

太宗绵山礼佛,行古道,经旌介至介休兴地登山遇雨。

咸通十一年(870年)

僧人哲吉祥创建资寿寺于苏期村(今苏溪村,后同)。

宋·金

开宝二年(969年)

宋太祖统兵围北汉太原,设帅帐于镇北马家庄,后更名为帅家山。

咸平二年(999年)

资寿寺住持受上人圆寂,徒宝琛葬师毕,复葺本寺。

元丰元年(1078年)

神宗下旨封介之推洁惠侯,祠设张岫村东。

元祐九年(1094年)

以差役雇役利弊为策题试进士,取赞成者居前列,尹方师范得中进士。

崇宁二年(1103年)

调师范督理江南,改革茶税,禁商人与园户私易,由官批引(许可证)给商人领茶贩茶。

靖康元年(1126年)

金鹘沙虎攻取平遥、介休、灵石诸县,灵石县尉李武功组织民众抗金。

建炎二年(1128年)

抗金志士李武功、李实率义军荡平高壁镇金兵大营。九月四日南宋河东陕西路经制使司发文表彰李武功、李实,准其指挥不拘常制,便宜行事。

开禧元年(1205年)

重修张岫村洁惠侯祠。

宋绍定四年(1231年)

蒙古军占据山西,划绵山周边四百里为牧马场,以程德信为元帅。

宋端平元年(1234年)

程德信元帅对仅存正殿及后室的洁惠侯祠“稍加完葺”。

宋咸淳元年(1265年)

静升创建后土庙于村西。

宋德祐元年(1275年)

“县宰刘君劝督”,“乡下豪右输财力”重修洁惠侯祠,“不日焕然一新”。

大德七年(1303年)

八月初六夜,太原、平阳8级地震,静升地近震中心赵城,房倒屋塌,伤亡惨重。

大德八年(1304年)

余震不断,已修民房复坍。乡贤王润、南塘等纠工重修静升村西后土庙,七月十四日上梁大吉。

皇庆年间(1312—1313年)

灵石四大望族之一——静升王氏始祖王实从本邑沟营村迁居静升村西。

延祐七年(1320年)

重建洁惠侯祠并妆銮圣像。

至治三年(1323年)

南浦村人南宝等重建天齐庙。

泰定三年(1326年)

僧人元裕重修资寿寺正殿,旁建关将军殿。

至元二年(1336年)

乡贤南塘得知县冉大年首肯,创建文庙于静升村中。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

重建洁惠侯祠,庙貌星列,灿然一新。

至正二十三年(1362年)

尹方乔世纲得中进士,后托疾告归,绝意仕途,日课农耕。

至正年间(1341—1368年)

王彦文从介休城南迁居静升村东,为东王氏始祖。闻喜翟伟迁居苏期村(今苏溪村)定居,为翟氏始祖。

洪武年间(1368—1398)

朝廷实行大移民,静升村西王思道、王思温等迁山东、河南等地。村东王林为避移民改姓南,匿居沁源石台。临汾砂波头村人张思义迁静升村西老槐树侧建宅定居,为张氏始祖。

建文四年(1402年)

村西张执中因与朱高炽居守北京有功,授职应天府丞,赴南京任职。

永乐年间(1403—1424年)

静升村西王志国、王三国、王满、王窖移民河北在巨鹿县立户;太原孙仲迁静升村铁笼沟,后更铁笼沟为孙家沟;灵石县城张孝德迁集广村东定居。

洪熙元年(1425年)

仁宗眷念旧劳,下旨赠张执中应天府尹。

正统三年(1438年)

静升村西王演任灵石瑞石所大使。

正统十四年(1449年)

瑞石所大使王演奉命筹措军需,征集夫役,运抵京师。

正统年间(1436—1449年)

知县李秀设社仓于苏期村。

景泰三年(1452年)

本乡富翁王贤、王演父子出资重修静升后土庙,村东王杰为修复木匠。

成化二年(1466年)

凉州刺史何资从河南淅川县大石桥迁集广村居住,同时迁入者还有其同乡张氏家族。

成化三年(1467年)

资寿寺住持空庵厚提调门人圆瑛、圆果重建本寺。静升村东王得才、王得威等为大木作头,尹方村曹耐、曹代等丹青彩饰。

成化五年(1469年)

土黄坡吴珉得中进士,后任南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

成化八年(1472年)

马和尽林头三清岩灵宝道德殿堂失火毁坏无存。

成化十九年(1483年)

夏秋两季不雨,“禾尽槁死,民多逃亡,饿殍者甚众”。

成化二十年(1484年)

住持张普明与妻赵妙喜重修完备三清岩。

正德五年(1510年)

静升村西王伦继父兄之志率七子再修后土庙。村东王得才兄弟、集广铁匠何百占、介休塑匠李文让、尹方丹青曹继珉等施工以助。

正德六年(1511年)

杨虎义军由南而来,破霍州,攻灵石,自此静升一带多筑堡寨以自卫。

正德十二年(1517年)

静升村王玉、张坚、王珙等重修村西观音殿。

正德十六年(1521年)

历时54年、三世相继重修资寿寺大功告成。大雄雷音宝殿、弥陀殿、药师殿、释迦殿、地藏殿、三大士殿、二郎殿、天王殿、钟楼、鼓楼、土地殿、山门及厨院、仓房、住持院等附属设施一应俱全。

嘉靖十五年(1536年)

蝗灾,“残食稼禾殆尽”。

嘉靖十七年(1538年)

介庙增建两廊、二门、过厅、大门、碑房及门外官厅,共30余间。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

七月初一日全食,暗黑如夜,仰见星辰。初二日,蒙古俺答部37骑自沁源迷路,过马和、入静升,杀人放火,抢掠而过。苏期村翟公佑、翟公忠兄弟相互掩护过河被杀,后奉旨建鹡鸽真谊坊于翟宅门前。

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奉旨为生员王新命之妻翟氏建“节著天朝”坊于文庙西。

崇祯六年(1633年)

“贼则屡至,屋室烧毁,田园荒芜”。旌介村张元科、张希令等筑永盛堡以自卫。

崇祯七年(1634年)

冬十月二十五日张献忠等义军数万突至,百姓逃之沟壑。

崇祯八年(1635年)

春三月、秋七月义军屡至,集广村何天民、张国本等建堡于村东北岭上。

明季(1368—1644年)

帅家山烽火台重修。静升村张氏宗祠、西王氏宗祠、东王氏宗祠创建。静升村朝阳堡、凝固堡、恒泰堡、钟灵巷、拱秀巷及尹方村尹障堡,苏溪村大堡子、小堡子,还有马和、杨家塬等村堡寨建起。

顺治元年(1644年)

二月,大顺军沿汾河北上,封地霍州的明皇室裔孙辅国中尉朱允逃匿静升凝固堡,冒姓王。静升村人霸州兵备道王之祯与弟武举王之栋与大顺军作战死,其子王栋闻讯跳楼自尽。尹方致仕官员宋之隽拒绝出任大顺官职被杀,其妻乔氏撞阶死。十一月清军取得山西全境。

顺治三年(1646年)

傅山题诗《介林》于洁惠侯祠承颜堂西壁。

顺治四年(1647年)

傅山题匾“山林埜趣”于资寿寺天王殿门,落款则为大明崇祯年。

顺治五年(1648年)

绵山侯九读和尚率徒王国士、张国容举旗反清,攻城掠地,兵锋直指平阳。

顺治六年(1649年)

绵山义军中反间计彻底失败。同年集广村堡增门楼,加迭台。

顺治十年(1653年)

静升朝阳堡加固堡门,增厚堡墙。

顺治十五年(1658年)

傅山题“承颜堂”额于介庙后殿。集广村杨起麟置义田三份,一份归家族,一份归母族,一份归村中以完赋税徭役。

顺治十七年(1660年)

集广何养清捐水地八亩为族中义田。后沟村建关帝庙。

顺治十八年(1661年)

柳树原李生色得中武进士,后任江南守备。

康熙元年(1662年)

静升文庙增建魁星楼,又建铺厦十二间安裕客商,“地铺钱永为修庙之资”。

康熙三年(1664年)

静升村西王氏、蔺氏联宅成巷,分别名“拥翠巷”、“祯明巷”。

康熙四年(1665年)

静升肥家沟封闭成巷,名“锁瑞巷”。

康熙八年(1669年)

王兴旺等捐资重修静升村关帝庙、后土庙。

康熙十二年(1673年)

王谦受、王谦和兄弟捐马24匹于平阳府衙,随之为平叛三藩筹措军需。

康熙十四年(1675年)

静升拱秀巷重修增建。王斗星重修文庙,改街路于午壁之南。

康熙十五年(1676年)

资寿寺金妆佛像,重绘两廊,前后殿宇、山门、楼阁彩饰一新。静升重修道左沟前眼光庙与敬阳巷西锁瑞桥。

康熙二十年(1681年)

“孀居好义”的王一奎妻李氏重修静升村东极乐庵。同年,傅山绵山玄天观修道,收后沟村人孟太真为徒,授以子午太极拳。后孟太真增减程式成绵山太极拳。

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

静升村西王攸宁修纂《王氏族谱》,请集广村进士张尊美撰序。

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

王谦和建静升小水河王公桥,知县郎国祯赠匾“环桥伟望”。

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

静升王凤美复设三官庙乐楼,王世烈重修土地庙。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

旌介村高家圪塔新建仁和堡,并设出水渠和出行道于朝阳庵东侧。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

王寅德修筑静升渠道以利农田灌溉,又遵母命大修凝固堡。

康熙五十年(1711年)

静升村东王诚德修纂《王氏族谱》。

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

静升村西富足沟封闭成里仁巷,村东锁瑞桥改设魁星楼,旁设养正书塾。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

静升村西王氏重修宗祠,增设东西廊房、厢房等。

康熙六十年(1721年)

灵石县城学宫洪水淹没,静升王麟趾独资重修。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

正月,王谦受以京畿富绅身份参加乾清宫举行的千叟宴,捧回御赐龙头拐杖,供入宗祠。

康熙年间(1662—1722年)

建曹氏宗祠于静升村东杨树沟口。

雍正元年(1723年)

王宪云、王文焕等创建崇宁堡于静升凝固堡后山梁。

雍正二年至六年(1724—1728年)

静升钟灵巷内鹤鸣轩拔贡生王绥猷设账讲学。

雍正四年(1726年)

奉旨为王辅廷妻马氏和王显祚继妻刘氏建“节孝遗芳”坊与“纯孝苦节”坊于村西王氏宗祠前跨街而设。王麟趾捐村东南地20亩建蓄水池,并栽植杨柳于池堤,其子王奋志重修灵石县城文庙。

雍正八年(1730年)

灵石知县梁应宸亲诣静升蓄水池,面谕:“嗣后城中借用吃水,不得决此池水,此渠永享水利。”

雍正十三年(1735年)

建集广何氏宗祠于村西。

乾隆元年(1736年)

孙氏建宗祠于静升孙家沟。静升与尹方交界的五道庙路侧建茶房,以利来往行人。

乾隆四年(1739年)

王梦简、王梦鹏等始建恒贞堡于静升钟灵巷后山梁,悬匾“合堡同宗”。王奋志为静升蓄水池捐地三亩为“纳粮之资”,后为扩池所占,又建桥一孔以便行人。

乾隆五年(1740年)

奉旨为陕西咸阳县典史王凤美建“忠义坊”于静升村八蜡庙东街北,并崇祀忠孝祠。

乾隆六年(1741年)

奉旨为王之国妻何氏建节孝坊于静升村拥翠巷前街南。

乾隆九年(1744年)

静升王如玑援例选授内务府光禄寺掌醢署正。

乾隆十年(1745年)

阎氏创建宗祠于静升村东。南浦村金妆观音庙神像。

乾隆十一年(1746年)

王如玑升任刑部陕西司郎中。

乾隆十三年(1748年)

静升村西王氏家族扩建凝固下堡,形成堡内套堡的独特格局,并设其家族土派祠堂于内。核桃窊村重修白衣菩萨庙。尹方村房九鹏等十户创建宅院于村西方升坡。

乾隆十四年(1749年)

静升村西王氏创建拱极堡于村南。集广村东张氏创建宗祠于村东。

乾隆十六年(1751年)

王如玑返乡养病,捐银400两于静升村义学。

乾隆十七年(1752年)

尹方村方升坡建土地祠,又建祁家堡于坡下焦仲沟东侧,堡门书额“环山带水”。

乾隆十八年(1753年)

王廷璋首倡创建和义堡于静升村东南,占地七十二亩。

乾隆十九年(1754年)

王梦鹏捐资修静升到马和的傍村之道,设启蒙义学于拱秀巷西,同时修撰《王氏族谱》。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

王梦鹏临终捐银300两于村中以备赈灾。静升村东王氏家族重修宗祠南亭、西廊。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

山西大旱,颗粒无收。王如玑命长子肯为首捐银4000两,王世泰捐银1000两,王中辉捐银300两,于是远购谷物。计口给粮,静升得度难关。

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

王如玉南行任贵州贵西道,境内大治,其所著《岚溪诗钞》行世。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

王如玑继妻郝氏病故,新科状元、陕西韩城王杰以宗侄身份撰书附葬墓志铭。同年,旌介村重修朝阳庵南殿;静升村建镇波桥于杨树沟口。

乾隆三十年(1765年)

奉旨为王衍玺继妻建“清标彤管”坊于静升村中。

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

耿氏创建宗祠于苏溪村南。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

静升王舟来得中武进士,任守备之职。同年,王如玉得驸马忠勇公福隆安奏荐发四川军前平叛,负责分理粮务,临行高宗内廷召见,赐以柑橘。同年,大学士梁诗正与状元秦大士为王如玑暨诰赠恭人陈氏合葬墓志铭篆盖、书丹。

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

静升村重修道左沟眼光菩萨庙,下修暗渠水道以泄洪。同年,旌介、集广、静升三村公立水利条规,渠长统筹,以免冲突。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

奉旨为曹永祚妻王氏建冰清玉洁坊于静升曹氏宗祠前街南。同年,四川小金川降人复叛,袭主帅温福大营,温福死。王如玉亦战死。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

奉旨赠王如玉太仆寺卿(三品),入祀昭忠祠,立恤典坊于静升鸣凤塬王氏祖茔,荫一子荣棨以知县用。

乾隆四十年(1775年)

静升后土庙重修马棚及东西茶房舍宇、五岳殿舍宇并塑神像。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

八月初三“忽降严霜,秋禾尽杀”,静升王中堂、王中辉各捐银千两购粮赈灾。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

王中极设男女义冢于静升村社神坛西郊外。静升后土庙重立旗杆、石狮。尹方村重修土地庙东马房。

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

尹方村西尹障堡堡门增建白衣阁。静升村补修后土庙,并扩修庙西道路。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集广村东掘井、建立井楼,工竣。静升王中行捐资重修灵石县城文昌阁。静升村拥翠巷重修巷门照壁及井楼。

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奉旨为王梦鹏建孝义坊于拱秀巷西,内阁学士翁方纲题书“孝义”坊额。两年后建坊工竣。

乾隆五十年(1785年)

苏溪村耿逢时赴京参加千叟宴。同年,高宗“圣驾临雍”,亲赐静升王中极银牌一面,黄马褂一件。又尹方村建井楼于村中。静升村朝阳堡加修堡墙,堡门外铺石坡路。阎廷栋等修通联介休的静升十字瓮门沟的寺坡道。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

奉旨为王梦麟继妻杨氏建“青史流微”节孝坊于静升文庙路东。

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

王中行捐资重修灵石县城学宫及魁星阁。同年奉旨为王中衡妻张氏建“垂册留青”坊于文庙东,跨街而设,其坊联为大学士韩城王杰题书。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

王中极继父志修续的20卷存厚堂藏版《王氏族谱》刊印成册。

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

54名受业门人为恩进士王福齐树教泽碑于静升钟灵巷门东。

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

王中极请匠人重刻傅山题介庙承颜堂额,知县虞奕绶为之撰书《刻傅征君承颜堂额书记》。同年顺天府督粮通判王如琨扩建改建钟灵巷怀永图院,又王惠来兄弟改建该巷东、西两院。王中立修集广村外道、外桥。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

程体常得中进士,任礼部主事、仪制司郎中。王荣升任甘肃甘州府知府。

乾隆六十年(1795年)

耿逢时等重修资寿寺,并新建寺南财神楼。

乾隆年间(1736—1795年)

王中极捐修后悔沟涧水桥及百余里山路,路侧设客栈以便过往行人客商,直通上党。

嘉庆元年(1796年)

王中极与亲家翁介休茹纶常奉旨进京赴千叟宴。王汝聪、王汝成兄弟创建于静升村中高家崖的“视履堡”开工。同年创建孝义祠于孝义坊后。知直隶霍州知州蒋荣昌为拱秀巷宜安院题书门额“光裕”。

嘉庆二年(1797年)

王荣棨奉命赴四川设卡防堵围剿白莲教。奉旨为王宗禹妻宋氏建“柏舟明志”坊于静升村八蜡庙西,跨街而设。

嘉庆四年(1799年)

马和、静升等十八村公议重建介庙子孙殿、牛王殿工竣。

嘉庆五年(1800年)

苏溪、尹方共创两村跨溪通联的安济桥,是为灵石八景中的“苏溪夜月”。同年,马和张嵩村补修龙天庙。

嘉庆六年(1801年)

李氏创建宗祠于静升李家巷西。

嘉庆七年(1802年)

奉旨为王学海妻田氏建“守义完贞”坊于静升锁瑞巷前街南。王荣棨获理甘凉道随营督办各种军火粮饷,钦奉谕旨,赏戴花翎。苏溪翟凤翱得中进士,后任四川建昌兵备道。

嘉庆八年(1803年)

静升村张户与王赓仁因南陇头地发生争执,知县边龙骥丈量后,将多出的九亩并地中59株柳树充公,永为西社资产。奉旨为候补道王喜妻冀氏建“德配女宗”坊于王氏宗祠东。

嘉庆九年(1804年)

奉旨赏王荣棨世袭恩骑尉,为其父王如玉建太仆坊于静升村西王氏宗祠前街南,并增建戏台、马棚,筑墙而围之。尹方村东陶沟出水之区修桥筑道。

嘉庆十一年(1806年)

静升村人刑部山东司郎中王汝聪捐银4800两赈灾。

嘉庆十三年(1808年)

顺天府督粮通判王如琨先后掌管北京乡试、会试科考供给事务。

嘉庆十四年(1809年)

尹方补修村东慈惠庵钟楼、影壁。同年,马和尽林头三清神庙重修。霍州知州叶峻嵋赴静升王宅拜访王中极,并为其祖茔题联。

嘉庆十五年(1810年)

静升蓄水池以伐堤上树为资,掘源培堤,补栽杨柳,余银生息,以资后用。西王氏火土两派刻碑立《敦本堂规条》。

嘉庆十六年(1811年)

宁夏道王荣棨奉旨进京,仁宗内廷召见。集广村补修文昌魁星楼。

嘉庆十八年(1813年)

苏溪村重修文昌阁,增建窑四孔,并以石包墙根。奉旨为王如琨建好善乐施坊与钟灵巷前街北,后扩建成其支系宗祠。

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

苏溪耿氏重修宗祠。

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

静升村三官庙增建老君殿于庙西别一天窑背。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

尹方村补修地藏王菩萨正殿,金妆圣像。

道光二年(1822年)

静升村扩建眼光庙,神位前移。后所空窑院遂为里人读书之所。

道光三年(1823年)

静升村中王氏建兵宪祠堂于杨树沟。

道光五年(1825年)

静升村西关帝庙补修彩饰一新。村东养正书塾增建窑三孔,设门于南。

道光十年(1830年)

旌介村创建敬圣祠以祀孔子。

道光十一年(1831年)

静升重修三官庙。核桃窊重修菩萨土地庙,迁龙王庙于村西红花沟。

道光十二年(1832年)

静升村西义学《端本书屋议定条规》并刻于碑。

道光十四年(1834年)

静升文庙魁星楼重立灯杆。王椿源重新刊印祖父王如玉所著《岚溪诗钞》成册,今存山西省图书馆。

道光十五年(1835年)

王会极得中进士,授宁武府教授。静升阎家沟重修水井。

道光十八年(1838年)

重修静升小水河王公桥。

道光十九年(1839年)

张嵩、大柏沟、小柏沟公立三村使渠用水规条。

道光二十年(1840年)

静升村东王氏王际昌再修《王氏族谱》。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

资寿寺伐寺内古柏两株得银1400两,用1014两重修寺院。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

静升村补修三官庙。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

集广村补修望岭堡。静升村重修八蜡庙。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

耿伟图题“苏溪夜月”匾嵌于安济桥碑亭。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

旌介村重修朝阳庵暖阁。静升村重修八蜡庙,又修三官庙。

道光年间(1821—1850年)

祁霖兴遇暴雨洪水救人后,建茶房于静升至马和路侧。又于经商途中拾得银三百两,静坐以待失者,如数交还。

咸丰三年(1853年)

两淮盐运使经历静升王鸿渐坚守杨州,城破,为太平军所杀,奉旨荫一子云骑尉。核桃窊村植树开渠以护祠庙。

咸丰四年(1854年)

静升王奎聚据守山东阳谷县,城破被太平军所杀,奉旨荫一子云骑尉。

咸丰七年(1857年)

张嵩村补修龙天庙与栖隐寺。核桃窊余承恩率200名兵丁迎战河北钜鹿义军,大胜。

咸丰九年(1859年)

重建静升敬阳巷西魁星楼。

咸丰十年(1860年)

重修介庙山门、官厅、影壁。敬阳巷补葺巷门。

咸丰十一年(1961年)

静升因“商多失业,民乏力以资生”,开仓赈饥,十日一领,共赈9次,给米赈饥913户,2850口,用银900余两。张嵩栖隐寺田亩“朦胧无稽”,里人公议重整地亩并分别立碑于张嵩、静升、集广、马和、旌介以告后人。

咸丰年间(1851—1861年)

办起团练乡勇以御匪盗。

同治元年(1862年)

天旱,水不能入渠,静升重修蓄水池,置集广村杨姓地二亩挖泉,事毕立水牌、定水簿,纠首轮班经理。南浦村义仓公议更换纠首经理出放,又重修关帝庙、魁星楼、天齐庙。

同治二年(1863年)

核桃窊“兴土木,图丹青”补修菩萨土地庙。河北鸡泽县立碑盛赞观察余承恩“策马应敌,指挥胆壮。”

同治三年(1864年)

余承恩“奔丧旋里”,创修核桃窊兴隆坡道路于村南。静升李氏家族补葺宗祠。

同治五年(1866年)

草桥村与东梧桐村因牌下钱事告到县衙,知县萧批判以旧规行事。静升敬阳巷重修巷门工竣。静升里仁巷重修水道并补筑围墙。同年七月初六静升西王氏王饮和捐马十匹于神机营,赏五品顶戴及功牌。

同治六年(1867年)

钦差大臣左宗棠进军陕甘,静升西王氏王鸿儒、王鸿翔、王家骥等被“委办甘肃后路粮台”、“采用一切军装军粮”、“筹运军需”等工作。

同治七年(1868年)

静升社仓义仓平粜赈饥,同时拔团练乡勇米三石三斗五升。静升村东社拔银五十两重修镇波桥。

同治九年(1870年)

苏溪村壬戌(1862年)科举人耿文光藏书8万册,建“万卷精华楼”,著《仁静堂书目》计8册。

同治十年(1871年)

耿文光著《目录学》20卷书成。

同治十二年(1873年)

旌介村魁星楼动工重修。

光绪二年(1876年)

尹方村里仁巷重修前后巷门。介庙十八村香纠共建其庙钟鼓二楼工竣。静升西王氏王舒萼得中进士,任直隶文安县知县。

光绪三年(1877年)

山西大旱,灵石尤甚,“秋无寸草”“麦未下种”,“父食其子,夫食其妻,惨矣哉!”静升村人多以地买于村赈济堂或王氏孝义祠以救饥。静升里仁巷以工代赈创建戏楼于第三道巷门之前。静升启蒙义学立《追刻动工花费并亏本碑记》于学中。为防族资、村资流失,孝义祠立碑《孝义家祠祭田碑》。赈济堂立碣《赈济堂地亩碣》。

光绪四年(1878年)

继续大旱,“夏成赤地”“死亡相继”。官府救济“杯水车薪”,集广何氏家族以宗祠之资救急族人大口二百,小口七十七,时两个月。静升村立《文昌阁地庙碣》。

光绪五年(1879年)

鼠患。静升村赈济堂救灾后除出净存钱1142902文,“归入大账”。

光绪六年(1880年)

狼灾。静升村各会协拨文庙银一千两,“以给丁祭圣诞之费”。

光绪十三年(1887年)

耿文光著《万卷精华楼藏书丛记》146卷书成。同年,核桃窊村余鸿恩等重修土地庙。静升村蓄水池疏泉导流,筑堤培树。集广村何氏重修宗祠,再树祠前旗杆。

光绪十四年(1888年)

耿文光《紫玉函书目》成册。

光绪十五年(1889年)

尹方里社义仓粮银“久债难尝,捕追罔效”,里中二十五村公议“除旧布新”,“化公仓为乌有”,争论解除,言归于好。余银十两归入资寿寺旧有柏树项中。耿文光《苏溪渔隐读书谱》成册。耿文光参加“大挑”之试,被选二等,任职平遥县训导。

光绪十六年(1890年)

尹方村重修三塔功成。

光绪十七年(1891年)

三月二十七日,王汝聪、王汝成唯一曾孙王嘉言以银964两之价将视履堡出售于村人田荣祥,卖契写于文庙。夏,重建文庙魁星楼。

光绪二十年(1894年)

静升村郑炳得中进士,任湖南安仁县知县。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

王舒萼调充户部主事福建司行走,参与维新,变法失败涉嫌免职。后应聘平遥超山书院山长。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

介庙伐木动工,建行官,修山门。静升村李氏家族创建照壁于宗祠大门前街南。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

大旱。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

正月初八灵石知县朱善元介庙祷雨有应,“同云合雨,雪平地尺”。正月二十日朱知县因面行生意萧索,令王饮和传谕静升村各面行知悉:静升以及各村所纳大麦麸一律豁免,所有应纳号麸照常交纳,不得有违。王银哥同母张氏将自己院内水井、井房出售于静升村道左沟十户人家公有。

光绪三十年(1904年)

灵石知县汪敦元悬挂匾额介庙,谢介神施雨以灵,赞前知县朱善元祷雨以诚。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

核桃窊村重修兴隆坡路,并修龙王、白衣、土地祠。

宣统二年(1910年)

集广何氏家族因族中祭田书册“故纸摧残”,“模糊罔识”,为防“失落”,刻《祭田碑记》于宗祠。藏书家目录学家平遥县训导耿文光寿终平遥教馆任所。

宣统三年(1911年)

集广村何氏因族中公积银存入的静升村晋源恒赁铺“生意萧疏,势将歇业”,于是以桌椅屏风等物顶债了结,为防相类事再次发生,族中新立条规刻碑立于宗祠。11月中旬山西军政府南路军行经灵石,静升青年王建臣从军南下临汾,后升任陆军步兵营营长。

中华民国

民国元年(1912年),旌介村人石廷桢组织东乡保卫团,依托各村古堡防御匪盗与散兵过境掳掠。

民国十四年(1925年),灵石县长彭承祖(字子益,云南人,民国间著名医学家)在静升村三官庙成立绵山医院,主办医学改进研究会,培养出郑述康等十余名杰出医家。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静升村侯桢祥(后为民国少将)个人出资为主,以募捐为辅,在静升村西关帝庙创办了“育英小学”,并亲任校长,学校男女兼收,开创了灵石县教育史上男女同校的先河,抗日爆发后停办。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二月,日军进占灵石,设据点于静升村和义堡。三月二十八日,日军在苏溪、尹方两村杀死老少二十五人,烧毁庙宇、祠堂、民居246间(处),资寿寺关帝殿被焚,3名和尚被杀。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抗日武将奇袭静升和义堡日军据点,日军随之撤出静升。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晋冀鲁豫野战军8纵队24旅坑道作业,炸毁恒贞堡(红门堡)堡门,全歼阎锡山守军一个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