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03

第3章 沟道

静升古镇为我国汉民族中原地区古镇的典型代表。静升古镇有山崖窑洞、坡地梯院、平地券窑。宅院门户,楼阁重叠,院落街巷,布局严整,街巷规正,人聚繁盛。仅静升村就有九沟、八堡、十八巷与一条五里长街相交,又有文庙(左)、武庙(右),恪守“礼制”秩序,唐贞观年间已繁荣一时,至明清时期俨然大集镇。

静升古镇,集元、明、清及民国历代建筑之大成,堡墙、街巷、民居、庙宇、牌坊、祠堂、店铺、桥梁及封建时代一切应有建筑,浑然一体,古韵十足。

明清两代,静升村以村中文庙为界,划东社、西社,分社而治。东社辖有杨树沟、十字瓮门沟、孙家沟、阎家沟;西社辖有道左沟、肥家沟、东沟、西沟、富足沟。全村沟道居民区共有九条沟。这九条沟向北延伸,渐次汇聚向北延伸至凤凰台、鸣凤塬、栖凤塬、凤鸣岗一线,沟道弯曲,山梁起伏。

杨村沟

位于静升居民区最东处,因沟内多杨树而名,为九沟中第一大沟,沟深多岔,最北端可达秦树塬凤鸣岗畔。民居多集中于沟前朝阳堡东崖下、极乐庵西崖前后。沟中有兵宪祠堂(中王氏)、田氏宗祠、曹氏宗祠,又有镇波桥、养正书塾、魁星楼等。魁星楼之前的“丁”字瓮门南临大街、东通敬阳巷。沟中极乐庵前坡下有水井一口。

十字瓮门沟

为静升第二大沟,沟口有十字瓮门,故名。东西街穿此而过,北入沟道,南达村外。瓮门顶上佛阁供奉观音菩萨,佛阁中悬塑二十四诸天,秀巧玲珑,色彩绚丽。沟中设有两巷,前为仁厚巷,中为孕秀巷,沟后居民散乱建宅。沿沟之古道,经朝阳堡之侧,登寺坡“路极坦平”,与村北栖凤塬相连。转西山梁安鹑道可通鸣凤塬。沟中古井三口,井亭、辘轳一应俱全。

孙家沟

原名铁笼沟,位于静升八蜡庙之西,沟口有孙氏祠堂,沟内地势宽阔,沟后多岔。沟内有打谷场,井亭内有一古井,水尤清冽,沟后辟有果园。

阎家沟

位于文庙之东,沟道窄小,沟内曾有古槐一株,水井一口。东连三甲楼,西接老高家崖。

道左沟

原名王家沟,因在道左而得名。此沟道为北出静升、通往介休的古道。沟前有孝义祠、怀远堂,沟后有三元宫。沟左右山梁上分别建有视履堡和恒贞堡,沟中瓮门设于眼光庙半山亭之侧,瓮门为清代建筑,占地面积42.8平方米,坐西北朝东南,为砖券式门洞,宽4米,高约10米。清乾隆间村人建排洪暗渠200余米,以防雨后洪水冲毁道路,断绝交通。至今泄洪通畅。沟内水井,原为铁裹门院王银哥私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出售,为合沟共用。

肥家沟

该沟北通瓦岗寨、凤凰台,南临大街,东、西分别与钟灵巷、祯明巷为邻。沟中前后有水井各一,沟前沟后各设有瓮门,前后巷门一关,自然紧锁祥瑞于其中,故亦名“锁瑞”。

东沟

为九沟中最小之沟,只有几处院落,沟前有水井一口,稍前有坡路通往凝固堡西门。今已改作通往崇宁堡堡门大路。

西沟

该沟隔一小山梁与东沟为邻,沟窄坡陡,择居沟西。

富足沟

该沟沟道弯曲,民居随沟势转折,窑洞依山层叠,东西山梁之畔灌木丛生,松柏常青,沟后断崖壁立,封锁严密。

静升九沟封闭成巷的就有八沟,这些沟多依地势而自然形成,诸沟均为南北走向,沟中建民居,省资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