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静升古韵
11344900000012

第12章 国之瑰宝王家大院

被广誉为“民居瑰宝”、“中国民间故宫”、“山西紫禁城”、“天下第一院”、“华夏民居第一宅”、“建筑艺术博物馆”的王家大院,不仅具有北方民居高大雄宏之气势,又具有南国园林玲珑秀雅之风韵,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委员会副主席罗哲文先生赞誉王家大院为“国之瑰宝”。

王家大院位于山西省灵石县城东12公里处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静升镇。距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35公里、介休绵山风景区4公里,资寿寺2公里,是山西省近年来以“名城、名山、名院、名寺”为优势,推出的一个精品旅游景点。大(同)西(安)高速铁路、同蒲铁路、108国道、东(观)夏(门)公路纵贯县境,京昆高速公路灵石出口处距王家大院仅2公里,交通十分便利。

王家大院是明清民居建筑的集大成者,由灵石县四大家族之一的太原王氏后裔——静升王家于明万历至清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先后建成。建筑规模宏大,拥有“五巷”、“五堡”、“五祠堂”。其中,五座古堡的院落布局分别被喻为“龙”、“凤”、“龟”、“麟”、“虎”五瑞兽造型,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现已开放的恒贞堡(龙)、视履堡(凤)、崇宁堡(虎)三大建筑群和王氏宗祠等,共有大小院落231座,房屋2078间,面积8万平方米。

视履堡、恒贞堡、崇宁堡三组建筑群比肩相连,皆黄土高坡上的全封闭城堡式建筑。外观,顺物应势,形神俱立;其内,窑洞瓦房,巧妙连缀。博大精深壮观,天工人巧地利。于貌似千篇一律中千变万化,在保持北方传统民居共性的同时,又显现出了各自卓越的个性风采。总的特点是:依山就势,随形生变,层楼叠院,错落有致,气势宏伟,功能齐备,基本上继承了我国西周时即已形成的前堂后寝的庭院风格,再加匠心独运的砖雕、木雕、石雕,装饰典雅,内涵丰富,实用而又美观,兼融南北情调,具有很高的文化品位。

视履堡建筑群内的两主院均为三进式四合院,每院除都有高高在上的祭祖堂和两厢的绣楼外,还有各自的厨院、塾院,并有共同的书院、花院、长工院、围院(家丁院)。周边墙院紧围,四门因地制宜,大小院落既珠联璧合,又独立成章,其或隐或现,多种多样的门户,给人以院内有院、门里套门的迷宫感觉。

恒贞堡建筑群的总体布局,隐一个“王”字于其内,又附会着龙的造型。除前堂后寝的院落外,为顺应地形,一部分又应变为前园后院。各院间有的富丽堂皇,有的曲幽小巧。其砖、木、石三雕,有些因出自乾隆早期,古朴粗犷,还保留着明代风格;大多数建筑则同视履堡一样,皆清代纤细繁密之典范。设立于恒贞堡东三甲的中华王氏博物馆,是目前海内外唯一的王氏家族文化博物馆;设立于东二甲、西二甲的“力群美术馆”、“牛文美术馆”陈列着灵石籍当代著名版画家力群先生、牛文先生的全部作品,是两位版画家总体艺术形象的结晶,它将历史地传之后世,并在文艺界产生深远影响。

崇宁堡建筑群的总体建筑与恒贞堡相似,建筑意象为“虎卧西阙”的院落布局,整体建筑斜倚高坡,负阴抱阳,堡墙高耸,院落参差,古朴粗犷,近于明代风格。

王氏宗祠分上下两院,功能齐全,设计考究,祠前有精雕细刻的“孝义坊”。宗祠作为王氏先祖灵魂栖息的家园,开放后,每天都有来自海内外的王氏后裔到此观光并拜祖敬香。

王家大院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建筑文化遗产和民居艺术珍品,自1997年开放以来,在海内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广誉为“华夏民居第一宅”、“中国民间故宫”和“中国民间紫禁城”。另外,还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口碑——“王家归来不看院”。

王家大院还是备受关注的影视拍摄基地,近年来先后有《沧海桑田一百年》、《古镇大河》、《关中往事》、《熬年》、《吕梁英雄传》、《杀虎口》、《铁梨花》、《义薄云天》、《关中风云》、《白银帝国》、《夺宝》和《红军东征》等十余部影视剧在此拍摄。朱镕基、尉建行、王兆国、任建新、马万祺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知名学者罗哲文、郑孝燮、阮仪三、冯骥才、余秋雨、王鲁湘等视察、考察王家大院后,都欣然题词赋诗写文章,给予很高的评价。

王家大院开放十几年来,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品牌。1999年被评为“山西省十大著名优秀旅游景区”和“省级文明景区(点)”;2001年通过了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2002年初被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中国“质量万里行”全国示范单位;2003年被评为“中国(首选)十佳文明示范旅游景区”;2004年被文化部命名为山西省首批唯一的“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6年5月25日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2月15日被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被评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旅游示范区”;2008年被评为“中国文化旅游十大品牌”;2009年被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民居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