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浑源黄芪甲天下
11344200000007

第7章 栽培管理精天下

浑源黄芪以野生为主,家种为辅。野生为家种提供籽源,家种为野生繁殖助力,二者互促互进,循环往复,使浑源黄芪始终保持着野生的习性和地道的品质。

所谓家种就是人工辅助种植,即把黄芪籽以科学的方法播撒在山坡上,数年后荚果成熟,或破裂落地自生自长,或采回芪籽人工种植。为确保浑源黄芪的地道品质,芪农们在人工辅助种植时,以胜于经营“口粮田”的精力经营黄芪坡;以超越培育商品菜的细心培育黄芪籽;以赛过呵护孩子的热情呵护黄芪苗,以确保野生黄芪的形成和扩展。故被上级有关部门认定,浑源黄芪种植操作程序是一个执行SOP的光辉范例。

总结他们辅助种植之道,主要有7大要领:

1.选地须慎重。芪农们在种植之前特别注意选择那些远离公路、医院、村庄等无污染,且符合国家“大气环境质量”标准中二级标准的地块种植。由于黄芪属深根类植物,芪农们还注意选择那些土质疏松、沙层较厚、沙壤质具块状结构的缓坡地种植,以便于扎根。不论那类地块,首选荒地,避开重茬地。因为荒地重金属含量不超标,酸度较适宜,符合《土壤环境质量》的风沙土、淡棕黏土、灰黏土的土壤质量标准。

2.整地要蓄墒。整地作畦或打垄时根据土壤质地,排灌情况及气候条件和耕作习惯不同而定。如对透性好的沙质地,一般深翻土地60厘米左右,清除杂草,石砾等;翻后碎土耙平,后分成几大块做畦或打垄,这样会使春风呼啸时土壤水分蒸发慢,跑墒少。

3.繁殖要可靠。黄芪主要靠种子繁殖,而种子外皮坚实硬厚,并有胶质层,透性不良,不易发芽,因此芪农们播种前很注重对种子的技术处理。一般用动力碾米机处理一次,然后用50摄氏度的温水浸泡4—6小时,这样种子的发芽率便得到提高。

4.播种重科学。一是直播法,即用畜力犁地,按行距45厘米左右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入沟内。考虑到种子子叶顶土力弱的情况,开沟的深度根据土质的不同而定。如属沙质土,开沟深度为2.5厘米;如属黏土,开沟深度为1.5—2厘米。种子撒入沟后立即覆土,稍加镇压即可。播种量每亩为1.5—2公斤,一般选择在最适宜的春夏之交的4—5月播撒。二是育苗移栽法。育苗移栽就是先播种,待芪苗出土后再移栽。育苗的播种事项和要求与直播法大体相同。当芪苗出土一年后开始移栽。移栽时间选在春季4月上旬至5月上旬之间。移栽时按行距45厘米开深10—15厘米的沟,再按15厘米的株距将苗根斜放入沟内,然后覆土7—10厘米,种植密度为每1平方米15—22株。有时用畜力犁开沟,办法是隔一犁移植一行,将苗根按行距摆放。移植时如土壤水分等条件良好,便覆土7—10厘米即可。

5.田管须精细。当地的芪农们对田间管理十分精细。当黄芪苗进入三叶期时,先疏苗一次。苗高10—15厘米时进行中耕除草。从第二年起生长迅速,杂草难与其竞争,一般除草2—3次即可。第三年根系发达,生长力增强,枝繁叶茂,很快封垅,这时只拔掉田间大草就行了。

6.病虫须防治。浑源黄芪不论是野生还是人工种植,都存在着病虫害的防治问题。其主要危害有两种:一是病害,二是虫害。

病害有根腐病、白粉病、枯萎病、锈病等。

根腐病:其症状是主要危害黄芪根、根尖或侧根。这些部位先发病,后向内蔓延至主根,植株叶片变黄枯萎,病株极易自土中轻而易举地拔起。其发病规律和原因是病菌可在土壤中长期营腐生活,随时引起危害;病菌靠水流、土壤耕作传播,通过根部伤口侵入;地下害虫、线虫践踏造成的伤口有利于病菌侵入。4月中旬开始发生,6—7月连阴雨后转晴气温上升时发病严重,常造成植株成片枯死。防治措施:芪农们一般加强田间管理,播种时每平方米用木霉制剂10克拌适量细土沟施;合理密植,注意株距间通风透光;在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茎基部,或用100倍液石灰水灌根即可除病。

白粉病:其症状是危害黄芪叶片。初期叶两面生白色粉状斑,严重时整个叶片被一层白粉所覆盖,叶柄和茎部也有白粉。患该病的植株往往早期落叶,其荚果和茎秆也会受害。其发病规律是从苗期到成株均可发病。一般多在7—8月间。病原菌在寄生的发病部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借空气而传播。高湿高温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孢子萌发和侵染,而气候干燥时又有利于分生孢子传播扩散。防治措施:芪农们根据经验,选择新茬地种植,尽量不连作,合理密植,保持透光通风,实行轮作倒茬,尤其避免与豆科植物和易感染此病的作物连作。在生长期发病,芪农们一般使用药剂防治。

一是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260倍液喷雾;二是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或130%固体石硫合剂150倍液喷雾;三是用50%硫黄悬浮剂200倍液或25%敌力脱乳油2000—3000倍液喷雾;四是用25%敌力脱乳油3000倍液加15%粉绣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喷雾。以上几种杀菌剂芪农或选取其中一种,或交替使用。喷雾时每隔7—10小时1次,连续喷雾2—3次,防治效果特别显著。

枯萎病:其症状是被害黄芪枝叶发黄,植株萎蔫枯死;主根顶端或侧根首先罹病,然后渐渐向上蔓延;受害根部表面粗糙,呈水渍状腐烂,其肉质部呈红褐色。严重时,整个根系发黑溃烂,极易从土中拔起;土壤湿度较大时,在根部产生一层白毛。其发病规律和原因是:病害常于5月下旬至6月初开始发病,7月以后病情加重,常导致植株成片枯死;地下害虫活动频繁,地势低洼,都有利于病害的发生或加剧。防治措施:芪农们在整地时就注意土壤消毒。对带病种苗进行消毒后再播。所使用的药剂与防治白粉病的药剂相似。

锈病:其症状是被害叶片背面生有大量锈菌孢子堆。锈菌孢子堆周围红褐色至暗褐色。叶面有黄色的病斑,后期布满全叶,最后叶片枯死。其发病规律一般在4月下旬发生,7—8月严重。原因是田间种植密度过大。防治措施:芪农们一般采取轮作,合植密植;彻底清除田间病残体,及时喷洒硫制剂或20%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生长期注意开沟排水,降低田间湿度,控制病菌繁殖;选择排水良好、向阳、土层深厚的沙壤土种植;发病初期喷80%代森猛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敌锈纳防治。

危害浑源黄芪的害虫主要是蚜虫类。

蚜虫是槐蚜和无网长管蚜的混合群体。其中以槐蚜为主,多集中于黄芪的幼嫩部分和花穗上进行作害,一般在6—8月发生。植株危害率高达80%—90%,可使植株生长不良,造成落花,空荚等后果,严重影响种子和芪根的产量。对此,芪农们一般通过羊群灭虫,即把羊群赶进芪坡踩踏半小时,蚜虫一经羊粪便被熏死。

7.采刨规程严。采刨是浑源黄芪管理中极其重要的一环。黄芪入药是靠根入药,黄芪名贵就贵在根部。因此,在采刨过程中如何将根部整体完好而不受损伤地挖出,则是确保黄芪质量的关键。如果采刨深度不够,或采刨方法不当,伤其皮,折其枝,撅其棒等,都会使浑源黄芪整体药用价值及药理活性招致破坏,最终使栽培管理功亏一篑。

对此,芪农们深谙其理。首先他们在采刨年限上不急功近利,尽量做到不提前采刨。属于移栽的至少2年后采刨;属于种子繁殖的至少5年后采刨,有时等到七八年后才采刨。芪农们的原则是:“宁久勿短,刨大留小。”因为年代越久,芪根越粗,粉性越足,药效越强。其次,在采刨方法和程序上,一般选择秋季的晴天,先将地面的黄芪芦头用镰刀割掉,再用镢头掘开一方坑露出芪根来,人蹲入坑里,用特制的铁炉锥顺着根部小心翼翼地挖取沙土。根有多深挖多深。为避免擦皮,对特大黄芪还边挖边用白布缠好,虽费工费力,但芪农们都在所不惜。新中国成立前官儿村一刘姓农民半天时间未刨起一株黄芪,空手而归。管家责问为何?他说:“碰见一株十几年的大黄芪,根子太深,没刨起来,准备下午接着刨。”管家听后大为高兴,连加称赞。黑石村一李姓农民,三天时间只刨回一株黄芪,留下的土坑足可容纳七八个人。该芪又粗又长又苗条,没有半点损伤,东家十分感激。除照付三天的工钱外,还另发给赏钱。新中国成立后的1958年9月,官儿乡土岭村的农民王元林,在采刨一株约有5尺长的黄芪时,没小心截成两截,一下瘫软在地上。他深知“戳下了鬼”(闯祸的意思)。该怎么办?思忖再三,没舍得扔掉,交货时偷偷地裹入黄芪捆的中间,以蒙混过关。但没想到,还是被验货的负责人、时任公社书记郭维素发现。郭维素雷霆大发,抽出这半截黄芪指着王元林的鼻尖痛骂了半天,让其当众深刻检查。最后还送进社办“跃进队”打扫了半天卫生,以儆效尤。从此,芪农们在采刨中倍加谨慎,再不敢疏忽大意了。改革开放后,随着黄芪坡承包到户政策的落实,山区芪农们更是视芪如命,爱惜有加。碾子沟村农民张庆在采刨一株多年的黄芪时,从早到晚,整整用了一天时间还是没有刨起来。他怕人偷走,索性取来棉衣、干粮,在芪坑里蹲守了一夜,第二天接着刨,终于将一株粗壮的黄芪完好地刨了起来。

据《浑源县志》和《浑源药材公司志》记载:从1929年至1985年近60年间,芪农们先后采刨到4株实属罕见的特大黄芪,当地人称“黄芪王”。1929年龙山水圪坨村的雷珍刨出一株净重6.5公斤的黄芪;饮牛沟村一张姓农民祖坟上一株黄芪多年无人敢刨,1951年起坟时出土重达5公斤,长5米;1982年秋沙圪坨镇三条彦村一农民采刨到一株“黄芪王”,上部长102厘米,直径9厘米,芪身下部有3根分支,直径都在2厘米左右,芪身全长1.9米;1985年秋官儿乡东沙沟村民刘明采刨到一株“黄芪王”,全长2.45米,平均直径为3.2厘米,重达3.5公斤,且无空心,无糟烂。该芪王后经中国新闻社记者拍照电传国外后,东南亚及欧美许多国家媒体纷纷刊登。

浑源黄芪不仅以条顺粗壮闻名天下,更以质坚粉足著称于世。浑源黄芪粉碎后大部分是粉末,小部分是植物纤维,说明粉性大,纯度高;其他地区的黄芪粉碎后,大部分是植物纤维,小部分是粉末,说明粉性小,纯度低;浑源黄芪切成小段任凭反复揉搓也不出现木质屑末,说明质坚柔韧,品位优良。其他地区的黄芪切成小段轻轻揉搓,木质碎末便纷纷落下;浑源黄芪用刀切开,横断面呈放射形菊花状,中心金黄外边色白,经阳光照晒,虽黄心一时变白,但装箱避光保存半月后很快恢复为金黄色,再不变白。而其他地区的黄芪切开经太阳一晒,其变白的黄心再不恢复,不论装箱避光保存多久也永远是白色。香港及东南亚地区的药商把浑源黄芪的这种特有现象称作“金心玉兰菊花心”。他们就是用这个特征来识别和判断是不是地道浑源黄芪的。浑源黄芪之所以在海内外长期吃香紧俏,其他地区黄芪被冷落一边,其原因就在于此。

据权威机构——天津口岸评判:浑源黄芪无论是粗壮条顺的外形,还是优良地道的品质;无论是广泛的药用价值,还是无穷的药理作用,堪称出类拔萃,天下称甲。因此,浑源黄芪对外出口最多,销售价位最高。其他任何地区的黄芪都是无法攀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