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出生于浑源黄芪之乡的官儿乡土岭村,是靠“吃黄芪喝黄芪长大的”,与黄芪有着天然的情缘。参加工作后虽离开了家乡,但父辈们种植采刨黄芪时那胼手胝足,汗流浃背的艰难情景不时浮在眼前,特别是黄芪散发出的阵阵豆味醇香记忆犹新。因此,总想为家乡这一举世闻名的药材做点贡献,以表寸草报晖之心。为此,我一直在寻找由头,期待机会,没想到机会接连二三地来了……
两赴北京 情动编辑
终使“北芪菇”轰动全国
1991年,县食品糕点加工厂为扭转萧条亏损的被动局面,另辟蹊径,用浑源黄芪做菌基,培养出一种名叫“北芪菇”的食用菌,经山西省农科院化验鉴定认为,“内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多糖等10多种对人体有益成分,其保健作用和药用价值极高,属国内首创”。当年被列为山西省“星火”项目加以扶持。“北芪菇”很快生产出来。但由于市场尚未认可,造成大量的积压。为避免虫蛀和腐烂,厂里只好忍痛免费送人。
没想到就这一送,送出了奇迹:县科委一位退休干部的爱人用炒菜的方法食用了一个月“北芪菇”后,患有多年的“牛皮癣”银屑悄然脱落,痒痛缓解;蔡村镇蔡村一位姓王的村民食用一段时间后,两条腿上的“牛皮癣”不知不觉好转;下韩乡石庄村一位姓刘的村民用后,手上、脸上、脖子上的“牛皮癣”病症明显减轻。我获得这些信息后兴奋异常,这不正是宣传浑源黄芪的好机会吗?作为时任县委通讯组组长的我立即找到这三位当事人调查了解。采访后写成一篇题为《浑源县研制出科技新产品——北芪菇医治牛皮癣药到病除》的报道,分别发到原《雁北日报》和《山西日报》、《中国食品报》上。很快出现了本省以及外省前来购买“北芪菇”的患者。看到这种情况,时任县委书记后任中共大同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的苑吉同志约见我说:“你的新闻报道已对‘北芪菇’的促销起到了重要作用,但还不够,需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在更大的范围内把牌子叫响。”老职工王乃荣拉着我的手说:“你如果能再给好好扬播一下,让更多的患者知道‘北芪菇’,俺厂200多号人就不用为下岗发愁了,到时大伙不会忘记你的。”
领导的要求,工人弟兄们的企求,我感到既有压力又有激情,决心把“北芪菇”推向全国。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呢?我通过对中央几家大报的比较和分析,最后决定冲击《光明日报》。该报是党中央重要的理论报纸,面对科、教、文、理,权威性高,公信力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全国大讨论”就是由《光明日报》发起的。如能在该报发表,“北芪菇”必将在全国引起轰动。于是我于1992年10月10日奔赴北京,先找到《光明日报》理论部好友马兴宇。听了我的介绍后马兴宇说:“这个产品倒是不错,但不适合我这个版,要登只能是不超百字的简讯,且位置也不会显著。”我说:“那不行,要登必须登标准消息才起作用。”马兴宇只好找到总编室编辑王衍诗协商。王衍诗看完稿子拍手称赞,认为是一个重要科技新闻,完全可以采用,并当即修改妥当后说:“你可以回去了,稿子在数日内见报。”
从北京回来后左等右盼,时间过去了50多天却不见动静。厂里产品积压的越来越多,企业负责人焦急的不断电话询问。我再也等不住了,于11月28日第二次来到北京。
饭桌上,王衍诗不无抱歉地说:“本来计划如期见报,后经同事提醒,我产生了顾虑。其一,虽然我相信稿子反映的情况是真实的,但我毕竟没有亲自参与采访,心里总是不踏实;其二,‘北芪菇’虽然称奇,但缺乏地市级以上医院的临床鉴定和卫生部的认可。鉴于这两点就把稿子搁了下来。要不你再与其他报社联系一下。”我一听,大失所望,精神沮丧,只好说:“我尊重你们的负责态度,不行那就算了,咱们交个朋友也好。”
就在我起身走到柜台结账时,从披在靠椅上我的衣兜里掉出半盒1.5元的“官厅”烟来,马兴宇捡起来,瞅了瞅桌上给他们买的好烟好酒好菜,又小心地塞回兜里。没想到随手勾出一个塑料袋,里面装着我昨天晚上吃剩的半块干面包和几根榨菜。这一切都被王衍诗看在眼里。
当我返回饭桌前,只见王衍诗眼圈发红,一脸凝重,半晌不说话。蓦地倒满三杯酒,举起其中一杯命令式地对我说:“老兄,知道你不喝酒,但这一杯必须干,话全在酒中。稿子一周内绝对见报。就冲你的含辛茹苦劲,我豁出去了。”我感到惊讶,为什么前后出现了180度的大转弯?(那个细节事后我才知道的)我激动地说:“那就有劳王编辑了。”说着一口干掉。这是我平时以来大口喝的第一杯酒。
1992年12月5日,《光明日报》以《百般求医疾难去食菇三斤癣尽除》为题的报道赫然登在第二版显著位置上。没几天,光明日报社出现了“灾难”:9层大楼各个办公室电话昼夜响个不停,一接就是询问“北芪菇”的;来信来稿量增加了数百倍,一拆就是了解“北芪菇”的;接待室挤得人山人海,一问就是前来咨询“北芪菇”的。光明日报只好免费刊登了一条介绍“北芪菇”产地、价格、电话的公告。后来这条消息和公告被《北京晚报》、《今晚报》、《深圳商报》等25家媒体转载后,轰动了全国。来自北京、天津等26个大中城市数以千计的求购者踏破了厂门;骤然猛增的信函、挂号、包裹让县邮政局应接不暇;县里40多个科局长们因无法满足部门上级购买“北芪菇”需求而苦不堪言。
随着“北芪菇”的名声大振,该企业的经济效益大幅攀升,银行贷款彻底还清,拖欠的工资全部兑现。患者因买不到“北芪菇”而愁眉苦脸,职工因腰包不断鼓起而笑容满面。
此情此景,我喜不自禁,不由地想起了毛主席那句诗词:“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穿针引线 不遗余力
成功引进丽珠集团
2005年9月,丽珠集团经过长时间的周折,终于落户浑源,在公司揭牌仪式上嘉宾如云,鞭炮齐鸣。知情者清楚,促成双方的联营合作,我在其中付出极大的心血和努力。
丽珠集团的全称叫“珠海丽珠医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雄踞南方,威震全国。其下属的支柱企业“利民制药厂”有员工50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77人,研究生以上学历人员29人,研发人员80人。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广东省创新型企业。该厂与中国药科大学、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香港浸会大会等国内外十多家著名的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科技合作关系,以浑源黄芪为主要原料,研制开发出“参芪扶正注射液”为国内首创,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并被批准为首个和目前唯一的中药澄名大输液。靠此药品企业每年从中获利超过亿元。
正因为浑源黄芪成为“丽珠”兴旺发达的重要源泉,因此该集团的利民制药厂一心想在主产地浑源组建公司,发展基地,并通过他们信得过的关系户、原官儿乡党委书记、县外贸公司经理康尧与县政府协调联系。这本来是一件互利双赢的大好事,应该轻而易举地办妥,但由于种种原因却没有成功。康尧找到我说明情况后让我帮忙。我出于对老康的信赖便积极与县政府一位与我有深交的领导联系。起初领导说:“丽珠倒是有名气,怕是打着丽珠旗号的皮包公司。”我说:“我已调查过,不是皮包公司,而是丽珠下属的一个高科技制药企业。他们之所以主动前来投资,是因为人家凭着火眼金睛,对咱县黄芪的珍贵看得透彻,要不是八抬大轿也请不过来。”领导又说:“如此看来,应该联营,怕是依靠康尧弄不成。”我说:“别看此人老实巴交,其貌不扬,以我的了解,他是浑源的真正‘黄芪王’。由于他经营黄芪的经验丰富,加工的黄芪质量可靠,业务往来中人格的赤诚,当地芪农对他信任有加,北方黄芪商贩视他为靠山,南方药商对他顶礼膜拜,代表咱县与丽珠合作,唯康尧莫属。”领导说:“即如此,那就起草协议吧。”由我代笔的协议很快出来了。但审查部门看后认为不合适,理由是偏袒丽珠,浑源吃亏,提出重写。我觉得并没有偏袒,县里也绝不吃亏。丽珠在浑源办公司无非是建设黄芪基地,规范种植管理,兴办加工场房而已,还能把黄芪坡背走?即便是他们利大,也属正常,县里可以得到税收,芪农可以学到种芪经验,有什么不好!何袒之有?我没有重写,而是准备直接面交领导。没想到领导去了广州,我便飞赴广州,领导又去了深圳,我便追到深圳,最后我们一起去了珠海丽珠集团总公司。亲眼目睹了该集团经济基础的雄厚和科技实力的强大,领导的疑云全部散去,在一片灯光闪烁之后,领导和丽珠的总裁愉快地签下了协议。现在的丽珠因为有了合法地位,已在官儿乡建起3000亩黄芪标准示范基地。该基地于2009年12月30日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第8号公告宣布为,“符合《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的要求》”。可以相信,有丽珠这个高速列车的牵引,浑源黄芪一定会出现凶猛快速发展的好局面。
历时一年 殚精竭虑
立志撰书宣传浑源黄芪
“浑源黄芪甲天下”一说最早是我孩童时从祖父辈们口中听到的。在县委宣传部工作30年来,因职业的关系,接待过数千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闻界客人。他们游罢恒山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买十几斤黄芪,就像游罢长白山必做的一件事就是买几斤人参一样,用以酬宾送礼。临走时还喃喃地说:“终于弄到天下称甲的浑源黄芪了。”每当如此,我为家乡这一中药瑰宝倍感自豪和骄傲。
但是,近几年某些地区为突出他们本土的黄芪,或对浑源黄芪影射攻击;或把“速生芪”、“温室芪”、“杂牌芪”贴上浑源黄芪标签,故意糟蹋其名声;或盗用地名,把浑源黄芪说成是他乡之产,以混淆真伪。所有这一切使浑源黄芪一度声誉遭损,蒙屈受辱。出于激愤,我想斗胆写一本带有论证性质的书籍,旨在从生长环境、栽培方法、化学成分、药用价值、药理学作用等诸方面说明浑源黄芪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为浑源黄芪清源正本,捍卫其在古今中药界的尊贵地位。
然而,要完成此书,涉及土壤学、化学、生物学、植物学、医药学、药理学等大量科学知识,这对于我一个仅有“老三届”高中学历的医药盲、科技盲来说简直是异想天开。是卡尔·马克思“科学没有平坦大道可走,只有在那崎岖小路上不畏劳苦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这句名言支撑我迎难而上的。
于是,我便开始搜集资料,外出考察。先后到过广州、深圳、珠海、韶关、哈尔滨、潍坊等城市的一些药厂、大学、图书馆,查阅了一些古今医著,搜集到一些大学学报、学术论文、科研专著等。特别得到国家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曹晖等三位教授合写的《数字化中药探索——参芪扶正注射液》学术专著。该书对浑源黄芪的透彻解剖、科学论述,精辟分析,使我受益匪浅。但资料中许多深奥的专业术语、难懂的科技名词,怪僻的古代中医用语等等像一个个拦路虎横卧在那里,如弄不通这些东西,还是难以认识浑源黄芪的奥妙之处。为了注释这些名词并找到注释的出处,我眼戴老花镜,手持放大镜,查《辞海》、对经典、理头绪、苦琢磨,不分节假日,日日熬夜,历时一年半终于草就《浑源黄芪甲天下》考证一文。
当代自由主义大师海耶克说:“生机勃勃的传统是创造性的源泉。”正是本着对这一理念的认同,在编写《浑源黄芪甲天下》一书,我引用了从先秦到明清各个朝代名医名著的翔实资料。因为,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药文化同样是辉煌的、崇高的、博大的。同时也援引了大量现代学者的科学实施成果和临床医治病案。因此,本书关于浑源黄芪的保健价值、药用价值不会随着时尚变化而变化。这一点,我毫不怀疑。但是,这个恩泽不属于我,而属于早已作古的贤人,属于当今那些埋头于实验室里的学者。至于本书的错漏与不足,则应全由我承担。
在编撰此书过程中,曾得到山西日报高级记者薛青、山西日报驻大同站著名记者赵志成以及县里的师长好友杨廷立、段正华、孙世宏、郭臣相、赵选、祝江以及浑源县新苑电脑服务部编辑的指点修正,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著作权属浑源县黄芪协会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