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认识你自己
认识自己?恐怕没有谁不觉得章 职业、年龄、学历、外貌、籍贯、能力、特长……可是,要真正对自己做一个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确决非一件易事。
有这样一则古代笑话:一个解差押一个和尚上府城。中途住店,和尚借机把解差灌醉,又剃光了他的头发,然后逃之夭夭。解差醒来,发现少了一人,不由大惊失色,无意中触摸到自己的光头,遂转惊为喜:“幸好和尚还在!”茫然四顾,室内再无别人,顿时困惑不解:“和尚还在,我究竟是谁呢?”莎士比亚笔下的李尔王,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君主,却大声疾呼:
“谁能告诉我,我是什么人?”“我要弄明白我是谁,因为我的君权、知识和理智都在哄我……”在希腊帕尔纳索斯山南坡上,有一个驰名整个古希腊世界的戴尔波伊神托所,据文献记载,在它的入口处刻着五个醒目的大字认识你自己!
可见恰当地认识自我是何等的艰难!
认识自我的艰难难在哪里?难就难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难就难在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必须恰如其分,实事求是,即我们通常挂在嘴上的:人贵有自知之明。
自我评价不能过低,过低则会陷入自卑。一个人一旦陷入了自卑,往往会导致经常怀疑自己的能力,不敢表现自己,精神颓废,意志消沉,从怯于与人交往,到孤独的自我封闭。章 事业和生活的信心,放弃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满足于平平庸庸的生活,诚惶诚恐地甘心在别人腋下度日,其危害之大,显而易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自卑感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保护机制,只不过这种“保护”过于消极罢了。按照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许多人的自卑感都是由于归因不当造成的。比如,你去做一件事情,结果失败得很惨;你去参加某种考试,结果名落孙山;你去参加某种竞赛,结果被别人远远地甩在后面。于是,你就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认定自己天生不是做这类事情的材料。其实,任何事情的成败,都是由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因素促成的,有些事情的失败,未必就一定与你的主观因素有关。马克思很欣赏这样一句格言:你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只是因为自己跪着,不信你站起来试试,你一定能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矮一截。站起来,说起来非常轻松,做起来也不困难只须拍拍膝盖上的土以脚底板贴紧地面昂首挺胸,然而要真正从精神上站起来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跪拜大礼风行了数千年的古老国度里的公民们来说,是何等地艰难!
自我评价也不能过高,过高则会陷入自高自大的泥潭。自高自大的要害在于一个“高”字: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过高的奋斗追求目标,过高的对生活的企盼……当然,一般来说,“高”一些,并不是什么坏事,问题是它一旦高过了一定的限度,便走向了其反面。比如,确立较高的个人奋斗追求目标本是好事,但当一个人为自己制定的目标超过了自身的潜能所能达到的最高限度时,这种目标就不再是激励人前进的动力,而成为阻碍人前进的障碍了。自高自大者最终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着这样两个方面的打击:由目空一切看不起别人而遭致人怨,又由人怨导致怀疑自己在群体或社会中所处的位置;由自己追求的高目标上跌落下来而激起自怨,又由自怨导致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在这样的双重打击下,不少自高自大者又走向了其反面自卑。
可见,自卑和自高自大都是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一种表现,二者相辅相成,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们要正确地认识自己,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人生的机遇和挑战,就不能不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落入自卑或自高自大的陷阱。
33.学会保持积极的心境
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而持续的情绪,是在长时间内给人的各个心理进程和行为涂上一层色彩的情绪状态,例如心情舒畅、闷闷不乐、神情激奋、萎靡不振等等。心理学研究证明:
当一个人心境愉快的时候,倾向于用肯定的眼光看待事物,这时平常所不关心的东西,也可能引起愉快的情绪和体验,从而产生浓郁的兴趣;当一个人心境郁闷的时候,往往又倾向于以否定的眼光看待事物,这时平常倾心关注的事物也往往变得兴味寡然。这就是古语所谓“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
心境有积极与消极之别。积极的心境有助于工作、学习和生活;消极的心境则极易使人陷入颓唐之中,妨碍工作和学习。怎样才能保持积极的心境呢?
心里有不痛快的事不要独自去琢磨。人生在世,谁也不可能事事如愿,心里结了疙瘩,千万不可关起门来独自琢磨,这样琢磨来琢磨去的结果往往是“剪不断,理还乱”,越琢磨越糟糕。越是心里苦闷,脑袋发胀,四肢酸懒,你越是要强打精神,挣扎起来走出家门,或去散步,或去看电影,或去逛商店,或去找个情投意合的“吹坛盟友”侃大山,或去找点别的什么事做做,总之,无论干什么,你都不要自己关起门来独自琢磨。
不要把你的烦恼强加给他人。遇到烦恼的事,要学会镇定自若,避免造成精神上的负担。越是烦恼的时候,越是觉得肚子像个“炸药桶”正在寻机爆炸,越是要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提醒自己为人处事一定要有理智,有分寸,在任何情况下都要能够把握住自己,不把坏情绪强加给周围的人。切不可图一时嘴巴痛快,把周围的人当成自己情绪宣泄的对象,搞得怨气四起,怒目相对,过后悔之不及。
动怒之前打两条“坝”。人的心境不好时往往肝火旺盛,动辄就“怒发冲冠”,如果你预感到将要动怒,不妨在心理上打起两条坝:第一条坝,你提醒自己,谁的脑袋都长在自己的脖子上,谁都有权根据自己的思维做出判断和付诸行动,靠动怒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只会使事情变得更糟;第二条坝,学会在发怒之前有一个间歇,推迟一下动怒的时间,利用这个间歇时间对情况做一番分析和思考,给自己“降温”。倘若动怒之前能够打起这样两条坝,即使不能完全拦截住愤怒的狂涛,至少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
学会适时地让步。古语说,退一步海阔天空。生活里是不能缺少让步的,凡事都固执己见,使气斗狠,一定要争个高低强弱,企图让他人和整个客观世界都染上个人意志的色彩,那后果是十分可怕的。必须学会倾听、尊重对立面的意见,以足够的自我批评精神对待自己和自己的观点,用合理的让步来赢得别人的尊重和爱戴,赢得宽松的气氛和和谐的环境。这对于一个人保持积极的心境是极为有益的。
不要过高地估计自己。有的人总怕自己不如别人,总想鹤立鸡群,但得到的往往是痛心和失败。不要忘记,世界上任何人的聪明才智都是有限的,能够在某一两个方面有所作为已是很不容易了,其他方面只要认真去做,不低于一般水平就可以了。应当首先努力完成自己的主要工作,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老想着“见第一就拿”,“见金牌就夺”,“见红旗就扛”,不自量力地要去当什么“十项全能”。在科学技术以超级加速度迅猛发展的当代社会,任何天才都不可能成为“路路通”的百科全书式智者。
期望值不要定得太高。人不能没有理想,但如果奋斗目标定得过高,脱离了实际,那就适得其反,得到的只能是失望和烦恼。要保持积极的心境,你就得按照自己的实际能力和你周围的客观环境,实事求是地确定你的奋斗目标,并且倾全部精力为之而拼搏,至于拼搏的结果是什么,并不要过多地去苛求,只要竭尽全力拼搏过了就没有什么遗憾,能干到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不要有过高的企盼。
不要抱奢望于周围的人。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轨迹和生活方式,谁对周围的人抱有太多的希望,总想从别人那里获取某种利益,得到某种援助或满足,谁得到的失望和遗憾就越多。别人是什么样,那是人家自己的事,如果你总奢望人家变得合乎你的心意,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你就错了。事实上,谁也不可能变成你心中的“模特儿”,这个现实你得接受。至于说到对别人的改造,那只有在承认和接受这个现实的基础上,才可能做得到。当然,这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抱奢望”,绝不是倡导自我封闭或以邻为壑,而是说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有坚定的自立自强意识,不将自己的成功和进步寄托在他人力量的基础之上,即使遇到某些挫折或失败,也不要怨天尤人,一蹶不振,而应当以积极的心境坦然面对,以饱满的热情拥抱生活,创造未来。
34.去掉你的“疑心病”
在生活中,人们对某个人或某件事产生怀疑,只要这种怀疑有一定的客观根据,有某种合情合理的缘由,一般都属正常的心理活动。但是如果今天怀疑张三,明天怀疑李四,整天疑窦丛生,似乎周围没有一个人可以信赖,没有一件事可以令人欣慰,那就说明你患了“疑心病”。
“疑心病”是一种变态心理,患有这种心理病症的人大都有很强的戒备心,对人对事的信任度极差。恋人失约,肯定是另攀了高枝;妻子和别的男子亲切交谈,肯定是有了外遇;朋友近几天没来电话,肯定是有了心理隔阂;你和别人交头接耳,肯定是在说我的坏话;他昨天买了高档西装,肯定是有不正当收入;谁最近入了党或提升了职务,肯定是有什么特殊背景或幕后做了什么见不得人的交易……虽然处处皆“肯定”,实则纯属主观臆造,子虚乌有。
一个人如果患上了“疑心病”,自然便与周围的人们若即若离,“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时时事事处处设防,做任何事情,与任何人交往,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这样,就很难取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正如培根所说:“心思中的猜疑犹如鸟中的蝙蝠,他们永远只是在黄昏里飞的……这种心理使人精神迷惘,疏远朋友,而且也扰乱事务,使之不能顺利有恒。”
历史上“疑心病”造成害己损人甚至丧邦误国的事件不乏其例。
西楚霸王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算得上是一位顶天立地的风云人物,不幸的是被“疑心病”缠身,害得他只落了个“霸王别姬”的可悲下场。楚汉相争之初,项羽屡战屡胜,靠的不只是项羽的超人勇武,更重要的是范增的足智多谋。刘邦用陈平的离间计,放出谣言说范增私通汉军,使项羽顿起疑心,不再信任这位昔日被尊为“亚父”的谋士。范增一向对项羽一片赤诚,跟随项羽屡建奇功,无端遭此猜忌,忿然出走,生毒疽病死于归乡途中。范增的无奈离去在楚军中造成了强烈的震动,使不少部属望而生畏,不得已而寒心离去,终至众叛亲离。项羽的“疑心病”使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自范增被迫出走,楚军屡战屡败,每况愈下,终至一败涂地,无力回天,最后自刎于乌江。
三国时候的曹操,因“疑心病”作祟,曾一下子草菅九条人命。曹操行刺董卓不成,仓皇出逃,行至成皋,遇故友吕伯奢。吕家热情好客,遂一边安排杀猪一边外出打酒盛待曹操。
令吕家人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如惊弓之鸟的曹操,听到“嚓嚓”的磨刀声,又听人家说“得而杀之”,便疑心吕家要杀他;看到吕伯奢匆匆离家,便怀疑人家是出去通风报信。于是,便不问青红皂白拔剑杀死吕家一家八口,当杀完人之后发现旁边躺着一头被捆绑着的猪,才知道了事情原委。此时外出买酒的吕伯奢匆匆归来,杀红了眼睛的曹操竟又一不做,二不休,挥剑结果了吕伯奢的性命。曹操的猜疑和残忍使追随他同行的陈宫吓得连夜弃他而去。
从心理上分析,“疑心病”重的人,其思维多属“封闭内向型”。
项羽一向刚愎自用,自以为天下无敌而我行我素。他虽然尊范增为“亚父”,但对这位“亚父”并不怎么信任,当陈平巧施离间计,使“范增私通汉军”的谣言风起,猜疑的火星逐渐成为燃烧的熊熊烈焰,直到烧得项羽听信谗言,逐除范增。
难怪一代史圣司马迁嘲笑项羽说“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悟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曹操本来作贼心虚,从一开始就对吕伯奢的盛情邀请心存疑窦;顺着这条思路,待吕外出买酒,即疑其去告密;听到磨刀声,进而想像是要杀他;得知误杀后,本应悔过认错,却又推想吕伯奢必不罢休,于是杀机再起。整个过程,曹操的心理轨迹都是沿着一条封闭的线索在运行,全凭所谓的“合理想像”在推断。在他看来,似乎一切都顺理成章,实际上,由于其推理的前提本身就是错误的,以致往后的一系列推断越来越离谱。无论是项羽还是曹操,都是从疑人出发,最后又以疑人而告终这几乎是一切“疑心病”患者共同遵循的一条心理规律。
生活中也不乏“疑心病”患者,如不及时诊治,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酿出一个不堪想像的后果来。如果一个人不幸染上“疑心病”,应当如何去疗治呢?
培养对他人的信任感。应当坚信,同志、朋友之间是可以相互信赖的,只能用爱去交换爱,用真诚去交换真诚。如果你总是对别人、对周围的世界缺乏信任感,那么你就无法挣脱“疑心病”的纠缠。
加强自己的思想品质修养。“疑心病”产生的根源是自私。疑心重的人往往目光短浅,气量狭小,自私自利,一般来说,出于对某种个人利益的消极防卫才会导致“疑心病”的产生。因此,必须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使自己成为胸怀宽阔,心底无私的人。
及时释疑解惑。一旦对某人某事产生疑问,如果有必要非弄清楚不可,就需要向实际做调查,或者开诚布公,及时地把问题摆到桌面上,用善意的、讨论的方式同别人交换意见,以弄清真相,消除疑虑。切勿闷在自己肚子里凭空猜测想像。如果属不足挂齿的鸡毛蒜皮类小事,当然就不存在去澄清的必要。
凡事要有自己的主见。生活中有些人,不学无术,唯其舌长,专以传播谎言,拨弄是非为乐趣,以窥视他人隐私为“第一业余爱好”,一天到晚走东家串西家,弄得鸡飞狗跳,四邻不安。对于这种人,我们一是要避而远之,免得耳目受其污染;二是要有自己的主心骨:任凭你把鸭子的嘴说圆,我还是坚信公鸡打鸣,母鸡下蛋。
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法国作家大仲马有一句名言:
“人的脑袋是一所最坏的监狱。”脑袋的僵化和内向封闭型思维是“疑心病”产生的重要主观因素。为此,我们就需要摈弃那些不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传统的习惯思维方式,避免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学会实事求是,学会用全面、辩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周围的客观世界。
充分认识“疑心病”的危害。实践证明,只有心理上厌恶的东西,行动上才容易与之决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去掉“疑心病”必须首先从认识它的危害开始,只有把它的危害性认识清楚了,走出“疑心病”误区的行动才能建立在理性的自觉基础之上,才能从心理上筑起拒斥“疑心病”的堤坝,在生活的道路上永远远离“疑心病”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
35.驱除你的忧悒
据《列子?天瑞》记载:“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逝者如斯,远古的忧天杞人早已退出历史舞台,却留下了这样一个令人回味悠长的寓言故事,供人们茶余饭后嬉笑评说。然而,“杞人无事忧天倾”故事的广为流传,似乎丝毫不能阻止无事忧天者的繁衍生息,生活中不同程度的“忧悒症”患者的出现便是明证。据心理学家的调查研究,忧悒是一种普遍现象,只不过不同的人忧悒的程度不同而已,不少人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一些根本毋须挂怀的事情忧悒。诸如:要是有一天太阳燃尽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怎么个活法?我明天上班不会出现车祸吧?如果我突然离开人世我的孩子可怎么办?也有些人,本来身体好端端的,却老担心自己会生病:偶尔胃口不好,便疑心患了肝炎;一旦感冒不适,就猜度是肺癌缠身;一时头疼脑热,又怀疑长了脑瘤。于是整日忐忑不安,无病自忧。
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往往要煞费苦心地为自己的忧悒辩护。诸如:“我关心章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并且认为,“高枕无忧”的人,是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平庸之辈,是一种粗俗浅薄的表现。这样以来,忧悒不仅有了存在下去的“合法化”理由,而且成了值得炫耀的一种“美德”和“光荣”。既然如此,就可以整日心安理得地忧悒来忧悒去。古人忧悒的问题,今人仍在忧悒,几年前忧悒的事情,今天还在忧悒,既无力改变忧悒的对象的本来面目,又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人一旦染上了忧悒症,将贻害非浅。首先是有损于生理健康。长期的忧悒会使人萎靡不振,对生活缺乏信心,甚至会引起溃疡、高血压、痉挛等病症,被弄得“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尤其那些无病自忧者,往往会真的弄出病来。人的身体就章 疑病,它就越是生病,你越是坦坦荡荡,无所畏惧,疾病就越是难以侵入,就越是身强体壮。其实,这也没有什么奇怪,人的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在人类常见病中,有近三分之二是同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其次是容易产生消极自我心理防卫。忧悒往往会使人在自我挫败行为方面寻找借口。经常为自己的前途忧悒,反而会导致自暴自弃“反正奋斗下去还是没有指望,趁早中途下车吧”;经常为自己的经济状况忧悒,反而会导致花钱大手大脚“反正抠抠缩缩最后还是没钱花,干脆来个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无酒明日忧”;经常为能否保住自己的工作岗位忧悒,反而会导致“饭碗危机”“反正谨小慎微勤勤恳恳还是免不了要被炒鱿鱼,干脆潇潇洒洒混时光吧!”再次是挫败人的意志和锐气。忧悒造成人的精神颓唐,情绪低落,意志消沉,窒息人的热情和斗志,使人产生惰性,逃避现实,没有信心和勇气角逐于生活的竞技场。
怎样才能驱除忧悒呢?
正视现实,冷静思考。一旦你发现自己患了“忧悒症”,首先要勇于正视这个现实,千万不可自己对自己采取“不承认主义”,像阿Q护着癞疮疤那样对自己的心理病症讳莫如深。然后冷静下来,仔细地分析一下你忧悒的对象,想一想你的忧悒对它们产生了和将能产生什么作用,从而认识你忧悒的荒谬。
从强令自己减少忧悒的时间入手,实施对忧悒的逐步“围歼”。忧悒成了习惯,想“毕其功于一役”,一下子把它克服掉,一般是不大可能做得到的。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渐进过程,你不妨尝试着先把忧悒集中到一个限定的时间,如在就寝前,反复告诫自己,“只准十分钟”,然后再逐渐缩短,直到彻底驱除。
全身心投入于工作和学习,不给忧悒以可乘之隙。爱因斯坦说:“将大部分时间用于适合你的素质的实际工作,将其余的时间用于学习。章 和谐的生活。”驱除忧悒的最有效的方法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采取积极有效的行动,将全部注意力都指向工作和学习,专注于某一事业。倘能做到不给忧悒留下作祟的时间,走出忧悒的阴影便指日可待了。
唤醒你欢乐的神经,让忧悒的克星大显神威。忧悒的克星是乐观,有欢乐伴随着你,忧悒的魔鬼便不敢向你靠近半步。有意识地多参加一些娱乐活动,或者多参加一些体育锻炼,凡大快耳颐之事都尽可能地参与其中;多和家人团聚与交流,营造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尽情地陶醉于天伦之乐;多和周围的同志谈谈心,聊聊天,保持自己的心情舒畅和精神欢快。如斯,就不会再为忧悒而烦恼。
36.告别你的嫉妒心
嫉妒是一种病态心理。一般来说,嫉妒之心许多人都有,只不过不同的人程度不同罢了。如果说,一掠即过如流星划破苍穹般的嫉妒心理尚属正常,那么因嫉妒而使自己的身体、工作和学习以及同周围的同志关系受到影响,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嫉妒的本质是自私,谋取和保护自己的利益,是嫉妒产生的基本原因。嫉妒具有明显的指向性:指向比自己能干的人,特别是指向那些原来和自己资历、资格差不多,同自己“平起平坐”或“不如自己”而现在却在某些方面超过自己的人。
“君王虽爱娥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是一代诗仙李太白一生被嫉妒弄得郁郁不得志,颠沛流离,发自内心的感叹。就嫉妒的危害作用而言,倘无一定的外部条件,它作为一种心理病症一般无力对社会或他人造成什么危害,但是一旦具备了客观外界适当的土壤和条件,特别是当它同权力或财富结合在一起的时候,便平地骤然起风暴,其危害的威力如同着了魔般的膨胀起来。嫉妒一旦同权力相结合,它便在瞬间变得疯狂起来,例如唐代宰相李林甫,“凡才资功业者己有,及为上所厚,势逼己者,必百计去之”。嫉妒一旦同财富相结合,便一定会走向愚昧和变本加厉。
怎样才能摈弃嫉妒心呢?
充分认识嫉妒的危害。要摈弃嫉妒心首先要对嫉妒的危害有足够的认识。嫉妒的危害千条万条,归结起来,一是害己,二是害人。说它害己,是因为嫉妒作为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它不但能给嫉妒者造成不同程度的精神创伤,使其长期徘徊在郁郁寡欢的阴影里不能自拔,而且能引起人的多种疾病。科学研究证明,嫉妒对人的身心具有强烈而持久的消耗力,当今世界上有不少国家将嫉妒列为可免费治疗的疾病之一。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既不可能在工作和学习上有什么成就,也不可能在事业上有什么建树。说它害人,是因为嫉妒是人际关系的“恶化剂”。哪里有嫉妒的市场,哪里就矛盾丛生,钩心斗角,人际关系紧张。《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才华横溢,少年得志,也算得上是一个风云人物,只可惜因嫉妒比他更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干出一系列害人害己的勾当来,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感叹,终被嫉妒弄得一命呜呼!战国时候的庞涓,嫉妒心理恶性膨胀,为谋害自己的师兄弟孙膑煞费苦心,结果反而作茧自缚,自己为自己掘好了坟墓。《水浒》里的驼?晁盖等人初上梁山时,他深知自己在这些武艺高强的好汉面前只能自叹弗如,又生怕这些好汉落草梁山会给他这山寨之主带来麻烦,更怕他们威胁到自己的“第一把交椅”,硬是不肯收留。
林冲忍无可忍,当众斥责王伦说:“这梁山泊便是你家的?你这嫉贤妒能的贼!量你也无大量大才,做不得山寨之主!”在这里,做人的起码良心都被嫉妒心吞噬了!
学会正确的自尊。嫉妒和自尊虽然不是一对天然孪生兄弟,但嫉妒心强的人往往自尊心也很强却是一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周瑜嫉妒诸葛亮,是因为诸葛亮的睿智奇谋使他自惭形秽,且诸葛亮屡屡识破他的心计,严重挫伤了他的自尊心。庞涓嫉妒孙膑,也是因为孙膑的聪明才智远在自己之上,且屡屡高他一筹,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至于王伦的嫉妒,那更是完全出自于“猴子式的自尊”,我们不是常说“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吗?现在老虎已经进山而且站在面前了,猴子要保住大王的尊位和往日的尊严,便非嫉贤妒能不可。一般来说,自尊心弱的人,自尊受挫的结果多半是自卑;自尊心强的人,自尊受挫的结果多半是嫉妒。从这个意义上说,嫉妒实际上是强烈的自尊心受挫后反弹的产物。所以,一个人一旦沾染上盲目自尊的恶习,就具备了嫉妒心理产生的内在基础;学会正确地自尊,才能铲除滋生嫉妒的土壤。
拓宽自己的胸怀。要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严于律己就是以“大秤砣”称自己的长处和成绩,以“小秤砣”称自己的短处和缺点,发现和正视自己的不足,确立谦虚谨慎的思想态度;宽于待人就是凡事多看别人的长处,不为区区小事所困扰,珍惜友谊,与人为善,信赖别人,尊重别人。有了这样的思想境界,就可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心旷神怡,免受嫉妒恶魔的纠缠。
虚心好学。人一旦陷入了嫉妒的泥潭,要拯救自己,就需要正视自己的弱点和不足,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和优点。
嫉妒产生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老觉得自己应当比别人强,而事实却是别人走在了自己的前面,因而两眼的视线直勾勾地盯着别人的缺点和短处,余光不服气地眄视着别人走在前面的身影,心理上极度不平衡。其实,嫉妒又何济于事?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不要老想出人头地。命运之神并不那么绝对公平,机遇并不时时刻刻伴随着每一个人,对生活不要抱什么奢望,对自己也不要太苛求。当有人先鞭于我,同原来的“平起平坐。”
者拉开了距离,也不要总想一下子就赶上或超过人家,学会任凭世事变迁,我自安如泰山。当然,这并非提倡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而是从实际出发,正视现实,为争取进步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