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书与成才
11338700000029

第29章 成才视野(9)

适十狮适市。

是时,

适施氏适市,

氏视是十狮,

恃矢势,

使是十狮逝世。

氏拾是十狮尸,

适石室。

石室湿。

氏使侍拭石室。

石室拭,

氏始试食是十狮尸;

食时,

始识是十狮尸,

实十石狮尸。

这段谐音文字的大意是说:从前,有一位姓施的爱写诗作赋者,居住在一间石屋里,特别喜欢吃狮子肉,发誓要吃掉10头狮子。所以,他经常逛市场去找狮子。某日上午10点,恰好有10头狮子上市,这时候,碰巧姓施的正在逛市场,他一看见这10头狮子,便拉开架势张弓射箭,把这10头狮子杀死。姓施的把这10头狮子的尸体拖到石屋。石屋非常潮湿。

他吩咐仆人把石屋揩干。把石屋擦干以后,姓施的准备品尝这10头狮子肉。吃的时候才发现,这10头狮子其实是石头的,根本不能吃。

读罢这篇奇文,我们不能不为赵元任先生运用谐音技巧的精妙绝伦而拍案叫绝。

(8)推向极端法

遵循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事物演进的正常过程来阐释事物,永远不可能产生幽默。从眼前的现实出发,把事物的发展变化推向极端,推出一个出人意外的荒谬结果来,幽默也就呱呱坠地了。请看:

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枫豫章 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奈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垄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粳稻,衣以火光,葬之于人腹肠。”

素有爱马癖的楚庄王执意要以大夫之礼葬马,群臣纷纷上书劝谏,楚王非但不听,反而下了死命令:“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这场葬马之争由此而陷入僵局。事情发展到这种地步,结果一般只有两种可能性:或者出现了一位以社稷为重视死如归的忠贞之士,以死相谏,血溅朝堂,终于感动楚王,使其顿改初衷;或者楚王一意孤行,群臣无能为力,终以大夫礼葬马。这两种可能性似乎非此即彼,没有第三条道路可走。

这个故事的幽默就在于,它偏偏打破了人们的思维的惯性,合乎情理地开辟了一个第三条道路――在满朝上下无可奈何的鸦雀无声当中,走出了一位顿足捶胸仰天大哭的优孟,口口声声嫌楚王的葬马礼仪“不够规格”,声言:“以大夫之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把楚王的“厚马”推向了极端,因为再也没有比“以人君礼葬之”更高的礼仪了。如果事情到此为止,优孟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超一流的“马屁精”而已。

然而优孟毕竟是优孟,当楚王问为什么要以人君礼葬马的时候,优孟话锋一转:“诸侯闻知,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原来把“厚马”推向极端的真正目的,是把“厚马”后果的严重性更清楚的摆在楚王面前,使其收回“以大夫礼葬之”的成命!

优孟的推向极端,妙就妙在既在形式上没有违背楚王“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的命令,又在事实上违令谏阻楚王以大夫礼葬马,使楚王既没有任何口实责怪他违令犯谏,又不得不正视以极端的光束照射下的冷酷现实――贱人贵马的声名,终于无可奈何地慨叹:“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优孟真不愧是运用推向极端法创造幽默的高手。

推向极端法也并非在一切条件下都产生幽默。吟哦“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我们无论如何体味不到句中的幽默。如果读一读苏轼兄妹亲切戏谑的诗句,我们则似乎觉得那字里行间沁透着的幽默气息正向我们袭来。

苏轼嘲笑妹妹的深眼窝:

数次拭脸深难到,留却汪汪两道泉。

苏小妹以嘲笑哥哥的长脸来回敬:

去年一滴相思泪,今年方流到口边。

苏轼再戏谑妹妹的“大奔儿头”:

香躯尚未离闺阁,额头已到画堂前。

苏小妹又把哥哥的络腮胡作为嘲笑的目标:

口角几回无觅处,忽闻须内有声传。

两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李白诗和二苏诗虽然都使用了推向极端的手法,都可堪称诗中上品,但是如果仅仅从诗的意境的角度看,二苏诗无疑远远逊色于李白诗;如果从创造幽默的角度来看,则李白诗根本无法与二苏诗相提并论。因为李白诗的推向极端是一种纯艺术的夸张,它可以启迪人们的理性思维,唤起人们对流逝的岁月和诸多往事的回首,对世事的幡然感悟,对人生悲凉的叹息,但却无法给人以轻松和欢愉;二苏诗中除了艺术的夸张而外,更多的是轻松愉快和戏谑调侃,更多的是善意的嘲讽和无拘无束的笑声。

如果你想运用推向极端的方法创造幽默,那么,你至少要掌握这样几个基本环节:

其一,选一根“杆子”,并且做好“往上爬”的准备。推向极端法多是把别人的某种不正确的意见或见解,按照其自身的逻辑规则进行夸张演绎。所以,使用这个方法的第一步就是首先弄清对方的意见或见解错讹的要害是什么,是遵循了什么样的逻辑推理规则,其逻辑结构框架有什么特点。你把这些都弄清楚了,就算是选准了杆子,为正确使用这一方法奠定了基础。

其二,顺“杆子”往上爬,一直爬到顶端。就像优孟顺着楚庄王“厚马”的杆子往上爬一样,一直爬到“以人君礼葬之”的杆顶。“顺杆爬”可以遵循科学的逻辑规则,也可以采用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还可以在现实的基础上“合理想像”。

总之,要以“杆子”定手段,什么手段有利于迅速地爬到杆顶就采用什么手段。

其三,把“杆子”推倒。推向极端或者爬到“杆子”顶端的目的,是为了把“杆子”推倒――更清楚地把对方某种不正确的意见或见解的错讹展现出来。优孟顺着楚庄王“厚马”的“杆子”爬到顶之后,轻轻说了句:“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便把这根“杆子”推倒了。如果推向极端或顺杆爬到顶端之后,不能运用得出的结论推倒这根“杆子”,推向极端便失去了任何意义。

其四,在整个“选杆”、“爬杆”、“推杆”的过程中,像优孟和苏轼兄妹那样的风趣、诙谐、亲切戏谑和轻松调侃、豁达舒展和笑对人生,都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便没有幽默。

(9)一语双关法

唐代段成式所著《酉阳杂俎》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明皇封禅泰山,张说为封禅使。说女婿郑镒本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公以下,皆迁转一级。唯郑镒因说,骤迁五品,兼赐徘服。因大?次,玄宗见镒官位腾跃,怪而问之,镒无词以对。黄幡绰对曰:

“此乃泰山之力也。”

在这里,黄幡绰之语的明义是说由于唐玄宗封禅泰山,才使得郑镒得以官位腾跃,暗义(也是这一用语的本义)则是讥讽封禅使张说利用职务之便,为女婿郑镒的青云直上做了手脚。产生这种一语二义的特殊语言环境是:张说担任泰山封禅使,他又是郑镒的泰山――岳父;郑镒的升迁在唐玄宗封禅泰山之际;唐玄宗问郑镒升迁的原因,郑镒有难言之隐而一时语塞。在这种情况下,黄幡绰作为宫中优人,如果直言不讳地说郑镒的平步青云是他老丈人张说捣得鬼,就等于是当面告状,也叫正在玄宗面前发窘的郑镒下不了台;如果胡乱编一个理由来搪塞,既不符合实际,更有背欺君罪名之虞。

黄幡绰真不愧是李隆基“一日不见,龙颜为之不舒”的幽默大师,他巧妙地选择了“泰山之力”这个双关语,既给郑镒解了围,使他得以从窘境中解脱出来,又如实地回答了唐玄宗的问话,而且语中暗藏讥讽,含而不露。

再看一例:

某甲被人诬告到县衙,县官明知是冤案,却假案真办,意在借机敲竹杠。几经暗示明索,某甲依旧是“执迷不悟”。县官大怒,派人把某甲抓到县衙。

县官气势汹汹:“你看看老爷我是好蒙骗的吗?”

某甲:“回老爷,小人是近视眼,看不清楚。”

县官怒不可遏,一拍惊堂木:“大胆刁民,我看你两只眼睛青是青,白是白,怎么会看不清楚?分明是在戏弄本老爷,来人呀,拉下去给我重打四十!”

某甲:“小人冤枉。”

县官:“冤枉?有屁快放!”

某甲:“回老爷,小人的睛眼确实不好使,小人看老爷实在是糊里糊涂的呀!”

“小人看老爷实在是糊里糊涂的呀”这句话,其明义是“我的眼神不好,视线不清,看不清楚你的面目形象。”实则是指控县官胡作非为,贪赃枉法,而此语的真正含义是后者。对于这一点,县官即使再昏庸无知也不会不清楚,但是他只能“被人打掉牙往肚子里咽”而无法发作,因为这样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所产生的双重语义,使得某甲手中握有“眼睛不好使”的盾牌,有充足的理由拒绝承认自己语言的暗义,县官如果硬要把这个“屎盆子”往自己头上扣,只能把事情搞得更糟。

双关的基本形式有两种:语义双关和谐音双关。以上两例都属前者。

谐音双关又分为同音相关和近音相关。请看:

①一切似乎又平静下去,一切跟平常一样,一切似乎都是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②风吹桃花桃花谢,雨打李花李花落。

棒打烂锣锣更破,花谢锣破怎唱歌!

③民国万税,天下太贫。

以上例①②属同音相关,例③属近音双关。例①的“照舅”是“照旧”的同音;例②也是利用同音,以“桃花谢”、“李花落”、“锣更破”来奚落陶、李、罗三秀才;例③是本世纪30年代名噪蜀中的幽默文人刘师亮手书的一副楹联,运用双关的手法,在“贫”与“平”、“岁”与“税”的近音上做文章,对当时军阀杨森统治下的四川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的状况,表示了自己的极大愤慨。

通过以上几个例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语双关法就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或语音的条件,用一个词语或句子把彼此孤立的两个不同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造成同一语言的明暗双重含义,而使用这个双关语的本义或要旨是它的暗义。

运用一语双关法创造幽默,最重要的是要针对特定的语言环境,捕捉到一句能造成明暗双重含义的双关语。而且,章 牵强附会,只“双”而不“关”,便不可能产生幽默风趣的效果。如果双关语的使用过分隐晦,暗义深藏而不易为人发觉,听众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双关语的使用便失去了其任何意义。

(10)暗藏玄机法

一个年过半百的贵夫人,自以为青春永驻,相貌超群,每天浓妆重抹,打扮得花枝招展。某日,她去拜见萧伯纳,嗲声嗲气地卖弄风骚:

“亲爱的萧伯纳先生,您看我有多大年纪?”

“看你满口皓齿,像是只有18岁;看你乌黑油亮的鬈发,像是只有19岁;看你涂满胭脂的朱唇粉面,顶多也就是14吧!”萧伯纳一本正经地说。

贵夫人受宠若惊:“亲爱的萧伯纳先生,您能不能精确地估计一下我究竟是多少岁?”

“亲爱的夫人,我不是已经告诉你了吗?”萧伯纳眨巴着眼睛风趣地说;“18加19,再加14,你今年应该是51岁呀!”

当章 希冀“自我感觉良好”能够从萧伯纳的回答中得到印证和安慰,企盼自己的虚荣心能够得到满足。对于贵夫人的这种心理状态,萧伯纳是了如指掌的,他不愿违心地去奉承她,也不愿直截了当地据实回答,以防那颗过分脆弱虚荣的心经不起迎头痛击而产生意外,而是采用了暗藏玄机的方法,用调笑的形式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的真实看法。

所谓暗藏玄机法,就是利用或创造听众的期待心理,并且尽可能地“添柴加油”,使听众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同时在升高期望值的过程中设下回落的陷阱,当听众的期望值升至制高点时,在听众完全没有心理准备的情况下,突然话锋一转,拨开迷团,使听众的期望值从刚刚升至的峰巅一下子跌落到预先设置的陷阱之中。这种犹如迅雷不及掩耳的骤然跌落,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带给听众的固然有得而复失的遗憾,但更多的是出乎意料的轻松和欢愉。

萧伯纳不仅是一位闻名世界的文坛巨匠,而且是一位演讲高手,他的演讲素以幽默见长,最为得心应手的是运用暗藏玄机法创造幽默。他年轻时曾参加过英国的费边社,经常以他那出众的口才,幽默风趣的演讲,宣传他的“社会主义”思想,使听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他的思想和观点。

有一次,萧伯纳去参加一个演讲会,演讲的题目是《工业的发展究竟是给工人还是给资本家带来了好处》,萧伯纳一上台,竟出人意料地对盗贼大加赞扬:

当今的盗贼实在是太可亲可敬了,他们不仅有娴熟的技艺――扒门撬锁、翻墙入室、盗国库、抢银行无所不能;而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偷不到手抢不到手决不罢休。

台下的听众面面相觑,陷入莫名其妙之中。萧伯纳接着又说:

盗贼是社会财富公平分配的监督者――他总是把手伸向富人的腰包;盗贼是勇敢的化身――为了偷,为了抢,他从来不惜去冒绞首的危险听众愈发弄不清萧伯纳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一个个满脸疑惑不解,不约而同地把探寻的目光投向了萧伯纳。

萧伯纳见吊起了听众的胃口,时机已经成熟,便话锋一转,来了个急转直下:

盗贼的最大功劳是为警察、律师、监狱看守和刽子手提供了就业的机会,章 企业主、股票持有者为工人和其他劳动者提供了就业机会一样听到这里,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萧伯纳在“赞扬”盗贼的同时,也无情地嘲讽了资产者,“远离”议题的同时,也紧扣着议题的中心。会场里顿时掌声四起。

运用暗藏玄机法创造幽默,有两种技巧必须掌握:一是要学会“系包袱”,二是要学会“抖包袱”。

包袱是一个曲艺名词,指相声、独角戏、山东快书等曲种中组织笑料的方法。一个笑料的酝酿、组织过程称为“系包袱”,迸发时称为“抖包袱”。

试以著名相声艺人马三立《开粥厂》中的一个讽刺伪善的包袱为例:

甲:打我身上翻出一个大虱子来,你说怎么办?

乙:挤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