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书与成才
11338700000028

第28章 成才视野(8)

翌日,苏轼又来请佛印去吃“半鲁”,佛印以为苏轼也是请他吃鱼,欣然前往,没想到苏轼在阳光充足的院子中央摆了只凳子,请佛印在上面坐了一会儿就下逐客令了:

“请回吧,我的‘半鲁’请你吃过了。”

佛印还没反应过来是怎么回事,苏轼又打趣说:“我请你吃的‘半鲁’是下半截。”

佛印与苏轼的相互戏谑使用的就是趣味拆字法。

拆字又称测字,隋代叫“破字”,宋代叫“相字”,就是把汉字的偏旁笔画拆开,或增笔减画,或重新组合,或参照其他字加以离合发挥。早在唐宋时期,拆字术便盛行起来,成为一种用以判断吉凶的方法。

拆字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它萌芽于秦汉,成熟于唐宋,唐宋以后,在民间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据《麈谈》记载,刘邦当亭长的时候做过一个梦,梦见自己奋力追赶一只羊,眼看着追上了,用手一拽羊尾巴,尾巴掉了,再去抓羊角,羊角又掉了。刘邦请人解梦,解梦的人对他说;“羊无角尾,乃为王,先生前程无限,可能终将为王。”《后汉书?蔡茂传》中也记载了一个“梦殿得禾”的故事:〔茂〕梦坐大殿,极上有三穗禾,茂跳取之,得其中穗,辄复失之。以问主簿郭贺,郭贺离席庆曰:“大殿者,官府之形象也。极而有禾,人臣之上,禄也。取中穗,是中台之位也。于字禾失为秩,虽曰失之,乃所以得禄秩也。”人们一般认为,此为后世拆字之由来。

拆字是我国古代迷信的一种,用拆字来推断人的吉凶祸福无疑是非常荒唐的,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将拆字术拿来为我所用,运用拆字来创造幽默。事实上,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这样做了。

有四位朋友聚会,拆字作酒令,后接两句俗语,大雅大俗,交相映趣:

甲:单奚也是奚,加水还是溪。除去溪边水,加鸟变为鸡(鸡)。

得志猫儿雄似虎,凤凰落地不如鸡。

乙:单青也是青,加水还是清。

除去清边水,加心变成情。

火烧纸马店,落得做人情。

丙:单相也是相,加水还是湘。除去湘边水,加雨变为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丁:单其也是其,加水还是淇。除去淇边水,加欠变为欺。

龙游浅滩遭虾戏,虎落平阳被犬欺。

好友间以拆字的形式相互进行姓名戏谑,别有一番情趣。

唐代甘洽与王仙客是好朋友,某日,二人携手南行,甘洽忽然停步打趣说:“王向南,王向南,你本应姓田,为你面泼赖,抽却你两边。”王仙客也不示弱,转瞬之间,嘻笑着如法炮制:“甘向南,甘向南。你本应姓丹,为你头不曲,回脚向上安。”语毕,二人相视大笑。

拆字的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基本方法:

一是增笔法。如果要拆的字与欲附会的事之间不完全吻合,从字形上看缺少一些东西,但又缺少得不太多,这时候就需要把缺少的笔画加上,使字和事统一起来,这就是增笔法。

增笔法可以在一个字的基础上任意增添笔画或偏旁、字头、字底等,直至使其演化为自己所需要的字。比如:工――红――巧;

大――庆――奈;米――粪――粟――粮――眯――迷;日――杳――早――阳――明――目――胡――晶――查。

据说,从前有两个读书人去找拆字先生,前者写了一个“串”字,拆字先生故作惊喜地说:“可喜可贺,不久你可能科考双中,你看这‘串’字,分解开来就是两个‘中’字么!”

后者也想讨个吉利,效法前者又写了个“串”字,希望拆字先生也来祝贺他一番。没想到拆字先生叹了口气说;“唉,你科考大不吉利呀!”书生惊问其故,拆字先生摇头晃脑地说:“无心写串为串,有心写串为患啊!”拆字先生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增笔法。

二是减笔法,就是把要拆的字的某些笔画减掉,使其同要附会的事物相吻合的方法。减笔法可以减掉偏旁、字头、字底,也可以随意选取汉字中的任意一个部分,把其余部分全部减掉。如:仇――九;笔――毛;神――示――不――申――由――甲――中――曰――口。

据说,明末时清兵围建宁,久攻不克,死伤严重,士兵厌战情绪日增。为了瓦解城中军民的斗志,清军派奸细装扮成拆字先生混入城中,用拆字的方法蛊惑人心。有人写一“笔。”

(笔)字去问拆字先生,拆字先生煞有介事地说:“笔中‘聿’字乃建破之象,看来建宁城破已为期不远了。”

三是相似法,就是根据字形的相近或相似,或者根据字的谐音,演绎出一个新的字,然后再据此解释、阐说。

两个读书人秋天进京赶考,旅途互相拆字占卜吉凶。甲想金榜题名,顺手写一“题”字给乙拆,乙说;“学兄考不逢时,恐怕此行不利。”甲问其故,乙说;“‘题’者,与‘?’相似,?同鹈,鹈即杜鹃,而杜鹃鸣在春分,学兄秋季赶考岂不是考不逢时么?”甲又请乙写字,乙总幻想此行能有人提携,便随手写一“携”字,甲连叫:“不妙,不妙!”乙问不妙在何处,甲说;“学弟你看,这‘携’字,进(进)士不成进士,秀才不成秀才,此行还有好结果不成?”

四是对关法,就是把一个字分为某字头、某字尾,再把本来与章 字尾的意义附会进来,从而使这个字与所要阐释的事物一致起来。这就像两扇门一样,把它关起来,它只是门自身,把它敞开了,就来去自由,任人出入,所以叫对关法。运用对关法拆字创造幽默,只要你掌握了汉字拆解的规律,一般比其他方法更为灵活顺手。比如:帛为皇头帝足,虔为虎头蛟尾,毅为龙(龙)头蛟尾,凡为头藏凤身等等。

据说,明成祖朱棣当皇帝之前,某次微服私访,遇一拆字先生,一时心血来潮,随手写一“帛”字请他拆解。拆字先生见字慌忙匍匐于地,连连叩头,口称“死罪”。朱棣问其个中原委,拆字先生一语三叹;“‘帛’乃皇头帝足!先生必非常之人!小人焉有不拜之礼!”

运用拆字艺术来创造幽默,其基本程序是:先寻找字与事之间的联系,并且据此确定拆字的方法;再依据确定的方法分拆字形,或依据字音、字义附会出一个新的字进行拆解;最后使拆解的字与所要附会的事巧妙地联系起来,创造出幽默的效果。在章 重组、阐发、渲染,使它与某事物天衣无缝地联为一体,从而达到创造幽默的目的。

相对于创造幽默的其他方法而言,趣味拆字法的难度要大一些,它不仅要求我们掌握拆字的基本方法,而且要求我们必须熟练掌握汉字的造型、结构、音韵知识及其规律,并且灵活地加以运用。但是只要我们注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用心体悟,这个方法也是不难掌握的。

下面章 减笔法、相似法、对关法等几种方法的运用,可谓纵横捭阖,得心应手。

甲申三月,李自成大顺军兵困京城。顿时,朝野大乱,文武百官四散逃命。崇祯帝情急之中猛撞景阳钟,并不见一人前来救驾,唯有太监王承恩侍奉左右。崇祯慌不择路,带着王承恩跑到街上,迎面撞见一测字先生。

崇祯盼望能有人前来救驾,顺手写一“友”字。测字先生面有难色,摊开两手喃喃地说:“‘友’乃‘反’字出头,造反的有了出头之日,这正应了当前的局势呀!”

崇祯本来就惆怅满怀,被测字先生一席话戳到了痛处,更加悲苦不堪,勉强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自我辩解道:“我本想写一个有无的有,不想运笔走神,误写成朋友的友。”说着便又写了个“有”字。测字先生顿足道:“不好了,不好了,此字更犯大忌,‘有’字是‘大’字的一半,‘明’字的半边,大明的半壁江山早就丢掉了,剩下的一半恐怕也危在旦夕。”

崇祯不由一惊,为稳定自己的情绪,他轻轻移动脚步,从测字先生的左边走到右边,随手写一“右”字。测字先生连连摇着头说:“这个右字就更糟了,‘大’字丢掉一半不说,‘明’字已经七零八落日月无光了,而且只剩下一座被围得水泄不通的空城,恐怕已经无路可逃了。”

崇祯悲苦的神色顿时增添了几丝凝重,求生的本能牵动着他的思绪,苦苦地思索,看如何才能从四面被围的空城里杀出一条路来。沉思良久,缓缓写下一“由”字。测字先生略微思忖了一下说:“围城里杀出一条路也无济于事了,因为‘田’字出头了,农民造反有了出头之日,大明的江山还能撑得住吗?”

连测四字都这么晦气,崇祯不由烦躁起来,挥笔写一“尤”字。测字先生说:“有心写尤成忧,无心写尤也难成龙了――丢掉一撇等于丢掉了佩剑,身边没有一兵一卒,当今皇上恐怕要有性命之忧了!”

此时已日暮西山,到了酉时时分,崇祯无心再测下去。抬头看见徐徐西坠的残阳,忍不住又写一“酉”字。测字先生拖着哭腔嚷道:“哎呀呀,不好了,此乃不祥之兆啊,‘尊’者被砍头剁足,要面临杀身之祸了!”

崇祯顿时像泄了气的皮球,在王承恩的搀扶下仓皇登上煤山,解下白绫长带,往一棵歪脖子槐树的枯枝上一搭,用恋恋不舍又悲苦绝望的眼神久久凝视着金碧辉煌的紫禁城,仰天长叹:“大明气数尽矣。”

(7)谐音增趣法

宋时,有位读书人学会了诌几句歪诗,便自以为了不起,扬言要去和大名鼎鼎的欧阳修决一雌雄。某日,他去寻访欧阳修,一出门,见路边有两棵枯树,便诗兴大发,摇头晃脑地诌出两句:

门前一古树,两股大丫杈。

两句出口,底气不足,一下子卡了壳。恰好这时欧阳修路过此处,信口替他续上两句:

春至苔为叶,冬来雪是花。

读书人居高临下地乜斜一眼欧阳修:“看不出你也懂一点点诗道,你看我的诗才比欧阳修怎么样?”欧阳修微微一笑权作回答。读书人又说;“一不做,二不休,咱们俩一块去找欧阳修比试比试,你看如何?”欧阳修点点头。于是,二人便一同上路。乘船渡河时,读书人又念出两句:

二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接口续道:

修已知道你,你却不识羞(修)。

在这里,欧阳修的幽默就成功地使用了谐音增趣的方法。

“修已知道你,你却不识修”,其本义是“我欧阳修已经知道你了,而你却并不知道我就在你面前”。通过一个同音字“修。”

与“羞”的调换,语义随之发生了变化:“我欧阳修早就知道你肚子里装的那点可怜的墨水了,而你却还是糊里糊涂,不知天高地厚,简直不知世界上还有羞耻二字。”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谐音都可以产生幽默的效果。

宋高宗赵构偏安江南,全然不念徽、钦二帝被掳之辱,终日寻欢作乐,“只把杭州作汴州”。某日太尉杨存中送一束发用的玉制“双胜交环”至宫中,伶人接过呈于高宗时说:“二胜环,二胜环,可惜只放在脑后。”高宗闻言,不觉羞愧满面。

二胜环――二圣还――迎二圣还朝,伶人巧妙地利用谐音来讥讽赵构只顾自己纵乐享受,把收复失地,迎徽、钦二帝还朝,统一中国的大业置于脑后而不顾的行径。在这里,谐音并没有造成幽默,只是起到了婉言劝谏的作用。

要运用谐音创造出幽默的效果,有这样几点是必须注意的:

一是要能够造成心理落差,出现反转。

所谓反转,是指在着意渲染的基础上,突然话锋一转,把一个出人意外的下文或结果推到人们面前,打断人们正常的逻辑思维规律和合理想象,实现审美判断上的突变。据说,李鸿章有一个草包远亲,某年去参加科举考试,拿到试卷,一下子傻了眼,不知从何下手。黔驴技穷之际,只好亮出了底牌,在试卷上写道:“我是李中堂大人之亲妻(戚)。”阅卷的主考官看到这张试卷,先是眉头一皱,继则鄙夷地一笑,挥笔批道:

“故吾不敢娶(取)也。”这位聪明的草包,亮出李鸿章这张底牌,无疑是期待主考官卖个人情,而这种拙劣的做法所产生的结果却正好事与愿违。由于他错把“戚”字弄成“妻”,便由此衍生出谐音增趣的连环套――“取”与“娶”,造成了因果逻辑联系的嬗变――由“考”与“取”变为“妻”与“娶”。

事情发展的结果与当事人的设想和期待正好形成强烈的反差,而这个反差产生的根源又完全归于他自身。

二是要能够造成相同或相近读音的两个或多个字词间的语义反差,而且反差越大,效果越好。

有这样一个古代笑话:

一举人进京去赶考,后有仆人挑着行李相随。忽有一阵风吹来,把举人的帽子刮落在地,仆人喊道:

“相公,帽子落地了!”举人闻言,很不高兴,教训仆人道:“落地落地,说话怎么这么不吉利?再落什么东西要说及地,记住了!”仆人诺诺称是。举人又嘱咐仆人把扁担两头的行李拴结实,仆人说:“相公放心,就是走到天边也不会及地的。”

章 “落地”与“落第”的语义反差。

三是要使谐音成为一条纽带,导出语义反差的对比,心理落差的形成和反转的出现,并且相映成趣,环环相扣。

上面几个幽默故事中,“不识修”与“不识羞”、“戚、妻。”

与“取、娶”、“落地、及地”与“落第、及第”,在谐音的运用上都比较好地体现了这种要求。

有位贾姓朋友,在一家杂志社当编辑,受命到某大单位推销杂志。双方通过姓名,一阵寒暄之后,贾编辑便感到了此行使命的艰巨性。原来该单位报刊费所剩无几,而且刚刚打发走了三家编辑部的推销者,从接待者的表情上看得出,人家对他这位迟到的推销者是不怎么欢迎的。贾编辑沉思片刻,首先从自己的姓氏上发起了“舌攻”:

诸位,我虽然姓贾,我们的刊物办得可一点不假;也别因为我姓贾,就怀疑我们编辑部全体同志对咱们单位的一片赤诚和殷切期待有假,我带来了编辑部全体同志对大家的亲切问候和真诚祝福(众笑,鼓掌)。朋友,更不能因为我姓贾,就怀疑我的话有假,我是一位姓贾但一点也不假的大家的真诚朋友,我们的刊物也是一本一点不假的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的真诚朋友。当然,我的话假与不假,我们的刊物假与不假,这都不是我这个贾编辑说了算的,大家还是来看看这本杂志吧(把手中的几本杂志分发给周围的人),它会使你相信,我这个贾编辑参加编的这本杂志确确实实一点不假著名学者赵元任,书通二酉,学富五车,博学多才,尤精于文字技巧。他尝以同一音节(shi)的89个谐音字(包括重复使用者)写一篇妙趣横生的小故事。兹转录于斯:

《施氏食狮史》

石室侍士施氏,

嗜狮,

誓食十狮。

氏时时适市视狮。

十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