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读书与成才
11338700000027

第27章 成才视野(7)

在广告用语中,也随处可见词语仿拟的身影。某制药厂为其生产的止咳药片所作的广告是“咳(刻)不容缓”;某电器集团为其所生产的洗衣机和空调机所作的广告是“闲(贤)妻凉(良)母”;某摩托车厂为其生产的摩托车所作的广告是“骑(其)乐无穷”;某烧烤店在店前挂的广告牌是“烧(稍)胜一筹”;某汤圆店打出的巨幅广告,上面赫然写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吃汤圆(出状元)。”

有人在1996年10月25日的《羊城晚报》上写了篇题为“两封信”的小品文,嘲讽电视广告滥用仿拟手段糟踏成语,读来妙趣横生:

胡乱糟踏成语的电视广告造就了一大批别字大王,而有个迷恋广告的别字大王偏偏爱上了我,他曾给我写了封求爱信,全文如下:

亲爱的:

我必须“咳不容缓”地见到你!

为什么?因为我觉得,只有你嫁给了我,我们的爱才能“天尝地酒”;只有我得到了你,我们才能“随心所浴”。也许,我的确还算不上“一明惊人”,但我对你的爱的确“有口皆杯”!

我本不打算嫁他,回信特别干脆!

不亲爱的:

“鳖来无恙”!看了您“领鲜一招”的信,我吃了一惊!

为什么?因为我觉得:

咳不容缓――说明你病得挺厉害,很可能是在“随心所浴”时冻的!

因此,建议您首先看看病,然后再考虑其它!

无“读”不丈夫!这是我最后的忠告!

二是名诗词仿拟。

对名诗词的仿拟,可以是一句或几句,也可以仿拟全篇。

陕西汉斯啤酒厂的广告语是“到处逢人说汉(项)斯”,仿拟唐代诗人杨敬之名句“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某人常去一商店购物,虽店堂窄小,门面也破旧不堪,但服务员态度和蔼,每每给人以春风扑面,舒心惬意之感。忽一日,小店面貌焕然一新,特别是门面的装修,从装饰材料到装修式样,都堪称富丽堂皇,满怀喜悦进店购物,竟大失所望。

原来小店易主,旧日笑容可掬的服务员不知今在何处,店内再也寻觅不见微笑、热情和温馨,服务员个个拉长着阴沉的脸,一副“苦大仇深”的架势。触景生情,不由感触良多,正欲大发感慨,忽见门帘挑起,从后堂走出自己的一位故旧,一阵寒暄之后,方知他竟是这小店新上任的经理,遂仿拟唐代诗人崔护《题都城南庄》诗,口占七绝一首相戏: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脸门面两笑迎。

笑脸不知何处去,门面枉然换新容。

在章 韵脚和某些辞句依然存在,但由于赋予了新的材料,使其同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实现了跨越遥远时空的错位对接,其意蕴已同原诗大相径庭。可以说,它简直就是那爿换了新的门面而失去了旧日笑脸的小店。

吟哦全诗,使人很容易想到《红楼梦》中贾宝玉“这鸭头不是那丫头”的戏言,想到诗人崔护为寻不见旧日桃花掩映下的姑娘笑靥而搔首怅望,想到今天的人们面对小店的变迁而扼腕长叹。在这种貌似神离或神消貌存的巧妙仿拟中,将人引入辽阔无垠的想像空间,创造出幽默的艺术效果。

三是名文仿拟。

名文仿拟同名诗词仿拟一样,可以是一句或几句,一段或几段,也可以是仿拟全文。显然,如果是仿拟全文,只能是仿拟篇幅短小的传世名作。《解放军报》1996年8月23日,刊载了一篇题为“军中‘陋室铭’”的文章,兹转录于斯:

军中“陋室铭。”

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官和州刺史期间,曾作过一篇脍炙人口的《陋室铭》,广为世人传诵。在双休日读书学习热潮的推动下,沈阳军区某部官兵们在吟咏玩味之余,按其韵律重新填词,或抒发情怀,或警示自己,构成了一道独特的军营文化风景线。

在辽南军营被传抄争诵已久的《士兵铭》,跳荡着万千热血男儿誓在绿色方阵中求证生命意义的激昂旋律:位不在卑,忧国则名;年不在高,有志则灵,投身军旅,更显豪情。军政素质硬,尊严释和平,谈笑有品位,往来多叮咛。可以慰平生,建功名。无违纪之乱耳,唯英模伴我行。武艺练得精,才算合格兵。本人云:“志在军营!”

以“求实”闻名沈阳军区的某部部队长彭勃的办公桌一隅,摆放着一帧打印压膜的《主官铭》,浓缩了这位“老基层”的职责意识:位在不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主官,表率先行。脚步迈基层,躬身察实情。运筹中军帐,人欢马嘶鸣。自身叫得硬,威信增。无偏听之乱耳,无寡断之劳形。荒漠李国安,丰碑矗街亭。群众云:“主官精神!”

某部司政后技四大机关,千方百计做好指导与服务工作,使部队全面建设走在集团军的前列。去年年终总结表彰时,基层各单位联名写了这篇《机关铭》:人不在多,能干则名:事无大小,解决就行。服务基层,唯吾职能。蹲点搞“五同”,包片“秤端平”。谈笑言工作,往来无私情。指导无偏颇,好作风。无休闲之假日,唯加班之劳形。司政联后技,合力为基层。官兵云:“机关真行!”

有一篇《军嫂铭》是这样的:家不在贫,妻俭则名;房不怕漏,有妻则灵。斯是陋室,盛满国事。默默奉献忙,情系“黑脊梁”。谈笑“添加剂”,往来隐忧伤。娥眉展情怀,助“前方”。无家事之拖累,唯红花佩胸膛。后方“小月亮”,饱经风雨霜。老兵云:“嫂子万岁!”

眼下,各级狠刹形式主义等歪风,下面这篇《虚假铭》就是对其绝妙的讽刺:功不在高,能吹则名;事不在真,能编则灵。斯是“典型”,唯吾心明。材料“巧嫁接”,“老鼠”成“硕牛”。“奇思”生“妙笔”,“掩耳”去“盗铃”。可以“凭需要”,树“典型”。无作假之羞愧,唯“拔高”之劳形。“谎花”结“虚果”,你说行不行?上级云:“肯定不行!”

展读一篇篇雄豪空?现在某红军团代职的曹福敏中尉的《从军铭》更让人激情满怀:钱不在多,够花就行。衣不在阔,暖身就成。斯是操场,唯吾所求。商潮波天涌,清心少烦忧。男儿带吴钩,丹心为国酬。弹道划人生,竞风流。无“酒绿”和“灯红”,唯宝剑磨青锋。壮歌悬日月,破胆铸方遒。父母云:“真乃吾儿!”

(4)欲抑先扬法

一个戒烟者组织于“世界无烟日”在某地举行集会,宣传吸烟的害处,以期引起人们的警觉。有一位大会发言者这样开始了他的宣讲:

女士们、先生们:

关于抽烟,我想了很久。为什么吸烟的害处尽人皆知,而世界上的烟民却与日俱增呢?那一定是因为抽烟会给人们带来好处。有什么好处呢?经过长时间的深入调查,我发现抽烟至少有三大好处:第一,抽烟的人不会遭狗咬,狗一见抽烟的人就自动逃窜;第二,抽烟的人家里永远安全,小偷不敢进抽烟人的家门;第三,抽烟的人永远年轻,永远不会变得老态龙钟。

讲到这里,宣讲者骤然闭口,含笑巡视着听众。听众莫明其妙,疑窦丛生:不是在劝人们戒烟吗?怎么反倒给抽烟总结出这么多好处?不约而同地把探询的目光投向了宣讲者。宣讲者抓住这个有利时机,话锋一转:

大家可能要问,抽烟为什么会有这三大好处呢?

因为:第一,抽烟的人多驼背,狗一看见他那弓腰驼背的样子,准以为抽烟的人正在捡石头打它哩,它能不赶快逃窜吗?第二,抽烟的人总是咳嗽不停,小偷以为他还没睡着哩,哪里敢贸然进屋偷东西呢?第三,抽烟的人短命的多,所以永远年轻。

这位宣讲者本来是要宣讲抽烟的害处,可是一开口却反其道而行之,把抽烟的“好处”大肆渲染一番,这就大出听众的意料之外,也刺激起听众的新奇感和诧异感,随着宣讲者对抽烟好处的一个接一个地列举,这种新奇感和诧异感也愈发强烈。正当听众的新奇感和诧异感逐渐升级,全神贯注地聆听宣讲者历数抽烟的“好处”,以期探明个中奥妙的时候,他却戛然而止,用“时间差”来给听众的期待心理“加温”,然后才不动声色地去解释“好处”产生的原因,这一解释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原来所有的“好处”都是害处。听众的热切期望在急剧升温中骤然滑落之后,并没有因为“上当受骗”而稍有微词,反而在“受骗”之后发出爽朗的笑声。试想,如果这位宣讲者一上台,就像发布命令似地说:“抽烟有三大害处,第一”既不会引起听众的兴趣,也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有一个中国古代笑话,也是使用了欲抑先扬的方法:

某财主笃信神仙吕洞宾。家置吕洞宾神像,终日香火缭绕,供品丰盛,且一日三拜。他的虔诚和崇拜终于感动了吕洞宾,某日,亲临凡界,来到财主家,用手一指院子里的一块石头,石头立刻变成了黄金。

吕洞宾说:“一点小意思,送给你吧。”财主摇摇头。

吕洞宾以为财主嫌小,一指院里的石滚子,石滚子又立刻变成了金子。“拿去吧!”吕洞宾说。财主又是摇头摆手。见此情景,吕洞宾非常高兴,以为这样的财主世间少有,可以得道成仙,遂动了恻隐之心,对财主说:“我想把修仙成道的秘诀传授于你,你意下如何?”财主急忙回答说:“不,不,我什么也不要,只要你那根点石成金的手指头。”

听前面一席话,我们还真以为这财主是一位不为黄金所动,超尘脱俗的“观世音”。故事结尾之处,一语破的,使得这样一位爱财如命,贪得无厌的财迷形象活脱脱地站立在我们面前。

运用欲抑先扬法来创造幽默,至少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是扬要扬得可信,扬得“假作真时真亦假”,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不感到你是在作戏,才能跟着你登上你为他们设置的褒扬的“制高点”。

二是要尽可能地提高扬的高度,只有扬得高,才能使扬和抑之间形成落差,是所谓“没有高山就没有深谷”,只有扬得高,才有大落差。

三是在扬的过程中一定要为抑留下伏笔,为由扬转抑修好阶梯,使转折顺理成章,否则,就有“转折脱轨”和“上去下不来”之虞。

四是由扬转抑要选在扬的顶点上,急转直下,一语破的,切忌“慢转弯”。因为只有在顶点上转得急,转得快,“飞流直下三千尺”,才可能造成落差,才可能产生比较强的幽默效果。

(5)寻机妙语法

墨染一身黑,风吹胡子黄。

宁有一线路,不当孩子王。

章 府、道三个第一,但此后屡应省试不第,在科举道路上苦苦挣扎了50多年,71岁时才被补上贡生。一生郁郁不得志,除中年时在一个县里做了不到一年的幕客外,一直靠在家乡做塾师为生。上面这首诗,既是他对自己一生坎坷生活道路的自嘲,也是他对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血和泪的控诉。

据说,蒲松龄晚年极想到一个姓于的财主家去当塾师,因为这位于财主家的藏书相当可观,如被录用,真似鱼入大海。

遗憾的是这位于财主对蒲松龄并不怎么感兴趣,几次托人求情也无济于事。正在一筹莫展之际,蒲松龄发现于家在打麦场上晒书,就抓住了这个时机。他赤裸起上身,一连几天躺在于家的书堆旁晒太阳,引起了仆人的注意。仆人数次上前质问,蒲氏照旧闭目养神,一言不发。仆人无奈,请出了于财主:

“你在这里干什么?”

“晒书。”

“这书都是我的。”

“也有我的。”

“你的书在哪里?”

“肚里。”蒲松龄拍拍肚皮。

“你肚里能装几本书?”

“比你的一本不少。”

“此话当真?”

“不信你考考看。”

于是,于财主便开始了对蒲松龄的考试。他无论从书堆里抽出哪本书,蒲松龄都是对答如流,甚至连页码行序都一清二楚。于财主为蒲松龄的才学折服了,顿改初衷,当即聘蒲松龄为塾师。

蒲松龄晒书的故事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幽默的产生从来是同一定的具体场景紧密相连的。同是一句或数句话语,在此情此景中会令人捧腹,一旦脱离了这个具体的场景,人们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甚至会觉得乏味无聊。

有这样一则笑话:

某人妻子怀孕,七月生子,他生怕发生意外,逢人便问七个月生下的孩子能不能养活。某日,他又问一个朋友,朋友告诉他:“没事儿,我爷爷也是七个月就出生了。”这人还是穷追不舍:“那么,你爷爷后来养大了没有呢?”

“你爷爷后来养大了没有呢?”这句话在上述这样一个特定的语境中,自然会使人忍俊不禁,但如果脱离了这个特定的场景,便没有任何幽默可言了。

由此可见,善于捕捉时机或适当的场景,是创造幽默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当然,选准了时机,还要淬炼出有趣的妙语,如果蒲松龄对于财主这样说:“你满场晒的都是书,我满肚子装的也都是书,叫我到你家教书吧。”那就既谈不上什么幽默,也不可能达到目的。另一方面,妙语也离不开一定的具体场景,某些言语我们之所以称其为妙语,它妙就妙在同一定具体场景的特殊联系上。

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假设:你在讲台上侃侃而谈,听众中不少人睡意正浓,这时候你无论创造出多么风趣的妙语也无济于事。当听众中忽有一人鼾声大作,影响了别人听讲,他的邻座不得已而把他摇醒的时候,你施展幽默才能的机会就来临了。

比如,你可以套用一支流行歌曲的歌词这样说:“左邻你轻轻地推右邻你轻轻地摇,年轻的朋友他正在睡觉,要睡最好你默默地睡,打呼噜影响别人那就不好了”这位打呼噜的和那些处在似睡非睡状态的朋友,或许会被你逗得乐不可支而睡意顿消,整个课堂的气氛也会被推向一个高潮。

我们再欣赏一则运用寻机妙语法创造幽默的范例:

亨利四世是一位多情国王,他拥有众多的情妇但却又精力平平。凡能猎获的女色他从不放弃享受一番的机会,然后再物归原主。他的淫荡和王位使他给众多的丈夫戴上绿帽子,他的精力不支又使他自己成为“绿帽子专业户”。某日,亨利四世出巡,派人找来一位见多识广幽默健谈的乡巴佬陪进午餐。

“坐下,”亨利四世用下巴努一努桌子对面的空位,眼睛望着天花板说,“你叫什么名字?”

“放荡汉,陛下。”

“放荡汉!哈哈太妙啦!你能告诉我放荡与淫荡有什么差别吗?”

“陛下,它们之间仅仅差一张桌子。”

“放荡与淫荡之间的差别是一张桌子”,如果仅仅从字面上来理解,不仅没有什么幽默可言,在语义上也不通。但是,当一个放荡汉与一个淫荡国王隔桌两相面对的时候,斯言就不能不令人拍案叫绝了。

(6)趣味拆字法

大文豪苏轼与和尚佛印是好朋友。某日,苏轼正在家里作诗,佛印来邀他去吃“半鲁”。苏轼问:“‘半鲁’为何方名吃?”佛印只是含笑不语,拉起苏轼便走。直到两人在客厅坐定,仆人把“半鲁”端上桌,苏轼才恍然大悟:原来“半鲁。”

就是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