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是一个系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审视人格,它具有不同的维度或层面。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法学、人才学等不同的视角来剖析人格,我们可以把人格区分为心理人格、道德人格、政治人格、法律人格和智能人格等等。其中,心理人格是指人格的心理品质的总和,它构成人的内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道德人格是指人格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的总和,它构成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导向机制;政治人格是指人格的社会特质,它构成人的一定的政治或社会角色特征;法律人格是指人格的自由独立的实体性规定,它构成人的法的理念和政治法律思想特征;智能人格是指人的智慧与能力素养的总和,它构成人的智慧能力素质和特征。人格的诸个维度或层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赖,相互转化,相互渗透,形成一个人的整体人格形象。所谓人格形象,是指人格的外在表现,人的心理品质、道德品格、精神素养、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综合性整体性反映。
道德人格在一定的人格体系中始终处在“群星拱卫”的核心地位。自古“百行以德为首”,古人曾说:“德者,本也。”“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据《大戴礼记?武王践阼》载:周武王起兵伐纣,仗剑而取天下,在其剑柄刻有“行德则兴,倍(背)德则崩”八个大字,于戎马倥偬刀丛箭雨之中,时刻提醒自己勿忘以德治军,以德夺取天下和治理天下。正所谓“商有臣亿万,亿万其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靠了这“行德”之剑的力量,周武王将千百万人团结在自己的旗帜下,万众一心,众志成城,顺利实现了灭商兴周的伟业。正像《诗经?周颂》所赞美的那样:“於铄王师,遵养时晦。时纯熙矣,是用大介。”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给自己的学生讲修身治学的道理,强调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孔子在章 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正确的理想、信念、政治法律思想得以确立的基础和条件,而且制约着它们的发展方向。所谓动力作用,是指一个人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心、良好的团结协作意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孜孜以求的探索创新精神,以及卓越的才干、忘我的牺牲奉献精神等等,只有当它们在一定的高尚道德境界的基础上,才能保持其经久不衰的活力,才能溶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洪流之中,成为推动个人不断成长进步的精神力量。
理想道德人格或道德境界是一个历史的范畴。作为某种理想人格的核心,它反映着一定社会生产关系和历史条件的特征,体现着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级或社会集团做人、育人的模式和要求,打着鲜明的时代或社会集团意志和愿望的烙印,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定内涵。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任何一个人只有将自己置于部落生产共同体之中,才能够求得自身的生存,不存在生产和生活上的独立,更不可能有人格上的独立,因而也没有什么理想人格可言。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阶级产生了,当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奴隶主贵族阶级依靠武力和征伐占有了大量土地和财产,并且依靠其武力和征伐建立和维护其阶级统治,于是,力量、勇武和征伐便成为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高道德境界,成为其理想人格的核心。在封建社会,无论是欧洲漫长黑暗的中世纪封建统治,还是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都是以忠君、驯服、孝悌等道德规范为其最高道德境界或理想人格的核心,只不过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采用了不同的表述形式。我国历史上各个封建王朝的不同政治集团,从加强和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需要出发,曾经提出过名目繁多的理想人格模式,究其根本都是对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规范的不同阐发。资产阶级猛烈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人性的压抑,极力宣扬人性的解放,颂扬人道、享乐和冒险精神,尽管资产阶级学者提出了种种标榜其理想人格的理论,但都无法改变资产阶级理想人格的核心就是利己主义这样一个事实。正像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那样:
“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首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赤裸裸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的虔诚、骑士的热忱、小市民的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激发,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
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是为人民服务,理所当然,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便必然成为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核心,也只有坚持章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944年,毛泽东发表了悼念张思德的著名讲演《为人民服务》,把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概括为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把这一道德价值观同党的历史使命及其每个共产党员的人生准则联系在一起,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2003年7月1日胡锦涛同志《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理论研讨会上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真心实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当然,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的共产党人,其道德价值追求的最高目标毫无疑问是共产主义理想,但是在社会主义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坚持这一最高理想的同时,还必须考虑先进性与群众性的有机统一,否则,党就无法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各方面的力量,完成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为人民服务作为一种道德境界成为陶冶社会主义理想人格的核心,体现了共产党人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的统一,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群众性与先进性的统一,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奔向共产主义的现实可能性与目标渐进性的统一。
(二)理想人格的陶冶是一个自强不息的过程
理想人格的陶冶关键在自强。一个人理想人格的陶冶固然同一定的客观外部条件密不可分,但最根本的因素还在于主观方面。理想人格的陶冶过程,是人格主体向着崇高理想或一定目标不懈奋斗进取的自强不息的过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句出自《易?乾》的名言,早已被人们公认为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从探索理想人格陶冶规律的视角来看,它也是对人格陶冶过程的概括和总结。自强不息就是主体自身一往无前地不断努力向上,其中包含这样三层意思:一是这种努力向上是建立在完全自觉自愿基础之上的,绝不是依靠任何外力的推动,是主体发自内心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行为,是所谓“我愿填东海,身沉心不改”(顾炎武《精卫》);二是这种努力向上是循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像天体的运行那样永不停息的,绝不是盲目或任意的,即使某些时候会走一些弯路,但主体的运行倾向始终是一以贯之的,是所谓“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马上行》);三是努力向上的过程是曲折漫长的,必须付出长期的艰苦努力,循序渐进,不断向着理想人格的境界靠近――也只能是不断靠近而已,因为这种奋斗永无止境,是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自强的核心是自信。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章 站立、行走、奔跑、说话、读书、谋生等等,每一次成功或进步都在伴随着生命力的增强而积累着自信。当人随着生命力的不断增强审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自信的强度超越了客观实际,片面地夸大自身的力量而妄自尊大,便意味着走向了自负。所以,每一个人的身上都混合着自卑、自信与自负的潜质,只有在理想人格陶冶的自强不息过程中不断地战胜自卑,摆脱自负,才能使自己成为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也只有充满自信的人才能走向自强,一个妄自菲薄,这也做不到,那也不可能,看不到未来生活希望的人,或者昂首天外,总是高翘着一条自负的尾巴的人,永远没有什么自强可言。
自强的驿站是自省。所谓自省就是自我反省、自我评价、自我警戒、自我调适和自我教育。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论语?里仁》)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朱熹《集注》评价说:“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其实,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不只是为学之本,也是自强不息,陶冶人格之本。在自省的驿站里,自强的列车不仅要反躬审视自己所走过的道路是否正确,进一步校正和明确前进的目标和方向,而且要在这里总结以往的得失,蓄积前进的力量,以便以更大的动力和更快的速度驶向理想人格的更高境界。
自强的保障是自律。自律就是自我约束和自我监督,自觉自愿地向着一定的理想或目标奋进。自我约束和监督的依据是自己所信守的政治信仰、政治原则、行为准则、道德和法律规范,以及各种条例、条令、纪律、制度等。如果说自省所要解决的是在陶冶理想人格的自强不息过程中,“应当干什么”和“如何干什么”的问题,那么,自律所要解决的是在章 行为和一切活动都不能同实现理想人格境界的方向发生偏离,只能向着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一如既往地不懈攀登,而章 自制和自警是主体在能动的自强不息的过程中,实施自律的三块基石。自觉才能自律。只有主体自觉地将对理想人格境界的向往和追求转化为一种内在的冲动意识,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道德规范、纪律、制度等,内化成主体的信仰、信念、情感和习惯,从而转化成主体的自觉行动的人,才可能严于自律;一个觊觎“雷池”而心怀叵测的人,一旦脱离了外力强制便急欲为所欲为的人,永远没有什么自律可言。自制才能自律。只有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善于自我调适,面对市场经济大潮泛起的腐朽生活方式的种种残渣筑起坚强的自制防线,心静如水,志坚如钢,任何时候都能够用理智的堤坝阻挡住感情的潮水冲击的人,才可能严于自律;
一个面对大千世界时常心旌摇动见异思迁的人,一遇挫折便动辄欲回“高老庄”暖热炕头的人,永远没有什么自律可言。自警才能自律。只有将对理想人格的陶冶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并且在实现这一使命的征途上诚惶诚恐,殚精竭虑,时刻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才可能严于自律;一个自行其是狂放不羁的人,胸无大志自暴自弃的人,永远没有什么自律可言。
(三)人格就是力量
人格力量是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力量。英国著名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其实,人格何尝不是一种力量呢!人格的力量不是权力的强制力,不是利益的驱动力,不是社会角色的影响力,更不是金钱和财富的浸染力和诱惑力。人格的力量,深深地根植于高尚人格形象对真理和道德规范的具体化、形象化之中,深深地根植于高尚人格形象对人们行为和精神上的示范性和鼓舞性之中,深深地根植于高尚人格形象对人们心理和情感上的亲和力和感召力之中,深深地根植于高尚人格形象对社会环境的净化作用和代表社会前进方向的先进性之中。唯其如此,它才成为一种魅力无限的“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力量。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必须认识到,如果只讲物质利益,只讲金钱,不讲理想,不讲道德,人们就会失去共同的奋斗目标,失去行为的正确规范。要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武装人们的思想,陶冶人们的情操,铸造健康向上的人格,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营造社会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的重要内容。
人格力量是一种真理的力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的正确反映,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昭示着历史前进发展的方向,即使暂时不被人们理解,最终必然放射出它征服人心的光芒。16世纪末至17世纪中叶,布鲁诺和伽利略为坚持和宣传“日心说”,一个被宗教法庭以火刑处死,一个被判终身监禁。面对熊熊烈火,布鲁诺在坚持真理赴汤蹈火与放弃真理苟且求生之间,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前者;面对宗教法庭的审判,伽利略义正辞严:“就是在现在,地球仍在转动!”
曾几何时,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禁锢人们头脑的种种宗教歪理邪说,在“地球仍在转动”的铁律面前都落荒败北,不攻自破,成为为世人所不屑的千古笑柄,布鲁诺和伽利略则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尊崇和景仰,他们以自己的辛劳、磨难、热血和生命,促成了人类宇宙观的根本革命。19世纪中叶,当马克思恩格斯写下《共产党宣言》,宣称“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的时候,世界的大多数人对这两位伟人及其学说尚不甚了了,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风起云涌,特别是随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相继建立,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伟大导师的人格形象,在全世界人民的心中得以确立起来,马克思主义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整个世界的面貌为之焕然一新。所以,只有手中握有真理的人,为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不懈奋斗的人,才真正具有持久的无坚不摧的人格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