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悲痛为力量。如果你去参加一个追悼会,十有八九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化悲痛为力量。这话颇有见地。然而此话说起来简单,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并非易事。读一读美国学者古许纳在他的畅销书《好人遭受不幸时》中的这段话,或许会对我们有所裨益“我们必须摆脱那些以过去和痛苦为中心的问题,例如‘为什么发生在我身上’之类的问题,改为提出和展望将来的问题,例如‘既然这件事情已经发生,我该怎样应付?’”该怎样应付呢?古许纳说了,向前看,展望未来,化悲痛为力量,勇往直前,用不懈的奋斗去创造光辉灿烂美好的明天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48.疗治“冷热病”验方
人的情绪一般都具有波动性的特征,尤其是涉世不深的年轻人。生活的航船不可能永远一帆风顺,有些人的情绪往往也随着生活航船的颠簸而此起彼伏:当工作、生活遭遇挫折的时候,就心灰意冷,垂头丧气;一旦情况有了转机,便情绪高涨,笑逐颜开;再遇困难,则再次情绪一落千丈……这就是心理上的“冷热病”。
青年人情绪上不够稳定,忽冷忽热,一般来说是符合心理发展与生理发育正常规律的。年纪轻,生活阅历浅,经验少,知识面不宽,心理承受力也比较脆弱,再加上面临恋爱、家庭、工作诸方面的问题,难免会出现矛盾、挫折和困难,情绪上的波动也就不可避免。这种情绪变化,一般青年人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只不过各自程度有所不同而已。程度较轻,波动幅度较小的,不能视为“冷热病”,只有那些忽而“发高烧”,忽而“打冷颤”,在生活中随着工作或事业上的得失成败常常“打摆子”的人,才被认为是真正的心理上的“冷热病”患者。
疗治“冷热病”,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树立崇高理想,保持持久的生活热情。人不是为生活舒服而活着,而是活着就要为创造美好的生活而奋斗。在你热情高涨春风得意的时候,就要想到人生的路还很漫长,顺风船不会载着你一直驶向人生的终点,就要做好遭受挫折和向困难做斗争的思想准备,胸中始终装着崇高理想的远大目标,装着为实现这一目标奋斗到底的雄心壮志,而把任何一次成功或失败都看做是实现远大理想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环节。这样,你就不至于在取得某些成绩的时候,热过了度,胀昏了头,也不至于在遇到挫折的时候,垂头丧气,心灰意懒。
遇到困难和挫折,要善于进行自我调节。无论你情愿也罢,不情愿也罢,困难和挫折总会悄悄地涉足于你的生活。
在困难和挫折面前,如果你总是想“它们为什么偏偏降临到我的头上?这太残酷了吧!”这既不利于你战胜困难和挫折,也不可能保持情绪的稳定。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和挫折即使是天塌一角地陷半边,你都要努力使自己不陷入悲观和失望,保持积极的心境,充满信心,笑颜常开。这样,你的情绪就不会忽冷忽热,大起大落。
加强心理修养,提高自制能力。天有不测之风云,人有旦夕之祸福,章 失望等消极情绪的产生。生活一再向我们昭示:困难像弹簧,你硬它就软,你弱它就强。你不妨从点滴小事做起,有意识地磨炼自己的意志,这将对于疗治你的“冷热病”大有裨益。
做事一心一意,培养专注精神。只要你稍稍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那些“事业型”的人,一般没有患“冷热病。”
的,因为他们的眼光始终盯着自己所专注的某一事业,没有多余时间和精力去患得患失。世界著名美术大师达?芬奇,一生专注于绘画和科学事业,为了解决绘画中的明暗问题,他研究了光学;为了表现事物的运动形态,他研究了力学;为了画好花草树木,他研究了植物学;为了求得绘画的正确比例,他研究了数学;为了正确地表现人体,他研究了生理学和解剖学。
他在章 军事学、地质学、建筑学等领域,也都有卓越的建树。他虽然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晚年却生活清苦,不得不靠搞演出化装术和为人搞庭院设计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仍然始终醉心于自己的科学研究事业,直至在铺满稿纸的案头上停止了呼吸。达?芬奇是古今一人,达?芬奇的艺术天才和绝妙绘画艺术也绝非一般常人所能企及,但是达?芬奇的这种异乎寻常的专注精神,我们却可以学习和效仿。
凡事自有主见,宣布你的独立。尽管各种“冷热病。”
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但缺乏独立意识是他们的共同致病因。
他们往往为别人的几句赞美而兴高采烈,为别人的蔑视或贬责而懊丧异常;取得成功则得意忘形,挫折降临又心灰意冷。好像自己的脑袋并没有长在自己的脖子上,而是长在别人的嘴上,长在生活的得失成败转换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宣布你的独立从心底喊一声“我是我”不失为治疗“冷热病”的一剂灵药。
49.心理保健与生理健康
当我们给远在天涯的亲人、朋友写信倾诉情怀的时候,总忘不了在信的末尾醒目的位置上写上一句:祝你健康!
健康,在很多人的眼里只是指生理上身体的各种器官机能正常,没有疾病。其实,生理健康仅仅是人的健康的一个方面,一个人只有生理和心理都健康,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健康。
一般认为:人的心理健康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乐观、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反应适度、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人的生理健康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加强心理保健对于保持和维护生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保持心理健康,要经常保持乐观的情绪。马克思曾说,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惫和痛楚。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已经揭示出人的生理与心理间的内在联系。人的心理变化与内脏器官的生理变化密切相关:当人的精神愉快时,能促使身体分泌一些有益于健康的激素、酶和乙酰胆碱等物质,起着调节血液的流量和兴奋神经细胞的作用,使脉搏、呼吸、血压、消化液的分泌、新陈代谢等等,都处于平稳的、相互协调的状态;相反,不愉快的情绪则很容易引起大脑的功能紊乱,内脏的功能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讲了一个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周瑜少年得志,英姿勃发,跃马横枪,统率数十万大军,身后旌旗如林,战将如云,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不可谓不威风神气。然而诸葛亮抓住他心理上气量狭小,不能容人,逞强好胜和嫉妒心强的致命弱点,摇动三寸不烂之舌,专往周瑜心灵流血的伤口上戳,不动声色的轻轻几句话,竟气得他面如白纸,金疮迸裂,口喷鲜血,断送了年轻轻的性命。或许章 疾病缠身者不胜枚举。我国的民间谚语“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都是向我们昭示,保持乐观的情绪是保持和维护生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其次,保持心理健康,要有自己明确的奋斗目标。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驱者李大钊说过:“忙碌的人连流泪的时间都没有。”一个人,只有当他为自己树立起崇高的奋斗目标,并且永不停息地向章 世俗的恩怨所左右,保持稳定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心境。否则,如果你思想空虚,无所事事,两只眼睛老盯着自己的得失和利益,总爱在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上琢磨来琢磨去,那么病魔就快要叩开你生理疾病的大门了。我国近代名医恽铁樵,早年是位颇有名气的文学家,他担任《小说月报》主编期间,曾把素昧平生的鲁迅的第一篇作品《怀旧》发表在该刊卷首,并且亲自撰写评语,给予高度赞誉,可是后来他的三个儿子先后死于伤寒,章 悲叹,旷日持久而无力自拔,其结果又会如何呢?
再次,保持生理健康,生活的规律化也不容忽视。人的心理活动是以大脑的生理活动为基础的,大脑的有规律活动,即兴奋、抑制、传导、反应等,不仅能使大脑的工作保持最佳状态,而且能使心理活动得以健康地进行。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伊曼努尔?康德,生来身体虚弱,青少年时期就经常生病,可谓先天不足。但他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不论饭菜好坏,都不影响食欲;不管天气如何,从不间断散步;视床如“病窝”,远离烟酒及各种麻醉剂。他生活的节奏像钟表的指针总是围绕一个封闭的圆圈转动一样准确而有规律。勤奋而有规律的生活,不仅使他在事业上功勋卓著,而且使他始终有一个健康的身体,最后以80岁的高龄无疾而终。一般来说,凡是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较好的人,其生活大都有很强的规律性。
最后,保持心理健康,还必须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会直接影响到生理健康,反过来,生理健康状况对心理健康也至关重要。而且,生理健康往往是心理健康的先决条件。那么怎样才能保持生理健康呢?章 循环、呼吸、消化、排泄等诸系统的功能得到改善,使人体内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量得到相对的满足,进而使生殖、内分泌等系统以至全身状况都得到改善,使整个机体的活力明显增强。请记住这样一句名言:运动的作用能代替药物,但所有的药物都不能代替运动。
50.“好事承揽”心理探微
“好事承揽”心理是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倾向,它深藏于人们心理深层次的潜意识当中,总是以“我”为中心,以个人的心理需要为半径,企望将视野所及范围内的所有“好事”都悉数纳入囊中。不过人们大可不必为自己心理深层次上潜伏有这种心理病症或这种心理病症的幼芽而忧心忡忡,正像每一个人的身体都携带有病菌细胞,但只要达不到一定的度就无力侵害我们的肌体一样,“好事承揽”心理虽然普遍存在,但只要达不到一定的强度便无法对人的思维和行动产生支配作用,因而也无力形成侵蚀人的心灵的危害力量。只有当“好事承揽”心理达到了一定的强度,在人的思想意识中占据了主导支配地位,才被认为是患了“好事承揽”的心理病症。
“好事承揽”心理的核心是极端个人主义。
一个人一旦患了“好事承揽”的心理病症,他便以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警觉,无时无刻不在关注和觊觎着视野范围内可能降临的“好事”,并且随时准备为将章 晋级、评功、评奖、评先进、选举什么代表、评授什么荣誉称号等等“好事”时,总是有充足的理由和根据觉得“舍我其谁”,并且信心百倍地去上下活动,争取力拔头筹。章 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谁也不可能十项全能,不可能永远时时、事事、处处走在别人前头,从而顺理成章地成为永远排在别人前头“摘桃子。”
的人;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单位,不管其编制大小,人员多少,只有动员其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依靠全体人员的共同努力,才可能完成其职责和使命,不可能总是把关键性的比较繁重的任务重复地专门指派某一个人去完成,从而为这一个人“承揽好事”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由于这样两个方面的原因,任何一个单位的“好事”都不可能长时间被某一个人“承揽”,如果这样,势必严重挫伤绝大多数同志的工作积极性。
较为典型的“好事承揽”心理病症,一般表现为早期症状、中期症状和后期症状三种形态。早期症状一般是积极努力工作,想尽一切办法“表现”自己,热情关心周围的同志,以一种超常态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多方创造条件,为承揽好事“攒底”,同时,尽一切机会和可能,将“好事”揽进自己的篮子里;中期症状一般是一边继续积极努力“表现”自己,一边继续把“好事”往自己篮子里揽,如果说在早期阶段尚有所顾及的话,此时已是锋芒毕露,往往是机关算尽,八方运作,志在必得;后期症状一般是大失所望,一腔怨气,怨领导不公平,怨同志不关心,怨自己运气不好,与周围同志的关系变得紧张,一反常态,萎靡不振,满腹悲苦。无论在哪个阶段,承揽到“好事”的大小与多少始终是其情绪变化的晴雨表。
当一个身患“好事承揽”心理病症者走过了早期的“攒底”阶段,他“承揽好事”的欲望便急剧膨胀起来。《西游记》里的猪八戒对“好事”的承揽和追逐,可谓欲莫大焉!在天界,他胆大包天于蟠桃会上调戏嫦娥;在人间,他身为僧徒竟然于高老庄骗娶媳妇;在妖域,他竟又三番五次落入妖精的“美人计”陷阱。此外,在整个西天取经途中,只要一有机会,他都想尽办法去占别人的小便宜,永无满足地去“承揽好事”。
猪八戒的所作所为,导致他屡屡身陷虎口,险遭不测,也害得唐僧师徒数度落入妖精魔掌,连神通广大的孙悟空也不能幸免,如果不是诸神搭救,唐僧师徒的性命和西天取经的神圣使命都将毁于猪八戒“承揽好事”的贪欲。当然,最后猪八戒还是修成了正果,但是这正果修得是何其艰难啊!在天界,有观音菩萨等诸神的保佑和训诫;在人间,有唐僧的指引和教导,有孙悟空的监督和批评,有沙和尚的帮助和规劝;在妖域鬼府,又有那么多的反面教员给他以教育和启迪。否则,无论有多少个猪八戒恐怕也早被其自身“承揽好事”的贪欲吞噬掉了!
“好事承揽”心理是一种难以疗治的顽症,但决非不可救药的绝症。疗治“好事承揽”心理关键是吃好三副药:第一副药是“三清拔根丸”。既然“好事承揽”心理病症的核心是极端个人主义,那么对症下药,最根本和首要的就是努力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联系实际,下狠心拔出扎在心灵深处的极端个人主义的根子,拔除了章 工作中的伙伴、事业上的共同奋斗者,而只看做是“好事承揽”道路上的竞争者,因此,从根本上解决了与周围同志的团结协作问题,也就扫除了疗治章 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入手,使其真正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领悟个人名利同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辩证关系。章 科学文化和专业技术知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在意一时一事的得失成败;重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正确认识个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不以一己私利为利;重在工作中任劳任怨、扎扎实实地埋头苦干,而且全身心投入、奋力拼搏,不计较这种奋斗会给自己带来什么结果。
51.你有没有这些心理障碍
(一)酸葡萄心理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个故事:狐狸眼巴巴望着琼液欲滴的葡萄吃不到嘴里,无可奈何地走开,却又大骂葡萄是酸的。现实生活中有这种酸葡萄心理者也不乏其人,考不上自己理想中的学校,不是下决心继续努力拼搏,争取下一次考取,而是放弃努力,故意贬低自己原来追求目标的价值,自己对自己说:“考上了又有什么了不起,我没考上不也生活蛮好么。”
看到别人在某项工作中做出了成绩,得到了某种荣誉,不是虚心向人家学习,而是采取不承认或不服气的态度,虽然有时在表面上不得不摆出一副谦逊的样子,说一些诸如“你是我学习的好榜样”、“大家都要向××看齐”之类冠冕堂皇的话,但在心理的深层次上却不肯承认人家比自己强,总觉得“我是没用心去干,否则的话,会远远超过他的”。诸如此类。酸葡萄心理最明显的特征是:用“精神胜利法”来填补心灵上的某种缺憾,为自己平平庸庸地度日求得精神上的慰藉;煞费苦心地为自己目前的处境编织种种“满意”的理由,以使自己免受为事业的奋斗拼搏之苦,心安理得地躺在“现在我还挺不错”的安乐椅上悠哉游哉地过活。
(二)甜橄榄心理
这种心理最突出的特点是“自我感觉良好”。有这种心理的同志在工作和学习中,往往满足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对于过去取得的某些成绩沾沾自喜,像是嘴里含着一颗甜橄榄,越咂摸越觉得有滋有味。这些同志把“知足者常乐”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像爱美的邹忌对着镜子欣赏自己的容颜一样,面对着自己的过去,美不自胜。虽然有时候也能感觉到自己眼下的境况不如别人,想在工作或学习上奋斗一番,但由于有甜橄榄心理垫底,这些想法常常是刚一露头便被风卷残云,很快就在心理上消失了。在甜橄榄心理的作用下,人们很容易满足现状,胸无大志,目光短浅,没有自己追求的目标,有时候在某种外力的作用下,偶尔也“扑腾”一阵子,但由于缺乏内在的动力,也每每是浅尝辄止。高尔基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不破除甜橄榄心理,人们将永远不可能有所作为。
(三)盲目从众心理
心理学家做过这样的实验:拿两张卡片,其中一张上面只有一条标准垂直线,另一张上画有三条长短不等的垂直线,实验时让几个假被试混在真被试当中,来判断这两张卡片上的四条线是否等长,实验开始先示意假被试故意做出错误的判断。
虽然他们当中有些人明知自己看到的与他人说的不同,但为了附和大家的意见,只好违心地跟着人云亦云。现实生活中到处可以看到章 打扑克、打麻将时,虽然内心不愿参加,因为害怕别人骂自己“羊群里出骆驼”,为了“从众”,也自己强迫自己不情愿地掺和进去。尤其当出现了“三缺一”的局面,有人邀请自己参加时,更是碍于情面,装出很乐意的样子,而把自己的忧郁和厌烦深深地埋藏在心底,不敢有丝毫表露。也有的人看到社会上的某些不正之风义愤填膺,欲挺身而斗,但当看到周围的人们都无动于衷时,原先的凛然正气、满腔义愤也随之烟消云散。盲目从众心理一旦占据了人的心灵,便使人丧失了领新标异的勇气和力量,使人的潜能被扼杀和窒息在萌芽状态,被溶化在庸庸碌碌的冰水之中。
(四)急功近利心理
有章 过去曾与自己平起平坐的人立了功、受了奖、当了“××长”、获取了“××荣誉称号”或者“××技术职称”、便企图在一夜之间赶上或超过人家,而要达到章 挖门子、作弊造假、拍马行贿等各种不光彩的手段,都可能成为急切取得“功”、“利”的武器。当然,我们不能断言,说所有存在急功近利心理者都必定采用章 “利”的道路,急功近利心理就不再是推动人们积极进取的激励因素,而成为把人们引向邪路的消极力量了。
(五)寻求赞许心理
有这样一则寓言:一只老猫问小猫:“你为什么老在追逐自己的尾巴呢?”小猫回答说:“我听说我如果能够捉到我的尾巴,就能够得到人们的赞许。”老猫深有感触地说:“我的孩子,我也曾像你一样追逐自己的尾巴,但现在我已经发现,当我追逐它时,它总是一躲再躲,当我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情时,它却总是形影不离地伴随着我。”生活中像那只小猫一样,举手投足都以追逐别人对自己的赞许为转移者,虽不能说比比皆是,恐也非绝无仅有。比如你去参加一个学术或别的什么讨论会,明明和别人持有不同的观点,却又不敢直言不讳地讲出来,怕说了外行话被人讥笑,怕出言损害了谁的利益被人指责,怕自己的观点得不到别人的赞同处境尴尬,就这样把自己的意见装在葫芦里闷着,等别人把意见讲完了,再顺着杆子往上爬。再比如,你下决心要去做一件有益的事情,但又怕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别人的理解,甚至因此招来非议,终于裹足不前。正像前面所讲的寓言启示我们的那样,生活中最受人们赞许的人,恰恰是那些从不寻求赞许,一心一意埋头于某种事业为人类和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你要赢得人们的赞许,你就必须首先战胜你自己的寻求赞许心理,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重温美国前总统林肯的这样一段名言,对于我们消除寻求赞许心理或许会有所裨益:“假如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各种指责更不要说逐一做出相应的答辩,那我还不如辞职了事。我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工作的,而且将始终不渝地这样工作,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正确的,对我的反对意见将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误的,那么即使有十个天使起誓说我是正确的也将无济于事。”
(六)求“稳当”心理
主要表现是缺乏竞争意识,因循守旧,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怕担风险。表现在工作上,常常是缩手缩脚,畏首畏尾,没有创见,有时候虽然也想改革旧的工作程序或方法,提高工作的效率,又怕章 攻难关的拼搏精神。表现在对职业的选择上,是迷恋“铁饭碗”,在改革的时代潮流冲击下,虽然有时也想横下一条心,去做一个勇敢的时代弄潮儿,又怕“捉鸡不成蚀把米,”最后又回到求“稳当”的老路上来。
日本著名排球教练大松博文说:“不安是前进之本,只要活着就有不安,希望越大,不安也越深,一个没有不安的人,只能平庸度日。”这话是不无道理的。任何一个人,只有当他摆脱了求“稳当”心理的束缚,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不断主动地去迎接新的挑战,才可能有所作为。
(七)惰性心理
“人是惰性动物。”有人这样说。这种说法固然不妥,但生活中有些人被惰性心理束缚住手脚,终日无所事事,却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苏联著名作家冈察洛夫在他的小说《奥勃洛摩夫》中,塑造了一个典型的懒汉形象:“躺卧这件事,对于伊里亚?伊里奇来说,既不像对于害病或者瞌睡的人那样,是一种必要,也不像对于疲乏的人那样,是一种享乐,而是一种常态。呆在家里的时候他差不多老呆在家里他总是躺着,而且经常躺在我们此刻看到他的这间屋子里四壁上画幅的周围,花彩似的挂着灰尘蓬蓬的蜘蛛网;镜子呢,已经照不出东西,倒可以当作记事牌,在灰尘上面记录事情来帮助记忆。”只要我们稍加注意,便不难发现生活中的不少角落都晃动着奥勃洛摩夫的影子。惰性心理的产生,除了少数人是由于生理的缘故(身体某器官发生病变)而外,一般来说是由于这样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追求冷漠症”,看破红尘,认为这也无所谓,那也没意思,成功与失败,进步与颓唐,天下扬名与默默无闻,都是同样使生命一步步走向衰老和死亡,与其为某种追求而终日奔波劳碌,还不如得过且过舒舒服服地“混。”
过此生;二是奋斗目标定得不现实,曾为之奋斗过一阵子,不见成效,便走向另一个极端,自暴自弃;三是生活中遭受的打击太多太重,超过了心理承受极限,精神老受压抑,渐渐陷入惰性之中。事实上,惰性心理,人人皆有,只不过各自多少轻重程度不同而已。意志坚强的人,能够克制惰性,用理智的自我战胜惰性的自我,奋斗不息,成为生活的强者;意志薄弱的人,则往往束手就擒,成为惰性的奴隶。清人钱鹤滩所作《明日歌》中说:“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每一个人惰性心理产生的具体原因迥然各异,摈弃这种心理的方法也应各不相同,但是,变“等待明日”为“从现在做起”,立即行动,不失为战胜惰性心理具有普遍意义的出发点和行之有效的方法。
(八)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过去心理活动对当前心理活动起影响、决定作用的一种心理现象。它引导人们按照一种固定了的倾向去认识和反映客观现实,使人静止地去看色彩斑斓又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去看处在社会运动中的人们。思维定势是创新的大敌。当一个人处在定势中,学习的创新、工作的创新、科研学术的创新等等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章 习惯化、模式化的思维中不能自拔,失去了进行创新的思维形式基础和机能,如果不能从章 善与恶、长与短,结合其现在,推断其未来;从消极的一面来说,在定势的作用下,人们在自己为自己围起的“铁栅栏”面前往往无能为力,不知不觉地听任它对自己的摆布,容易把社会生活中现实的人同定势中的人等同起来,看不到人的发展变化,以至误短为长,或误长为短,从而无法实现知人善任,选贤任能。打破思维定势,关键是摈弃形而上学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看待一个人、一个事物,不仅要注重看其过去,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看其现在,特别是注重看其发展和未来。
(九)心理上的“无谬误症。”
所谓心理上的“无谬误症”,是指人们心理上普遍存在的一种自然倾向,它向对象(人、物、历史事件等)索取完善性,要求对象始终处在“无谬误”的状态中。这种“无谬误症”深藏于人们无意识的心理层次中,对于人们的认识取向和评价取向产生重大影响。正像人们丝毫觉察不到任何病菌细胞在体内的蠕动及其对自身肌体的损害一样,人们也觉察不到这种心理病症的存在及其危害,从而听任它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如果这种心理上的“无谬误症”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便总是以一种“明察秋毫”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对任何事物都求全责备:用以看人,前看后看还是“满筐的柿子都有疤”;
用以看事,左看右看还是“事事不能遂我心”;用以看物,横看竖看还是“万物不能如我意”。当对某个人、某件事、某项工作进行评价时,虽然在理智的范围内也能说几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瑕不掩瑜”之类的话,但在心理的深层次上,却不肯原谅其短处或不足,绕心萦怀,嗟叹不已,甚至没齿不忘。如果以章 处世,其结果必然如《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所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