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走向绿色的欧洲:欧盟环境保护制度
11325600000026

第26章 引领全球的国际环境合作(4)

“绿色外交网络”的主要任务是:①把欧盟及其成员国丰富的外交资源(外交使团、代表团、发展合作办事处等)联成网络,促进这种资源的充分利用,协调各项外交行动,支持欧盟实现其环境目标;②向全世界第三方传递欧盟的信息,同时搜集欧盟伙伴国的意见和信息;③通过接触,分辨潜在的盟友和对手,改善与它们的工作关系;④把多边议程有关的问题更加系统地引入到经常性的双边讨论之中,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出现一种新的“文化”;⑤研究使各成员国外交部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考虑融入整个外交工作进程的办法。

“绿色外交网络”关注的重点是欧盟对外关系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议题,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土壤退化和可持续能源等问题。欧盟认为,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有效地纳入其与第三国合作和欧盟塞萨洛尼基峰会2003年6月19~20日,欧盟首脑会议在轮值主席国希腊城市塞萨洛尼基举行,来自欧盟15个成员国以及即将于2004年加入欧盟的10个准成员国的领导人参加了会议。会议讨论了欧盟机构改革、《欧洲宪法条约草案》、扩大、移民政策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并通过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和决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由法国前总统、欧洲制宪委员会主席吉斯卡尔·德斯坦提交的《欧洲宪法条约草案》。该草案被视为未来欧洲宪法的基础,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草案的通过是欧洲一体化进程中历史性的一步。该草案的主要内容是:在成员国前任或现任领导人中选举产生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欧洲理事会常任主席与现有的欧盟委员会主席共同领导欧盟的各项工作;取消目前实行的欧盟轮值主席国制度;设立欧盟外交部长一职,由欧盟委员会副主席担任,在欧洲理事会的授权下,负责制定并实施欧盟外交政策;将欧盟委员会委员人数削减至15名,并按照轮流制度由各成员国派代表担任;保留“欧洲联盟”的名称,确定欧盟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实体;起草具有法律效力的公民基本权利宪章等。

在环境方面,塞萨洛尼基峰会通过了欧盟的“绿色外交网络”计划,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问题融入到欧盟的对外关系之中。发展政策之中,对于扩大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并在国际上推动环境议程,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因此,必须把欧盟本身及其成员国的外交资源集中起来,更加系统地利用欧盟的外交力量,以扩大欧盟对国际环境政策的影响力。

“绿色外交网络”成立以来,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2003年,意大利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发起了“环境一体化问卷调查”,成功地找到了在环境和外交政策领域进行创新的一些良好做法和潜在的协调办法。在都柏林召开的第三次会议对“环境领域优先国际事件”进行了初选,为2004年“绿色外交网络”提供了活动计划。会议决定,在爱尔兰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实施第一个正式的外交行动,为2004年6月3~4日在波恩举行的约翰内斯堡可再生能源联盟会议作准备。

第10次会议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绿色外交网络”的第二个外交行动是2004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会议各方第10次会议之前发起的。荷兰在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与欧委会一起,在34个经过选择的欧盟伙伴国发起了一个气候变化外交行动(2004年11月5~15日)。行动取得了成功,获得了许多反馈信息,其成果在会议召开前得以汇编成册,为欧盟谈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情报。

卢森堡担任轮值主席国期间连续实施了三个外交行动。第一个行动基于反映欧盟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第13次会议所持意见的小册子之上。这一外交行动使欧盟得以掌握其立场在此次会议上能够获得何种程度支持的信息。第二个外交行动是为参加定于2005年在乌拉圭召开的联合国《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缔约方第一次正式会议而组织的。第三个外交行动是为参加《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缔约方会议(COP)的第二次蒙特利尔会议(MOP2)作准备。

2003年11月罗马会议后,欧盟提出了第一个具体行动目标:对俄罗斯施加政治压力,迫使它尽早批准《京都议定书》。众所周知,《京都议定书》需要得到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的发达国家的批准才能生效。在俄罗斯之前,这个份额已经达到44%,在占36%排放份额、世界最大的污染者美国退出之后,俄罗斯17%的排放份额就成为该协议能否生效的决定性的一票。假如俄罗斯不批准,《京都议定书》所规划的温室气体减量机制将会崩溃,为欧洲的气候变化政策带来无法估量的破坏性后果。为了促使俄罗斯批准议定书,欧盟动用了所有的外交资源,欧盟委员会前任主席普罗迪多次亲自出马,劝说普京总统。欧盟委员会其他官员也接二连三地出访俄罗斯,探讨在执行议定书方面的合作措施。2004年10月22日,俄罗斯国联合国《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2001年5月22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2004年5月17日正式生效,至今已有151个国家签署、83个国家批准。它是继1987年《保护臭氧层的维也纳公约》和1992年《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之后的第三个具有强制性减排要求的国际公约,是国际社会对有毒化学品采取优先控制行动的重要步骤。该公约禁止生产和使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POPs)主要包括农药、工业化学品和副产物三大类共计12种,它们是:艾氏剂(Aldrin)、氯丹(Chlordane)、滴滴涕(DDT)、狄氏剂(Dieldrin)、异狄氏剂(Endrin)、七氯(Heptachlor)、灭蚁灵(Mirex)、毒杀芬(Toxaphene)、六氯代苯(Hexachlorobenzene)、多氯联二苯(PCBs)、二恶英(Dioxins)和呋喃(Furans)。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是指持久存在于环境中、通过食物网积聚并对人类健康及环境造成不利影响的化学物质。与常规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自然环境中极难降解,并能通过水或空气等载体转移,在人或动物体内积蓄后,容易导致癌症,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很多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不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性,而且还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对人类的影响会持续几代,对人类生存繁衍和可持续发展构成重大威胁。家杜马终于批准了《京都议定书》,从而使这一事关全球气候保护的重要环境条约在没有美国参与的情况下于2005年2月16日在全世界正式生效。俄罗斯不顾美国的反对而批准《京都议定书》,实际上并非出于它认识到保护全球气候的必要性,而是欧盟以支持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减弱对俄罗斯在车臣问题上的批评换来的。欧盟愿意为俄罗斯批准《京都议定书》付出的代价显然超出了美国为俄罗斯反对《京都议定书》所开出的条件。可以说,这是欧盟绿色外交的一个成功范例。

劝说普京总统

鉴于欧洲环境政策的对外方面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日益重要,“绿色外交网络”作为一个灵活的、非正式的、创新的工具,在促进欧盟各项政策的一体化,特别是环境和发展这两个密切相关却缺乏必要论坛的政策的一体化,确保欧洲环境行动的连贯性、一致性和有效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绿色外交网络”依靠现有的机制,提供了简便而有效的信息收集和交换方式,不仅在欧盟内部,而且还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运用,并且促进了内部的学习和交流,增加了获得信息的机会,达到了欧盟通过网络实现增值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