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8年(大历三年)春天,杜甫一家离开夔州,出瞿塘峡,顺江东下江陵。
三月的一个雨天,杜甫一家到了江陵。江陵地理位置重要,沿江东下可到吴越,西可到巴蜀,北上可到襄阳、洛阳、长安,南下可到潭州(今湖南长沙)、桂林、广州,这里人口稠密,商业繁荣。
一到江陵,杜甫就投奔时任江陵行军司马的从弟杜位。安置了家人后,杜甫就在江陵拜会郑审、李之芳、徐司录、胡侍御等熟人,熟人们一个个与他见了面,请他赴宴。
杜甫想从熟人那里得到帮助,或者谋求一个差事,但没有什么结果。他身体多病,不善逢迎;耳朵又聋,与人对话,必须要写在纸上,这样的衰老头恐怕很难找到差事了。熟人们也逐渐变得冷淡起来。
杜甫一下子又陷入了困境之中。杜甫拄着拐杖拜访熟人,守门人不让进去,想乘轿子,又没有钱去雇用。
杜甫到江陵,本来是受弟弟杜观催促,要到这里会合。可是杜观并没有到江陵来,似乎两人从此就不再有联系。
杜甫的儿子屡次写信,说生活困苦,连糠菜粥都吃不上了。杜甫也无可奈何地说:“我行何到此,物理直难齐。”
(《水宿遣兴奉呈群公》)
他在《秋日荆南述体三十韵》这首长诗中,写到了他的困窘:
苦摇求食尾,常曝报恩腮。
结舌防谗柄,探肠有祸胎。
苍茫步兵哭,辗转仲宣哀。
饥藉家家米,愁征处处悲。
休为贫士叹,任受众人咍。
除了可悲的乞求、赔笑、接待、饥俄、愁苦外,似乎还有人对杜甫进行了恶毒的中伤。杜甫大有英雄末路的感慨,于是他想起了阮籍和王粲。这种状况,使杜甫无法继续在江陵待下去。
到了秋末,杜甫移居到江陵以南的公安县(今湖北公安)。途中,他写了《江汉》一诗: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杜甫在诗中写道:身处江汉,却时时想归故乡;乾坤如此广阔,一个腐儒却无法容身。像片云一般在天空飘荡,又像长夜的月亮一样孤独无依。自己已到暮年,但仍然有壮心,秋风一吹,病反倒要好了;虽然年老体衰,但老马识途,还可以有所作为。杜甫虽在困境,但是并不悲观失望,反而有一股英雄暮年的悲壮之气。
杜甫在公安住了几个月,但这里“狐狸何足道,豺虎正纵横”(《久客》),盗贼出没,连官吏都被杀害。他决定到衡州(今湖南衡阳)找青年时候的朋友韦之晋,此时自己的舅父崔玮也在那一带做官。
年底的时候,杜甫到了岳阳,登上著名的岳阳楼,举目远望,浮想联翻,写下了《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吴楚”“乾坤”两句写了洞庭湖的壮阔浩渺,像是要把吴楚大地裂开成两半,整个宇宙好像日日夜夜都在湖面上浮动。
这两句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只有孟浩然同样写洞庭湖的诗句“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可以与之嫂美。
后两句说亲朋没有书信,北方还有战乱,自己在兵荒马乱中孤独飘零。全诗不仅写了洞庭湖的雄壮,而且把所望的地域推到数千里外的关山之北,观照着整个中国的南方与北方;同时把自然与社会、个人命运融合在一起,境界阔远,又含有强烈的感情力量。
一个年老的病人,竟然写出这样撼动灵魂的诗,实在令人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