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杜甫的故事
11325500000021

第21章 最后一个清明

杜甫生命最后的岁月,都是漂泊搌转于湘江,并留下了许多宝责的诗篇。有意思的是,他所度过的最后两个清明节,都在长沙,且都有诗。

那些诗鲜明而生动地记录着长沙当时的清明,一千多年后,再读到那些诗篇,一个十分真实的古长沙活生生地再现在我们眼前,让人感觉那样的奇妙而亲切。

大历四年春,杜甫乘着一叶扁舟凄惶地漂过洞庭,漂入湘江,漂到长沙。那年二月二十四清明,杜甫正在长沙,他写下《清明二首》。那天定然是一个晴朗的日子,清晨的湘江到处都飘散着清新的炊烟,晨光中江波潋滟,渔舟也像蒙上了鲜洁的金光。陌生的长沙在诗人的眼里有几分新奇,使得他抑郁已久的心情也顿然开朗。一只美丽的水鸟含花掠过船帆,引领诗人的目光投向江岸。江岸上一派市井繁忙的气象:快乐的孩童跨着青竹竿当马,正玩得高兴;一些穿着异样的孩子在那里走来走去,定是从苗家或瑶家来的人;姑娘们扭动着细细的腰肢,婀娜可爱,好一幅楚地独有的风景。未经战乱的长沙,真是“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一派升平,令饱经苦难的杜甫生出许多的感慨和对这座新鲜城市的兴趣:那久已向往的定王台到哪里去寻访呢?长沙太傅贾谊亲手挖的那口井定然还是原来的样子吧……然而,诗人很快便从短暂的兴奋中回到现实中来,不要忘了自己可是“漂泊之身”,耳已半聋,臂又枯残,一家老小衣食无着,而国事竞仍是这样的糟糕,真不知前路在哪里。诗人不由得低下头来,默默系缆,寂寂落泪,来长沙的第一个清明,就在由兴奋到黯然的感慨万千中度过。

生活的窘迫使得杜甫不敢在长沙久留,清明过后不久,他就带着家人继续向衡阳漂去,那里有他的好友、衡州刺史韦之晋。可诗人命运注定多舛,正像杜甫自己说的,“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这句子真成了他坎坷一生的谶(chen)语。

他们一家好不容易到了衡阳,韦之晋却又被朝廷任命为湖南都团练观察使兼潭州刺史,被调往了长沙。

杜甫在衡阳逗留数日,又匆匆赶回长沙,可韦刺史到长沙几个月竟去世了,把朋友杜甫孤零零丢在了这个世界上,让他尝尽了冷眼冷饭冷板凳的滋味。在这样的折腾中,杜甫在长沙迎来了第二个清明节。

唐朝时,清明游岳麓山是长沙人喜爱的活动。大历五年三月初三清明这一天,杜甫目睹了长沙这一热闹的场景,并以《清明》作题,记下了长沙人游玩岳麓山的过程。

这一天,人们简直是倾城而出,湘江码头上挤满了要过江游玩的大人和小孩。姑娘们打扮得花团锦簇,将明媚的春日衬映得更加鲜艳,那些有钱人家的阔少、老爷,骑着高头大马,一路争道吃喝,好不神气。

在游客中,杜甫竟然还看到了军营中的将士,也嘻哈懒散地去游玩。这就引起了诗人的不满和警觉。长沙虽然暂时安静,但中国大地上却是兵荒马乱呀,做军人的哪能如此松懈!但游玩的人们兴致正浓,有谁会把这位垂垂老矣的诗人的议论当回事呢。

可是,就在诗人发出谴责的一个多月之后,长沙城发生了兵马使臧玠的叛乱,一夜之间把人们逸乐的日子搅得稀乱,包括湖南都团练使、长沙刺史崔璀在内的许多人由此送了命,教训是够惨痛的。

今天再读此诗,仍为他的忧国之情和敏锐的观察力所感动,杜甫不仅把一千多年前清明节的景象留给了今天,也给后世留下了真诚的警示。这该是长沙人不要忘了诗人的理由,尤其是在“著处繁华”的清明时节。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落花时节,杜甫在潭州遇到了李龟年。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著名的歌唱家,受到唐玄宗的赏识,红极一时。

当年,李龟年经常出入王公贵族的府第,在唐玄宗的弟弟岐王府中和秘书监崔涤的家里,经常可以看到李龟年的表演。杜甫就是在两人的府第中听过李龟年唱歌。

李龟年当年有许多财富,在都城大兴土木,修建豪华住宅,十分气派宏伟。安史之乱后,李龟年流落到潭州一带,遇到良辰美景,就为人唱歌,歌词是王维的诗“清风明月苦相思”,酒席上听到的人都潸然落泪,不再喝酒。

现在,杜甫和李龟年都已衰老,不复当年。杜甫不胜悲慨,写了《江南逢李龟年》一诗: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诗句非常简单明了,昔盛今衰,繁华盛事终究如落花飘零,深深的悲慨自在言外。

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四月的一个深夜,潭州兵马使臧玠以向刺史崔灌借军饷为由,起兵作乱。

那时,杜甫的舅父崔玮任郴州录事参军,杜甫想投奔他,一家人就乘船沿耒水而上,驶向郴州。

到了耒阳(今湖南耒阳)境内,遇到大洪水,只好停泊在离来阳县城40里的方田驿。但洪水一直未退,乘坐的船被困,杜甫一家人五六天没有吃东西。

耒阳县令知道诗人受困的消息后,立即派人送信慰问杜甫,并且送来了足够的食物,有肉有酒。

杜甫很感激,写了一首诗,准备献给耒阳县令。水势仍然不退,看来无法往前走了,杜甫只得改变计划,掉转船头,朝衡州方向往回走。过了几日,洪水退后,好心的耒阳县令派人寻找杜甫,却再也找不到了。县令以为杜甫已被洪水淹死,就在耒阳城北二里筑了一座空坟,以纪念这个苦命的诗人。

杜甫的船从耒阳回头走的时候已经是盛夏,天气毒热,如在蒸笼。秋天,杜甫一家再一次到了潭州。在这里休整了几天后,又告别亲友,启程顺湘江而下,计划先到汉阳、襄阳,再回洛阳、长安。但是杜甫日夜向往的长安似乎只能永远留在他的记忆和期盼中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漂泊奔波、忧愁、痛苦的损伤消磨,使杜甫的生命孤舟已经不可能再回到长安了。

暮秋离开潭州后,杜甫一家人一直乘舟在湘江上漂流。很快到了冬天,杜甫的风痹病明显严重起来,已经不能站立,只能倒卧船上。但他仍然坚持着,用颤抖的手,伏枕书写,完成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首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诗中写了阴惨惨的天气、两岸的风光、独特的风俗,虽然情调凄惨,但仍然可以看出杜甫保持了对外界事物的关注和热情。诗中用大量篇幅,使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典故,对自己一生的追求抱负、事业成就、仕途坎坷、艰难困苦都作了回忆和评价。他说:“朗鉴存愚直,皇天实照临。”自己一生执著忠诚,光明磊落,日月可照,皇天可鉴。他至死都忘不了动荡不止的国家和血泪依旧、多灾多难的人民:“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诗中还说,自己的病越来越重,服药简直像服毒一样,吃过之后就大汗涔涔。杜甫知道,自己将要死去,但他将会走得很从容,像葛洪一样,把死亡当做一次远行。

死后,自己一生的追求,将会成为永恒的生命存在,就像那与日逐走的夸父,死后连拐杖都会变成一片桃林。杜甫是这样的激情涌动,又是这样的理智从容,在生命结束的时候,还留下了这样一首包举万象、烛照深微的长诗。

这是杜甫的最后一首诗。不久,杜甫在漂流湘江的那条小船上睡着了,再也没有醒来。

那是大历五年(公元770年)的一个冬天,湘江上空,寒风呼号,阴云徘徊。

杜甫的一生是悲惨的,他经历了无数的艰难与痛苦,理想和抱负无法实现,政治挫折、逃亡、贫穷、饥俄、疾病、儿女夭折、兄弟离散,所有这些都使杜甫的肉体和精神长期受到煎熬和磨难。

使他感到更为痛苦的是,他所热爱的黎民百姓,在黑暗和水深火热之中苦苦挣扎,遭受无尽的苦难;他所热爱的国家民族,在腐败政治和连年战乱的摧残下,越来越衰落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