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世界文化博览1
11323900000012

第12章 原始社会(11)

屋大维战胜政敌后,实际上成了罗马帝国的第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共和制的影响和维护共和制传统的势力仍然存在,从共和到帝制的转变还需要有一个政治上的过渡,所以他并未立即采用“君主”的名义,而是采用了“元首”

的称号。这种统治形式就是“元首政治”。

屋大维的内政

屋大维为了加强帝国统治的社会基础,特别注意提高大奴隶主元老和军人的地位、社会荣誉,扩大他们的特权。而对于平民,他一方面严格限制其政治活动,镇压其暴动;另一方面则用各种施舍加以收买。屋大维还竭力维护奴隶制,加强对奴隶反抗的压制和镇压。为了巩固新的政权、扩大统治基础,屋大维改革行省管理制度,调整了对行省的统治政策,进行了税制改革。屋大维还大兴土木,广建庙宇,塑造神像,重建古老的僧侣集团,主持宗教祭祀,并与当时存在的不结婚和不生孩子的现象进行斗争,通过巩固奴隶制的家庭关系来巩固奴隶制度。

军事改革

军队是元首制的重要支柱。屋大维把他统率的军团缩编为28个精锐军团,每个军团有5500名步兵和120名骑兵,并辅以相应的辅助部队,组成常备军。常备军的士兵和军官主要从罗马公民中招募,而总数约为15万人的辅助部队则来自于行省居民和依附部落。军团士兵服役期限为20年,辅助部队为25年,他们驻扎在行省和边疆,海军军舰只停泊于拉温那和墨萨纳等地。此外,他还创设了近卫军,共有9个大队,每个大队1000人,拱卫罗马和意大利。经过整顿和改编,屋大维使罗马军队完成了向职业常备军的过渡。他独揽军权,以军队作为其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进行扩张侵略的工具。

对外扩张政策

屋大维依靠军队继续推行扩张政策。在东方,他利用帕提亚和亚美尼亚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以军事力量为后盾,采取灵活的外交手段,控制了亚美尼亚。在西方,经过连年苦战,于公元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西北部的山地部落。

接着,他又进军多瑙河上、中游地区,建立了里底死、诺里克、潘诺尼亚和米西亚行省。公元前12年,罗马军队侵入莱茵河和易北河之间的地区,建立了日耳曼行省。此后日耳曼人掀起反抗斗争,公元9年屋大维派兵镇压失败,莱茵河以东地区重归日耳曼人,罗马向北扩张受到阻遏,北部边疆仅限于莱茵河以南。罗马的对外扩张至此已成强弩之末,疆域基本固定下来。

罗马帝国的繁荣

屋大维是罗马帝国的创立者,在其44年的统治中,罗马开始呈现出相对安定的政治局面。对内,他为加强镇压奴隶起义,与奴隶主阶级进行联合,结束了共和城邦时期纷扰不已的混乱状态;对外,由于边界大体确定,继续扩张遭到遏止,也出现了一种暂时稳定的形势。这一切为罗马奴隶制社会在帝国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帝国早期的繁荣

帝国早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主要表现为行省经济的发展。帝国境内手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金属、纺织、制陶和玻璃行业兴起,产品行销中欧、不列颠和西班牙。地中海东岸和北非的一些古老城市的奢侈品手工业和传统经济再度繁荣。小亚细亚的毛毯、皮毛,腓尼基的染料、花玻璃器皿,埃及的化妆品、麻纱等盛销于罗马上层社会。采矿业和冶金业则在西欧各地兴起。农业的进步也比较明显,埃及、多瑙河沿岸的潘诺尼亚和米西亚省成为罗马的谷仓,高卢、西班牙、爱琴海诸岛的葡萄、橄榄和其他经济作物的种植也复兴起来。

王权的加强

屋大维死后,其养子提比略继位,开启了王位继承制的先河。帝国政权发展的趋势是加强

屋大维像中央集权和各行省奴隶主阶级的作用,帝国的统治达到全盛。提比略建立了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他在加强皇权的斗争中采取缓和措施,取消公民大会的选举权和立法权,把权力交给元老院。同时,他又采用严厉手段打击对皇帝本人的非议,使元首顾问会成为较固定的机构,扩大了王权影响力。克劳狄在其统治时期把元首的皇家办事机构发展为中央政权机关,初步建立起一套官僚体系。公元69年,韦帕芗建立弗拉维王朝,其政策主要是提高与加强行省的地位和作用,迫使元老院通过“全权法”,从而取得广泛的权力。至此,罗马帝国真正成为整个地中海世界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构。而后来的安敦尼王朝,则以王权极盛、统治稳固著称,被称为帝国的“黄金时代”。

行省地位的提高

弗拉维王朝时期,皇帝韦帕芗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皇权,促进行省罗马化。公元73年,他改组元老院,充实以各行省的上层奴隶主,同时将千余家行省富户从西班牙和高卢等地迁至罗马,列入元老、军人等级,又授予西班牙若干城市的奴隶主以罗马公民权。这些政策使得帝国政权进一步获得了各行省奴隶主的支持。扩大统治集团社会基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防止和镇压各地的起义。

行省奴隶主既已广泛参政,成为帝国的支柱,帝国也就真正成为了整个地中海世界奴隶主阶级的统治机器。

三世纪危机

从2世纪末到3世纪末,罗马奴隶制社会在经济、政治等方面爆发了全面危机,农村萧条,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史称“三世纪危机”。内忧外患之下,罗马无可挽回地走向了衰亡。

奴隶制经济的衰落

罗马奴隶制经济危机,首先表现为农业的衰落。意大利的农业从2世纪初起即已走向衰落。帝国时期,意大利和一些行省的农业是以拥有大批奴隶劳力的大庄园为基础的,但到了3世纪,庄园已入不敷出。手工业的衰落是与农业的衰落相联系的,以奴隶劳动无利可图和在市场上受到排挤为直接原因。

农业和手工业的衰落又导致了商业和城市的萧条,而政府的税收和金融政策更加剧了这一状况。

王位的争夺

3世纪,经济衰败与政治动乱相伴而行。统治集团内部纷争不已,混战不休。安敦尼王朝末代皇帝康茂德被杀后,各行省驻军首领纷纷自立为皇帝,各自为政,罗马内部爆发了一场延续四年(193~197年)的争夺皇位的混战。后来,潘诺尼死总督塞维鲁取胜,建立了塞维鲁王朝。235年,塞维鲁王朝被暴动的士兵推翻,国内又开始了长期的混战。

《卡拉卡拉敕令》

塞维鲁的儿子卡拉卡拉即位后,于212年颁布了一项把罗马公民权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的敕令,史称《卡拉卡拉敕令》。这一敕令是帝国时期扩大统治阶级社会基础的必然结果,其目的既在于缓和阶级矛盾以利于统治,也在于扩大税源。

“三十僭主”时期

从253年到268年,罗马进入“三十僭主”时期,军团和行省都各自拥立皇帝,互相残杀,政局一片混乱。由于篡权夺位以及随之而来的内战,整个帝国几乎处于瘫痪和瓦解状态。在这期间,高卢曾出现独立的“高卢帝国”,叙利亚、埃及也曾经分立。罗马帝国一步步滑向了衰亡的深渊。

人民反抗斗争

3世纪初,曾有个名叫布拉的人率领一支600余人的队伍在意大利杀富济贫。238年,北非爆发奴隶、隶农和当地土著居民的起义。263年,西西里又发生了大规模奴隶起义。273年,罗马造币工人发动起义,自由手工工人和国家奴隶联合起来抵抗政府军。3世纪中叶,高卢地区爆发了由农民、牧民、奴隶、隶农等参加的起义,历史上称作“巴高达”运动。起义沉重地打击了罗马奴隶制统治。

罗马帝国的衰亡

3世纪,危机给罗马帝国的奴隶制以强烈冲击,使帝国元气大伤。在帝国后期的200年间,虽然一些帝王力图鼎新革故扭转颓势,但最终未能改变帝国全面衰落、最后分裂的大势。

戴克里先的专制统治

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夺得政权。他将元首称号正式改为“君主”,采用君主制的统治形式。戴克里先对内镇压高卢和北非的起义,迫害基督教徒,对外积极与波斯、日耳曼人作战,暂时稳定了边疆。戴克里先把帝国分成四个部分,由四个统治者治理,实行“四帝共治制”,其目的是在政局动荡而难于治理的情况下加强统治。在经济方面,戴克里先实行新税制,暂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但束缚了经济的发展,加剧了社会矛盾;改变币制,但由于脱离实际经济状况,结果适得其反,投机和黑市交易反而更加风行。总之,在其统治期内,社会矛盾继续激化。

君士坦丁的统治

305年,经过新一番争夺帝位的混战,政权落在了君士坦丁(306~337年)手中。323年,君士坦丁在其另一竞争者“奥古斯都”

被杀之后成为唯一的独裁君主。他废除四帝共治制,扩充官僚机构,由皇帝亲自任命民政和步、骑兵长官等高级官员。同时,他将帝国划分为高卢,意大利、伊利里亚和东方四个大行政区,下设小行政区,再下为行省。330年,君士坦丁把帝国酋都迁到东方的拜占庭,改拜占庭为“君士坦丁堡”,改国号为“新罗马”。君士坦丁还进一步强化奴隶制度,这是奴隶主阶级为维护瘸朽的奴隶制而倒行逆施的突出表现。

帝国的分裂

君士坦丁死后,统治集团为争夺皂位又发生了长达16年的混战,一直没能建立稳固的政权。提奥多西(379~395年)虽曾一度恢复统一的局面,但他又把帝国分给两个儿子,于是帝国于395年正式分裂成西罗马帝国(首都罗马)和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至此,统一的罗马帝国不复存在。

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476年9月,日耳曼人雇佣兵首领奥多雅克废黜了最后一个西罗马皇帝罗慕路斯,西罗马帝国终于在人民起义和外族入侵的浪潮中灭亡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给西欧古典奴隶社会画上了一个合乎逻辑的句号。在罗马和日耳曼因素的互相影响和作用下,这一地区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古罗马文化

古罗马文化是在吸收丰富的东方文明和希腊文化成就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古罗马建筑与雕塑发展迅速,留下了罗马斗兽场、君士坦丁凯旋门等气势恢宏的建筑。拉丁文字母成为许多民族创造文字的基础。罗马法对世界各国的法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以恺撒、西塞罗的作品为代表的拉丁文散文,以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等人的诗歌为代表的罗马诗歌,是世界各国学者长期研讨的对象。

“黄金时代”的文学

屋大维统治时期被称为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当时的著名诗人有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维吉尔著有《牧歌》

和《农事诗》,晚年时曾仿照《荷马史诗》写成《埃涅阿斯纪》,歌颂罗马,美化屋大维。贺拉斯的《颂歌》堪称抒情诗的典范,《讽嘲集》和《书简集》则是教谕诗的范本。奥维德擅长写作爱情诗,他的名著《变形记》在神话题材中穿插爱情故事,成为流传至今的佳作。他在流放中写就的《悲歌》和《本都书简》等作品,充满着对故土亲人的怀念之情。1世纪中叶,讽刺小说作家佩特洛尼乌斯著有《撒提里康》。2世纪,阿普列优斯的《金驴记》也饶有风趣。

哲学思想的争鸣

罗马帝国前期,唯心主义思想占据着统治地位。新斯多葛派宣扬宿命论和禁欲主义,主张以个人道德修养求得社会的和谐,完全蜕化为宗教伦理思想,其主要代表是辛尼加。同时,新柏拉图派和神秘主义思潮也在罗马蔓延开来。1世纪,亚历山大里亚的斐洛创立了逻各斯概念,宣称逻各斯为神的最初启示和创造力,号召人们要克服物质罪恶,向神忏悔求救。这些唯心主义说教,反映了面对社会危机的奴隶主阶级的腐朽没落和他们悲观绝望的思想情绪。他们企图从哲学中寻求自我安慰,并以其欺骗麻痹人民。

2世纪唯物论哲学思想的代表是琉善(约120~200年),其主要作品有《神的对话》等。琉善推崇伊壁鸠鲁的唯物论思想,抨击宗教迷信,主张财产公有,人人平等。

他的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对后世颇有影响。

历史研究的硕果

古罗马帝国时期,著名历史学家塔西佗著有《编年史》、《历史》、《日耳曼尼亚志》

等不朽著作。另一位史学家李维著有《罗马史》。曾经担任罗马帝国埃及总督的阿庇安也写过著名的《罗马史》。同时,恺撒大帝本人也著有《高卢战记》等一系列战记。哲学家卢克莱修的《论物性》是唯一流传至今的阐述古代原子论的著作。

著名学者老普林尼所写的《自然史》,是研究古罗马科技史的重要文献。

伟大的罗马法

帝国时代罗马的法学研究和法典编纂工作比较活跃。1世纪,著名法学家拉比奥和卡皮托对罗马法进行了整理、分类和注释:

2世纪,法学家盖约著有《法学阶梯》;3世纪,法学家们编成了《格列哥里安法典》与《赫尔摩格尼安法典》。438年,提奥多西二世颁布了第一个正式的法典《提奥多西法典》,这部法典共16卷,包括4世纪初以来的皇帝法令。后来,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终于在前述基础上编成了《民法大全》,又称《查士丁尼法典》。罗马法对后世欧美各国的法律有很大的影响。

农学与地理学

罗马帝国时期,自然科学中比较突出的是农艺、军事、测量、建筑、水利、医疗等应用科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则远逊于古典时代和公元前3世纪以后的希腊。罗马农艺学的成就较大,帝国时代出现了著名农学家加图和瓦罗之后,又出现了科路美拉,他对农学和畜牧学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写成《农业论》

(12卷),对中世纪的庄园管理有过重要影响。罗马的军事技术、地理测绘和工程技术也有所发展,1世纪初斯特拉波用希腊文创作了一部地理学著作。

天文、物理与医学

2世纪天文学的重要代表是托勒密,其《天文集》(13卷)集地心说之大成,确立了地心说的体系。物理学方面,弗兰提努在流体力学等领域有所贡献。

公元14年,罗马建立了第一所公立的希腊医校。名医塞尔苏斯用拉丁文创作了一部内外科医学论著,影响及于文艺复兴时代。1世纪中叶的一位植物学家兼军医第奥斯科理德所著的药书叙述了约600种植物及其药性。2世纪,名医盖伦在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及医疗学方面均有所发现。

建筑艺术的巅峰

罗马的建筑艺术在帝国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屋大维自称把泥砖的罗马换成了大理石的罗马。罗马城堪称壮丽宏伟,有30座城门,城内有神庙420座、大剧场9座、普通剧场5座、圆形剧场2座、公共浴场16所,以及许多宫殿、凯旋门、纪功柱等。其中的典型是著名的哥罗塞姆圆形大剧场。罗马宏伟雄壮的建筑及其艺术装饰对后世艺术有较大的影响。

古罗马建筑承袭了亚平宁半岛上的埃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了古希腊建筑的成就,并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创新。1至3世纪是古罗马建筑的极盛时期,其水平达到了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大型建筑物风格雄浑凝重,构图和谐统一,形式多样,开拓了新的建筑艺术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的内容。

古罗马神话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