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中)
11315300000037

第37章 经世济时故事(7)

伯郎,姓孟,名他,东汉扶风人。汉灵帝时期,宦官中常侍张让独揽朝政,张让家里的监奴主管家事,权威很大。孟他(伯郎)求官不成,就以家里的全部财产贿赂张让家里的监奴,与他们处好关系,几年就把家产都用尽了。监奴们不好意思,问孟他有什么要求,孟他回答说:“只想请你们拜拜我。”监奴们因为长期受孟他的恩惠,都答应了。当时宾客求见张让的非常多,张让家的门前常有数百辆车,有的等了好多天也得不到通报。有一天,孟他最后赶到,众监奴见他来了,都迎着孟他的车子跪拜,赶快让他的车子进去。众宾客见此情景都大吃一惊,以为孟他与张让有深交,都争相把珍稀宝物献给孟他。孟他得到这些财宝之后,都拿去贿赂张让,张让非常欣喜。孟他又送给张让一斛葡萄美酒,张让就叫孟他当上了凉州刺史。

一毛不拔

形容非常吝啬自私。

此典出自《孟子·尽心篇》:“杨子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杨子就是杨朱,战国时代的卫国人,字子居,是当时的思想家。由于他那种利己的学说不受人重视,因此他的生平也没有被记载,有人说他曾拜老子为师,也有人说他的出生还在墨子之后;他的著作没有传下来,只零星的见于《列子》、《孟子》等书。正由于“兼爱”受到大家的欢迎,“为我”受到大家的鄙弃,所以墨子的学说流传数千年,杨子的学说却被埋没在污泥中。

一钱落职

这则典故说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此意指任何处事行为。

此典出自《谐铎》。

南昌有一个男子,是国子监的助教,赴任住在京城。有一天,他偶然路过延寿寺街,看见书铺子里有一个少年,正在数钱买一部《吕氏春秋》。恰好有一个钱落在地上,此人就偷偷地用脚踩着,等少年走去,就俯身把钱拾起来。旁边坐着一个老汉,对这事注视了很久,忽然起身来拜问他的姓名,然后冷笑一声就走了。

后来,这个男子以上舍生名义,入了誉录馆,请见选官,得到了江苏常熟知县的职位。他准备好行装去赴任,投了一张名帐去求见上司官员。当时,潜庵汤公任江苏巡抚,男子十次求见都没有见上。官衙的巡捕传下汤公的命令,叫这个男子不要去赴任了,因为他的名字已经挂进被检举弹劾的公文中去了!这个男子便问他是因为什么事情被弹劾的?答道:“是贪污!”此男子私下思念:自己尚未赴任,哪里得来的赃款?内中必有差错,就急忙想进去当面陈述。巡捕入内禀告,再度传下汤公的命令道:“你不记得当年书铺子里的事情吗?当秀才的时候,尚且一钱如命;如今侥幸当了地方官,岂不要伸手到人家口袋里去偷盗,成为乌纱帽下面的盗贼吗?请你立即解下系官印的丝带滚吧,不要让你经过的路中上哭声遍地吧!”这个男子才想起从前拜问他姓名的人,就是这位汤老爷,于是羞惭地罢官而去。

唉,还没赴任当官就被弹劾,也是一件出人意外的事情。把它记下来,作为对细小行为不检点的人的鉴戒吧!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这个典故比喻一天不劳动,一天便没饭吃。

此典出自《夜客丛书》二九回:“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百丈寺有个老和尚名叫怀海禅师,他非常热爱劳动。种菜、种田的时候,他总是比别人做得多。众和尚看他年纪这么大了,又是整个庙的方丈(和尚庙的主管人叫方丈),都劝他少干一些,他不听。有一天又要劳动了,大家提前就把怀海禅师的劳动工具偷偷藏了起来,让他无法去劳动。哪知怀海禅师整整一天不吃不喝,到处寻找,大殿、食堂、楼上、地窖什么地方都找遍了,累得更厉害了,从那以后,全寺传遍了怀海禅师“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事,再也不敢不让他去劳动了。

以备不生

这个典故的主旨,是人不可有私心。有了私心,便容易不辨真伪,一意孤行了。

此典出自《吕氏春秋·遇合》。

有个女子要出嫁,有人告诉她的父母说:“嫁人不一定能生儿子。可以设法在外面偷偷存藏一些衣服财物,以便准备着不生儿子被休回来。”

她的父母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便叫女儿常常把衣服财物偷藏在外面。

婆婆公公知道了这件事,说:“给我家做媳妇,却有外心,这样的媳妇要不得!”因而便休了她。

这女子的父母,还认为给自己出主意的人是对他们忠诚,一辈子感谢他,却不问女儿被休的原因是什么。

予取予求

这个故事告诫人们天下没有鹬蚌兼得之美事,有付出才有收获。

此典出自《左传·僖公七年》:“唯我知女,女专利而不厌,予取予求,不女疵瑕也。”

春秋时,楚国有一个大夫叫申侯,因为能说会道,阿谀奉承楚文王,楚文王非常宠信他。但他却是一个专爱贪利而永不知足的人,楚国的人都对他恨之入骨。后来楚文王病得快要死了,便将申候叫来,把最好的玉赐给他,并对他说:“只有我最了解你,你贪爱财利,而且永远不觉得满足,从我这里要了这样又求那样,但我并没有加你的罪。将来楚国的君主可不能这样待你了,他们会要判你的罪的。我死后,你必须马上离开楚国,不要到小国去,小国是没法收容你的。”楚文王死后,申候立刻出奔到郑国。最后被郑文公给杀了。

鱼目混珠

“鱼目混珠”的意思是说,鱼眼眼掺杂在珍珠里面,比喻以假乱真。

此典出自《玉清经》:“鱼目岂为珠,蓬篙不成。”

传说从前有一个人,名叫满愿,他买了一颗珍珠。这颗珍珠又大又圆,光彩夺目,惹人喜爱。满愿把这颗非常珍贵的珍珠,精心地收藏起来。满愿有个邻居,名叫寿量。有一次,他拾到一个鱼眼珠,自以为是颗珍珠,于是也精心地收藏起来。

后来,有人生了病,需要用珍珠配药才能医治,于是就用很高的价钱到处购买珍珠。满愿知道后,就把自己珍藏的珍珠拿了出来,寿量也把自己珍藏的鱼眼珠拿了出来。满愿的珍珠,闪闪发光,耀眼夺目;寿量的鱼眼珠,虽然也很大很圆,但却黯淡无光。两个放在一起,立刻就能辨出真假。寿量把鱼的眼珠当作珍珠收藏、出卖,真是“鱼目混珠”。

越人溺鼠

“越人溺鼠”的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凡事要有智谋。

此典出自《燕书》。

老鼠喜欢在夜里出来偷吃谷子。于是有个越人故意把谷子放在一个罐子里,任由老鼠去吃,不加理睬。于是老鼠便把它的同类招来,到罐子里吃谷子,每次都要饱餐一顿才离去。

有一天,越人把罐子里的谷子换成水,到了夜晚,老鼠又全都来了,一个接一个地跳进罐子里,结果全部被淹死了。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形容争权夺利,互相倾轧。

此典出自《国策·秦策一》:“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

战国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渐强大起来,并不断吞并一些国力较弱的小国。有一次,秦惠王召集张仪和大将司马错商讨攻打蜀国和韩国的问题。司马错主张伐蜀,张仪则主张伐韩。秦惠王让他们各自说说其理由。

张仪说:“韩国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如果攻占了韩国,就可以控制东周朝廷的大权,并挟天子以令诸侯。至于蜀国,离秦国路途遥远,远途用兵,将会弄得兵困马乏、人民劳苦。即使攻占了,也得不到多大的好处。我听说,争名要在朝廷中,争利要在街市上。现在拥有黄河天堑的韩国和周王室,是天下的街市,大王不去争夺,而偏偏去争遥远的蜀国,如此一来,离秦国的王霸之业就远了。”

司马错不同意张仪的这些说法。他说:“我认为,攻取蜀国对我们是非常有利的。蜀国土地肥沃,攻占了可以扩大我们的疆土;得到它的财物可以使我们更加富足。况且,攻占蜀国一国,与其他诸侯国的利益也没有关系。如果攻韩又危及周天子,必然会落下一个坏名声。这样,也不一定会得到什么利益,反而会落个坏名声,不如攻蜀。

秦惠王听了张仪和司马错的阐述,认为司马错说得更有道理,便于公元前316年派司马错灭掉了蜀国。

竹头木屑

“竹头木屑”比喻人心思缜密,极细小的事情不遗留,或者极细小的东西也不丢。

此典出自《晋书·陶侃传》:“时造船,木屑及竹头,悉令举掌之,咸不解所以。后正会,积雪始晴,厅事前余雪犹湿,於是以屑布地。及桓温伐蜀,又以侃所贮竹头,作丁装船。”

晋朝有一个叫陶侃的人,字士行,晋明帝时,官拜征西大将军。平日做事,必定尽力亲为,对于学问也有很深的研究;军事方面,也有优异的才能,所以当时有人将他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有一次他督造大船,每天都亲自监督,见到工人锯下来的木屑和截短下来扔在地上的竹头,他都命令收拾起来,并且要求大家将这些废料放入储藏室里。大家都不明白他的意图,但又不敢问他。

第二年元旦,府衙举行庆祝朝会,恰巧年末那几天下了一场大雪,积雪盈尺,虽然经过了几天的晴天,太阳照晒,府衙门前的积雪还是没有溶化,地上泥泞不堪,非常难走。陶侃便叫人把储藏着的木屑取出来铺在地上,解决了行路的困难。又有一次,驸马都封(官名)桓温要去讨伐蜀地,预先制造了很多船只,船板锯好了,但缺少竹钉,没法把船身装起来,陶侃便叫人把藏着的竹头取出来送给桓温,削成竹钉,于是船便一艘艘地装起来了。

自投鼎俎

这则典故说明挑担鬼为什么会自投鼎俎?一是势力使然;一是名利使然。

此典出自《笑赞》:“挑担者不闻钟馗之所好耶?而自投鼎俎——此文种、韩信之流也。若少伯、子房,可谓智鬼矣。”

钟馗喜欢吃鬼,他的妹妹给他做生日,写了一个礼帖道:“酒一尊,鬼两个,送给哥哥剁肉馅吃;哥哥若是嫌礼物少,连挑担的算上共是三个鬼。”

钟馗便命令差役把三个鬼都送到厨房里去,让大师傅烹煮。

装在担子里的鬼看着挑担子的鬼说道:“我们死是本分,你却为什么挑这个担子来?”

《赞》曰:挑担子的鬼难道没听说钟馗的嗜好吗?却来自投鼎俎——这是文种、韩信之流的人物呀;而像少伯、子房等人,可称之为智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