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11315200000066

第66章 智谋方略故事(5)

姬昌觉得这个人非常古怪,就派士兵去叫他。姜子牙见士兵前来,丝毫不理睬,边钓鱼边说道:“钓,钓,钓!鱼儿不上钩,虾米瞎胡闹!”士兵见此情景,只好回去禀报姬昌。姬昌更加觉得这个人古怪不凡,于是派官员前往迎请。姜子牙见了,仍然不加理睬,他一边钓鱼一边说:

“钓,钓,钓!大鱼不上钩,小鱼瞎胡闹!”官员见此情形,又立即回去禀报姬昌。姬昌觉得这个人一定是个非凡的人才。于是,他带上厚礼,亲自去请姜子牙。姜子牙见他求贤确实是诚心诚意,便答应为他效劳。

姜子牙入朝后,被姬昌封为太公,做自己的军师,又提升为丞相。

后来,姜子牙辅佐文王、武王,讨伐纣王,终于灭掉了纣王,建立了周朝。

螳螂捕蛇

“螳螂捕蛇”表明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者是完全可以战胜强者的。

此典出自《聊斋志异·螳螂捕蛇》。

一个姓张的人正在一条河谷中行走,忽然听见山崖上传出一阵很刺耳的声音,他寻路登上山顶,想看看发生了什么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摆来摆去,尾巴打在树上,把枝杆都折断了。看它扭曲弓张,反转颠扑的样子,似乎是被什么东西牵制着似的。然而仔细观察了很久,什么东西也没有发现。

这个人更觉得事情蹊跷了,慢慢走近前一看,原来是一只小螳螂爬在巨蛇的头顶上,用一对刺刀般锋利的前腿抓着蛇的脑袋不放,任凭大蛇如何颠扑也弄不掉它,很长时间后,蛇居然死去,看那额上的皮肉,已经完全破裂了。

同心协力

“同心协力”比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思想一致,共同努力。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一回:“我三人结为兄弟,协力同心。然后可图大事。”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军攻打郡县,火烧官府,打开监狱,释放囚犯,开仓济贫,惩办赃官、污吏。汉灵帝心急如焚,急忙拜国舅何进为大将军,并发诏书到处招兵买马,吩咐各州、郡加强防备。没落贵族刘备从小丧父,跟着母亲靠卖鞋、编席过日子。

刘备喜欢结交天下豪杰,特别是那些有武艺、讲义气的人。在刘备结交的朋友中,有两个关系最密切的。一个叫关羽;一个叫张飞。据说,他们三人见天下大乱,可以趁机起事,便结拜为兄弟,并在张飞庄后的桃园中举行了结拜仪式,祝告天地。结拜时,张飞说:“我们三人结拜为弟兄,同心协力,然后干一番大事业。”

偷梁换柱

“偷梁换柱”比喻玩弄手法,暗中以假乱真,或偷换事物的内容。

此典出自《红楼梦》第九十七回。

贾宝玉与林黛玉情投意合,却不能缔结良缘。结果,贾宝玉又犯了疯病,林黛玉也重病染身。为了保住贾宝玉,凤姐替贾母出了一个“调包儿”

的主意,对贾宝玉说由老爷做主,将林黛玉许配给他,暗中却把薛宝钗嫁给他。

当贾府秘密筹备为贾宝玉、薛宝钗结亲时,林黛玉病危。丫鬟紫鹃跑遍贾府,也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前来相助。猛然间,她想起了孀居的李纨,便命小丫头急忙去请。

李纨急忙赶往林黛玉居住的潇湘馆。

她一边走,一边落泪,心里想着:“姐妹们在一起相处一场,情深意厚。林黛玉才貌双全,真是举世无双,只有青霄玉女和月中嫦娥才能同她相媲美,不料这样小的年纪,就要做了死葬异乡的女子了。

这个歹毒的凤姐偏偏想出一条偷梁换柱之计,所以她自己也没有脸面到潇湘馆看望黛玉,竟然未尽一点姊妹之情,真是既可怜,又可叹!”李纨一边想着,已经走到潇湘馆的门口。

未雨绸缪

“未雨绸缪”,是说天还没有下雨,先把门窗绑牢。比喻做任何事情都应事先准备。

此典出自《诗经·豳风·鸱号鸟》:“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

“鸱号鸟”是一种体小、嘴尖、性驯的小鸟。诗的作者通过一只失去小鸟,但仍努力营筑巢室的母鸟的哀怨口吻,写出它自己的辛勤劳苦。

“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意思说:趁着天还没有下雨,用桑根的皮把巢室的空隙之处缠缚紧了,只有巢室坚固,才能避免人的侵害。

魏王索郑

“魏王索郑”比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此典出自《韩非子·内储说上》:“魏王谓郑王曰:‘始郑、梁一国也,已而别,今愿复得郑而合之梁。’”

郑君患之,召君臣而与之谋所以对魏。

郑公子谓郑君曰:“此甚易应也。君对魏曰:‘以郑为故魏而可合也,则弊邑亦愿得梁而合之郑。’”

魏王乃止。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

魏王对郑王说:“起初郑、魏本是一个国家,后来才分开的。我现在希望再得到郑国的土地使它合并到魏国来。”

郑王为此很担心,便召集大臣们商议对付魏王的办法。郑王的儿子说:“这是很容易对付的。您对魏王说:‘如果因为郑、魏原来是一国而要合并它,那么我们也希望得到魏国的土地使它合并到郑国来。’”

从此以后,魏王再也不敢提这件事情了。

闻雷失箸

“闻雷失箸”比喻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书·先主传》:“是时曹公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袁绍字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刘备,涿郡涿县人,字玄德。他是东汉名儒卢植的学生,小时候家境贫寒,早年曾与母贩履织席为业。在袁术、袁绍等豪强武装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时,刘备也召集了一支武装,逐渐发展成一个政治集团。但是,他的兵马很少,又没有根据地。十几年中一直颠沛流离,寄人篱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把汉献帝迁到许县(今河南许昌市东),把皇帝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成为中央政权的独裁者。当时,刘备占据徐州,抵挡着袁术的进攻。曹操为利用刘备阻挡袁术,任刘备为镇东将军,封宜城亭侯。不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奔曹操。曹操对他非常好,以礼相待。

有一次,曹操和刘备一起吃饭。曹操慢悠悠地对刘备说:“如今天下英雄,只有您刘备与我曹操了。袁绍那些人,算不了什么。”刘备正在吃饭,听到曹操的话,以为曹操识破了他的政治野心,大吃一惊,手中的筷子失手掉到地上。那时正在打雷,刘备乘机掩饰自己,对曹操说:“圣人说:

‘疾雷风狂必定带来灾异’,确实是这么回事。雷震的威力竟可以达到这种程度呀。”

先见之明

“先见之明”比喻有预见性。

此典出自《后汉书·杨彪传》:“愧无日石单先见之明。”

东汉末年,曹操有个主簿叫杨修,字德祖,是侍中杨彪的小儿子。杨修是个很有才智的人,曾因猜中了曹操的心事,被曹操杀死。”

杨修死后,杨彪非常伤心,面容一天天消瘦了。有一天,曹操见了杨彪,问他为什么这么瘦了,杨彪说,我没有金日碑的先见之明,而空怀着老牛爱护小牛那样的深情。因而,在儿子被杀这件事的打击下,身体一天天消瘦了。

金日石单,字翁叔,本是匈奴休屠王的太子,汉武帝时从昆邪王归汉,任侍中。他的两个儿子深受武帝的喜爱。这两个儿子长大以后,有一次在殿下和宫女们戏耍,金日石单见后,觉得这很不成体统,就把他们杀了。杨彪引用这个事例,是说自己如果知道儿子会因为得罪曹操而被杀,还不如效法金日石单,先把他杀了。

相机行事

“相机而动”亦作“相机而行”

或“相机行事”,用来表示视情况的发展变化灵活地处理事情。

此典出自《左传·隐公十一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

春秋时,郑国攻下了许国都城。许国士兵四散而逃,许庄公也扮成百姓逃到卫国去了。

郑庄公入城之后,让原许国的大夫百里辅佐许庄公的弟弟许叔继续留在许都,并告诉百里:“您应帮助许叔安抚百姓。我让您住在这里,不仅仅是为了许国,同时也是巩固我国的边疆,希望您不要让其他国家住在逼近我们郑国的地方,让他们来和郑国争夺这块土地。”郑庄公还说:“如得善终,我还希望许庄公回来治理他的国家。”郑庄公安排妥当之后,就回郑国去了。

《左传》作者对此评论说:“许,无刑而伐之,服而舍之,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相时而动,无累后人,可谓知礼矣。”意思是说:许国违背了法度就征伐它,服了罪就宽恕它,揣度德行而处理,权衡力量办事,看准时机行动,这样就不会牵连到后人,由此可见,郑庄公处理事情是很懂得礼的。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比喻某些人的言行表面上是一回事,实际上是为了达到另一种目的。

此典出自《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秦朝末年,项羽和刘邦进行争夺天下的斗争。项羽怒火冲天地打破函谷关,驻军鸿门,并打算第二天击败刘邦的军队。

项羽的叔父项伯却替刘邦说了许多好话,使项羽改变了攻打刘邦的主意。第二天,刘邦只带领一百骑兵,同张良、樊哙等几员将领来到鸿门,拜见项羽。

项羽设宴招待刘邦。参加宴会的,还有项羽的谋士范增,他被称为亚父。范增想叫项羽杀掉刘邦,宴会的气氛非常紧张。

项羽、项伯朝东坐着,范增朝南坐着,刘邦向北坐着,张良向西侍立。范增屡次用目光暗示项羽,三次举起身上佩带的玉珏暗示项羽杀掉刘邦,项羽默默地坐着,不肯答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武将项庄,对他说:“君王为人太慈善,不忍心杀掉刘邦。你进去给君王祝寿,祝寿完毕,就请求舞剑助兴,趁这个机会袭击刘邦,杀掉他。否则,你们以后都要成为刘邦的阶下囚。”项庄立即进入军帐,为项羽祝寿。祝寿完毕,他对项羽说:“君王与沛公一起喝酒,军中没有歌舞为乐,我来舞剑助兴吧!”项羽说:“好吧。”于是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以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找不到下手的机会。张良一看情况不妙,急忙跑到军营门口,找到刘邦的大将樊哙。樊哙问道:“今天的情况怎么样?”张良回答道:“情况非常危急。

项庄正在拔剑起舞,屡次要乘机杀掉沛公!”

挟天子以令诸侯

“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意思是,挟持、控制皇帝,用皇帝的名义向诸侯发号施令。用以比喻假借权威者的名义发号施令。

此典出自《后汉书·袁绍传》:“今朝廷播越,宗庙残毁,观诸州郡,虽外托义兵,内实相图,未有忧存社稷恤人之意。且今州城初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宫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稸士马以讨不庭(通“廷”),谁能御之?”

东汉末年,豪强割据,军阀混战。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渤海太守袁绍等豪强联合起来,组成关东联军,讨伐董卓。

袁绍是北方最大的豪强,由于他有很高的声望,于是大家都推举他做盟主。董卓得知关东联军讨伐他,急忙把汉献帝迁往长安。不久,司徒王允与吕布设计杀死董卓。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又杀死王允,汉献帝落到李傕、郭汜手中。

袁绍野心勃勃。他威逼韩馥让出冀州,自任冀州牧,割据河北,梦想有朝一日夺取整个天下。袁绍手下一个叫沮授的人,看透了袁绍的心思,他给袁绍出主意说:“如今朝廷动荡,皇上颠沛流离,宗庙残破殆尽。独霸一方的州郡,虽然表面上说自己是讨伐董卓的义兵,暗地里却在关东联军内部互相攻击,根本没有忧虑国家、体恤百姓的意思。现在将军您已初步占据了冀州等地,兵强马壮,士人归附,如果到长安迎接皇上,在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建立皇宫,以天子的名义向诸侯发号施令,积蓄兵马,征讨不听从朝廷号令的人,谁能抵挡得了呢?”袁绍打算采纳沮授的计策。颍川郭图、淳于琼却认为,如今汉室气数已尽,图谋中兴并不是容易的事,因此建议袁绍三思而后行。

袁绍知道自己成不了大事,就改变了主意,没有采纳沮授的建议。

胸有成竹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以前已经有了成熟的计划。

此典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即逝矣。”

宋朝有一个读书人,姓文名同,字与可。他擅长写生,喜欢用水墨画的形式画一些花鸟石鱼、翔鹰飞燕、旭日晚霞之类。

他非常喜欢竹子,就在自己的房屋前,对着窗子栽植许多青竹,耐心地培育这些心爱的青竹;从早春到隆冬,从晴天到阴雨,从早霜到晚雾,他凭窗仔细观察,品评竹叶和竹枝在每一个季节、每一种气候里的变化和不同的姿态。时间长了,他对竹的各种变化和姿态便非常熟悉,甚至能瞑目成形,把竹叶和他的枝干细致地默绘出来,而且每幅作品都栩栩如生。

有一天,他的一位知己晁补之来找他,看到了这种情况,便赋了一首诗,诗中写道:“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意思说文与可下笔画竹之前,心中早已孕育了竹的形象。因此诗画家苏东坡在其所作《画竹记》中,也有“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之句。

一箭双雕

“一箭双雕”比喻采取一项措施,可以一举两得。即做一件事情,能得到两种好处。

此典出自《北史·长孙晟传》:“北周遣长孙晟送千金公主去突厥与摄图完婚,摄图爱晟,每共游猎,留之竟岁。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南北朝周时有一个叫长孙晟的人,字季晟,洛阳人。他非常聪明,又懂军事,尤其擅长射箭。长孙晟和许多人被北周派到西北突厥族去访问。突厥族国王摄图只敬重他一个人,常和他一块儿出去打猎。当地的人听见他猛烈发箭的弓声,都惊异地称做“霹雳”;把他飞快跑马的姿势,称为“闪电”,可见他臂力之雄劲,骑术之精绝。国王摄图挽留他同住了一年,才让他回国。

“一箭双雕”的故事就发生在长孙晟身上。当他在突厥时,有一次,他和国王摄图正在打猎,摄图忽然看见天空中有一只雕在争夺另外一只雕嘴里的肉块,马上交给长孙晟两支箭,请他把两只雕射下来。长孙晟纵马跑向前去,拉开弓,只发一支箭,就把两只雕都射落下来了。

一鸣惊人

“一鸣惊人”用以表达内心高远的志向与抱负。

此典出自《史记·楚世家》:“伍举曰:‘愿有进隐。’曰:‘有鸟在于阜,三年不蜚不鸣,是何鸟也?’庄王曰:‘三年不蜚,蜚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举退矣,吾知之矣。’”

周襄王的儿子周顷王六年(公元613年),楚穆王商臣死了,他的儿子即位,就是楚庄王。赵盾趁着楚国正忙着料理丧事的时机,召集了宋、鲁、陈、卫、郑、蔡、许七国诸侯,重新订立盟约,晋国又做了盟主。楚国的大臣很不服气,三番五次地请楚庄王去争霸,以便让楚国扬眉吐气。楚庄王不采纳这些意见。他白天出去打猎,晚上花天酒地,不把国家大事放在心上,就这样胡闹了三年,大家都非常痛心,都认为他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其实,他自有他的主张,他早就认为楚国令尹的权力太大。现任的令尹斗越椒更是大权在握,势力太大。楚庄王深深知道,仅凭他自己两只手根本干不了大事;而在楚国的大臣当中,他一直没有发现谁有本事、有胆识,可以重用。所以他干脆饮酒取乐,不问朝政。也有几位大臣劝告过他,然而他们的话,都是隔靴搔痒,不切实际,他连听都不想听。后来他下了一道命令,张贴在朝堂上,说:“谁敢再多嘴,就定死罪!”吓得大臣们噤若寒蝉,都不敢说话了。楚庄王大失所望,难道就没有一个不怕死的大臣吗?他觉得心寒意冷,只好再多喝几杯热酒,暖暖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