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典故(上)
11315200000065

第65章 智谋方略故事(4)

刘备称帝后他当了丞相。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后主刘禅继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都由他决定。为了争夺中原,他曾五次伐魏。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与魏司马懿在渭南对峙,病死于五丈原军中。相传诸葛亮曾革新连弩,能同时发射十箭,又制造了“木牛流马”,有利于山地运输。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得到进一步夸张,以至于他成了智慧的化身和神话般的人物。

上楼去梯

“上楼去梯”指极端秘密的策划;也用来指诱人上前而断其退路。

此典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

“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

东汉末,山阳高平(今山东邹县)皇族刘表,字景升。初平元年(公元190年),刘表任荆州刺史,得到豪族蒯良、蒯越等人的帮助,据有今湖南、湖北地方,后为荆州牧。官渡之战后,本来依附袁绍的刘备在曹操逼迫下,投靠了刘表。

当时,刘表非常宠爱蔡夫人生的小儿子刘琮,而不大喜欢大儿子刘琦,刘琦非常苦恼。刘备和诸葛亮来到荆州后,刘琦曾多次找到诸葛亮,请他为自己想个保护自己的计策。诸葛亮怕招惹是非,没有答应。有一天,刘琦约诸葛亮到后花园游玩,一同登上高楼饮酒。欢宴之际,刘琦令人把楼梯拿走(古时楼房,楼梯为木制,可以搬动),对诸葛亮说:现在上不着天,下不着地,你说我听,没有外人,请先生赐教。诸葛亮觉得刘琦的处境的确危险,便示意刘琦说:“春秋时,晋国公子申生在国内遇害,公子重耳弃国出走而保全。”刘琦听了,顿时醒悟。正好当时江夏太守黄祖死了,刘琦便乘机请求出任江夏太守。

深谋远虑

“深谋远虑”比喻计划周到,考虑得很深远。

此典出自汉代贾谊《过秦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向时:

以往,过去。)”

西汉时,杰出的政治家和文学家贾谊,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时称贾生。贾谊才华出众。他的文章雄辩有力,著《新书》十卷,其中有一篇论秦王朝过失的论文《过秦论》曾被鲁迅先生称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鲁迅:《汉文学史纲要》)在《过秦论》这篇文章中,贾谊首先叙述了秦国的地势险固和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所收到的效果,从而使秦国越来越强大,最后终于统一中国的必然性。接着又叙述了由于暴政导致了农民大起义,使秦王朝遭到灭亡。在叙述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贾谊总结了秦灭亡的原因。他说:

秦朝的天下并不弱小;雍州的土地,崤、函的险固,一如从前。陈涉的地位,并不比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等国的国君尊贵;锄耙矛柄并不比钩戟长矛锋利;被征发戍边的人们,并不比九国的军队强大;论深谋远虑,行军用兵的本领,也比不上先前那些人。但是成败不同,功业相反。这是为什么呢?

……就因为秦国不施仁政,攻取和固守的形势不一样啊。”

神机妙算

“神机妙算”形容智谋无穷,不可测度。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瑜大惊,慨然叹曰:‘孔明神机妙算,吾不如也。’”

公元208年,曹操统率二十万大军南下,想要消灭孙权和刘备,统一全国。

刘备派诸葛亮去联合孙权,共同对付曹操。

东吴大都督周瑜,心胸狭小,嫉恨诸葛亮的才能,想借机把他杀掉。诸葛亮完全明白周瑜的心思。为了顾全大局,他机警地与周瑜共同做事情。一次,周瑜要求诸葛亮在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并让他立下军令状,三日内交不出十万支箭,就被杀头。周瑜心中暗喜,以为诸葛亮不能完成。周瑜又暗中吩咐军匠,拖延时间。然而,诸葛亮胸有成竹。诸葛亮暗地里向鲁肃要二十只快船,每只船上配置三十名士兵,船上都用青布做帐幕,每只船上扎了一千多个草人。第三天五更时分趁黎明前的大雾,诸葛亮下令,将草船驶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和鲁肃一面在船中饮酒,一面命令士兵在船上擂鼓呐喊,装作要进攻曹军的样子。曹操听到鼓声、呐喊声大作,以为敌军趁大雾偷袭水寨,慌忙命令曹军不要出击,奋力用箭射向对方。霎时,曹操水陆两军一万多弓箭手,一齐朝江中射箭,等到太阳初升、雾散之后,诸葛亮下令各船迅速开回。二十只船的草人上已经挂满了箭支,远远超过十万支。诸葛亮又让船上士兵齐声高喊:“谢丞相赠箭!”这时曹操才明白了事情的真相,但是诸葛亮的草船已经走了二十多里,无法追赶。曹操非常懊悔。后来,鲁肃把诸葛亮草船借箭的经过告诉周瑜,周瑜惊讶不已,长叹一声说道:

“诸葛亮妙算如神,我不如他呀!”

双管齐下

“双管齐下”比喻两件事情同时进行。

此典出自《图画见闻志·张璪》:“唐张璪员外画山水松石名重于世,尤于松特出意象,能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干。”

吴地(今江苏吴县)张璪,政治上很失意,曾从员外郎降为卫州司马;后来又调任忠州。但他在绘画上的成就却非常高,尤其擅长画山水树石。画松树的时候,他总用一只手握着两管笔,同时落下来。其中一管笔画枯萎的树枝;另一管笔画苍翠的树枝。画出来的松树栩栩如生。因此,那时候的人都称赞他的画是“神品”。

顺水推舟

“顺水推舟”比喻看风转舵或顺应形势行事。

此典出自《元曲选·李逵负荆》:“你休得顺水推舟,偏不许我过河拆桥。”

杏花村有一个叫王林的人,以卖酒为生。老伴死得早,留下一个女儿,名叫满堂娇,年方十八,还没有嫁人。

一天,贼人宋刚和鲁智恩到杏花村喝酒,宋刚自称是梁山泊头领宋江,鲁智恩自称是花和尚鲁智深。王林没有见过宋江和鲁智深,以为他们俩真是梁山上的好汉,便热情接待,并让女儿满堂娇敬酒。

宋刚要讨满堂娇作压寨夫人。鲁智恩对王林说:“把你女儿与俺宋公明哥哥作压寨夫人,只借你女儿三天,第四天便送回来。”说着就要把满堂娇带走。

正好李逵也下山游玩,来到王林酒店喝酒,听说宋江和鲁智深抢走了王林的女儿,非常气愤。李逵立即回山与宋江理论。

李逵回到山寨,见了宋江,连忙打恭道:“给哥哥道喜!”宋江问道:“喜从何来?”李逵道:“哥哥不是要讨压寨夫人么?”然后指着鲁智深说:“秃儿,这是你做的好事?”鲁智深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李逵说:“原来这梁山泊有天无日,我恨不得砍倒这面杏黄旗。”宋江忙说:“你这铁牛,有什么事也不查个明白,就提起板斧来,要砍倒杏黄旗。”吴学究在一旁说道:“山儿,你也忒心直口快了。”宋江说:“山儿,你下山喝酒,遇着了什么人?他们说了我些什么?……”

李逵把事情的原委都说了出来,宋江否认。李逵不相信,便与宋江打赌说:“如果不是你,我愿把这个脑袋输了。”宋江道:

“既然这样,就立下军令状,交学究收着。”

李逵道:“那怕指天画地能瞒鬼,步线行针待哄谁。”为了弄清问题,宋江、鲁智深和李逵一起下山去找王林。

路上,李逵总认为宋江和鲁智深走路太慢,一定是心中有鬼,便道:“让我来给你们逢山开道。”鲁智深说:“山儿,我要你遇水搭桥呢!”李逵道:“你休得顺水推舟,偏不许我过河拆桥。”宋江知道李逵话中有话,便说:“山儿,你记得你上山时,是八拜之交认我做哥哥的吗?”李逵不听这些,只是不停地往前走,不觉来到杏花村王林家。对质的结果,抢王林女儿的果然不是宋江。

宋江回山要杀李逵的头,李逵也无话可说。正在这时,王林来报,那个假宋江,假鲁智深已经送他女儿回来。宋江便说:“山儿,你下山抓住那两个贼人,恕你无罪。”李逵听说,连忙谢恩。他说:“这是揉到我山儿的痒处了。管叫瓮中捉鳖,手到拿来。”说完,他立即下山把两个贼人捉拿上山。

司马昭之心

“司马昭之心”比喻人所共知的阴谋野心。

此典出自《三国志·魏书·高贵乡公髦纪》

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谓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

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与卿等自出讨之。’”

公元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出生于高级士族家庭的司马懿逐渐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掌握魏国军权,成为魏国最有权势的大臣。公元239年,魏明帝临死前,委托曹真的儿子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佐年仅八岁的幼主齐王曹芳。

曹爽远不是司马懿的对手,被司马懿杀死,司马氏独揽了曹魏的中央大权,司马懿和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照相继执政。公元254年,司马师废除齐王曹芳,另立年仅十三岁的高贵乡公曹髦为帝。公元255年,司马师病死,司马昭掌握政权。

公元260年,魏帝见司马氏三世专权,而自己的权力在一天天丧失,就觉得非常气愤。一天,曹髦召集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前来计议,对他们说:

“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我不能坐等废辱,今天要与你们一块讨伐他。”王沈、王业不仅没有支持曹髦,反而立即向司马昭告密,司马昭做好了准备。曹髦带着宫中数百个老弱残兵,吵吵嚷嚷地去攻打司马昭。

曹髦刚和司马昭的手下人交锋,就被杀死了。曹髦死后,司马昭另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傀儡皇帝。至此,曹魏政权及其支持者再也无力反抗了。

随机应变

“随机应变”表示顺应时机的变化而灵活应付。

此典出自《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鲁肃邀请庞统人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眉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乃问曰:‘公平生所学,以何为主?’统曰:

‘不必拘执,随机应变。’”

东吴大都督周瑜死后,鲁肃接替都督的职务,总统兵马。鲁肃对孙权说:“我是庸碌,没有才能。误蒙公瑾(周瑜)重荐,其实我并不称职。我愿推荐一人协助主公(孙权)。”

孙权听了,异常欣喜,便问这个人姓名。鲁肃说:

“襄阳,姓庞,名统,字士元,道号凤雏先生。”孙权说:“我早就听说了这个人。快请来见。”

鲁肃邀请庞统入见孙权,双方施礼毕。

孙权看到庞统长着浓眉毛、翘鼻子,黑面孔,短胡须,相貌古怪,心里十分不乐意,于是问道:“先生平生所学,以什么为主呢?”庞统回答道:“何必拘泥于某一项本领,顺应时机的变化而灵活应付而已。”孙权问道:“您的才学赶得上周瑜吗?”庞统笑道:“我的学识与周瑜大不相同。”孙权一直都很喜欢周瑜,见庞统轻视周瑜,心里非常不舒服,对庞统说:“先生姑且退下。等到需要先生时,再向您请教。”庞统长叹一声,告退了。

孙膑赛马

“孙膑赛马”表示斗争的双方虽然势均力敌,但只要善于使用力量,还是可以取得胜利的。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

战国时,齐国大将田忌常与王族赛马。他们双方马力都差不多,都有上中下三等马。假如以上等马对上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田忌要想取胜就太困难了。

这时,孙膑正在田忌家里作客,田忌便向孙膑求教。孙膑告诉他说:“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之上驷,取君之上驷与彼之中驷,取君之中驷与彼之下驷。”意思是:现在用你的下等马去对王族的上等马,以你的上等马去对王族的中等马,以你的中等马去对王族的下等马。田忌采用孙膑的办法,果然是败了一次,胜了两次。后来,田忌便向齐威王推荐孙膑,齐威王便尊孙膑为师。

孙庞斗智

“孙膑斗智”比喻彼此钩心斗角,互用计谋。

此典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期,鬼谷先生收了很多门徒,有的学兵法,有的学诡辩。有两个徒弟,一个叫孙膑,一个叫庞涓。都学兵法。孙膑为人和善,庞涓则猜忌孙膑,庞涓听说魏王出榜招贤,就辞别老师,回国效力。

临行前,与孙膑告别,对孙膑说,只要能得到魏王重用,立即推荐孙膑,共事魏王。庞涓本是魏国人,揭榜面君,把他在鬼谷子门下所学的兵书战策,对魏惠王滔滔不绝地讲了一遍,魏王大喜,拜为大将,兼当军师。立即出兵侵伐卫、宋等弱小国家,连战皆捷,鲁、郑等各国也相继来朝。

一天,墨子往游鬼谷山,见到孙膑,非常赞赏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荐给魏惠王。魏王问庞涓是否认识孙膑,庞涓只得说:“臣早有荐孙膑之心,只因他是齐国人,恐其不能为魏国效忠,所以没有举荐。”魏惠王说:“士为知己者死,何分国籍?”庞涓说:“大王既有意延揽孙膑,臣当作书召之。”实际上庞涓根本不想让孙膑来到魏国,唯恐孙膑分其权柄,夺其爱宠,但事已至此,只得下函召孙膑来魏。

孙膑到了魏国,庞涓觉得自己的才智远不如孙膑,心里非常忌妒,便假造了种种罪名,说孙膑私通齐国,出卖魏国,魏王盛怒之下把孙膑判处了切去膝盖的刑法,并在脸上刺字,使其永无出头之日。

孙膑起初不知道是庞涓罗织罪名陷害自己,知道事情的真相以后,自知性命难保,就装疯卖傻,逃过了庞涓的耳目。后来齐国使臣来到魏国,其中有墨子的弟子禽滑,他把孙膑藏在车里,带回齐国。齐国大将田忌,早就听说了孙膑是个人才,于是就把他推荐给齐威王。

齐威王问了许多问题,孙膑对答如流,威王非常高兴就想授他官职,孙膑说:“臣无尺寸功,安敢受爵,且庞涓闻臣在齐,又起猜妒;不如姑隐其事,容臣日后效力。”齐王答应了孙膑的请求,叫他住在田忌府中。

不久,魏王派遣庞涓伐赵,赵国向齐国求援,齐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用“围魏救赵”的计策,迫退魏兵。

不久,魏王又派遣太子申与庞涓攻韩,韩又向齐求救。这时齐威王已死,齐宣王继位,仍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救韩御魏。

孙膑对田忌说:“魏国军队,素称强悍,且轻视齐兵。我们就利用他们这种看法,诱其中计。我军进入魏境,用减灶之法,第一天造十万个锅灶,第二天造五万个,第三天造三万个,让敌人以为我们军队日渐减少,使其舍命穷追,我设伏擒之。”

田忌采用了孙膑的计策,庞涓果然以为齐兵天天在逃散,不到三天已逃了一半。于是不用步兵,以轻骑兵一天飞奔三天的路,尽力追赶。

孙膑预先在马陵的夹道,埋伏下弓箭手,计算出庞涓夜间一定会来到这个地方。他在道中一棵大树上,剥了树皮刻字,嘱咐弓弩手,见火起处,乱箭射之。

庞涓果然晚上来到这里,见大树上有字,星光下看不清楚,急命举火视之,原来是“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庞消大惊,正待回马,忽闻四面弓弦响,乱箭射来,庞涓叹曰:“我没有杀得了孙膑,反被孙膑杀了,使竖子成名!”遂自刎死。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太公钓鱼,愿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进入圈套。

此典出自《武王伐纣平话》:“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商代最后一个君主纣王,暴虐无道,荒淫无度,骄奢淫逸,甚至无故杀害百姓,。姜子牙看到纣王如此胡作非为,便弃官而逃,隐居在渭水河畔。这里是诸侯姬昌的势力范围。

姜子牙知道姬昌胸怀大志,求贤若渴,就在渭水边“钓鱼”。一般人钓鱼用的是弯钩,弯钩上面挂着鱼饵,把鱼钩放入水中,诱骗鱼儿上钩。可是姜子牙的鱼钩却是直的,上面也不放鱼饵,而且离开水面足有三尺高。他一边高举鱼竿,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不愿活的鱼儿,你要找死就自己上钩吧!”姜子牙与众不同的钓鱼方法,很快传到姬昌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