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好方法培养出最优秀的孩子
11307000000048

第48章 培养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爱劳动是一种优秀品德,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英国著名教育家洛克雷说过:“一切教育都归结为养成学生的良好习惯,往往自己的幸福都归结于自己的习惯。”应该说,劳动习惯的养成,是孩子今后幸福的重要保证。

北京农业大学校长陈章良教授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有很多启发。陈章良出生在福建省福清市一个家境贫寒的农民家庭里,他9岁入学,26岁获博士学位,28岁被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获联合国青年科学家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中国公民。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取得这么多成就,这不能不说与陈章良的父母对他的教育,尤其是吃苦耐劳的教育和培养非常有关。

陈章良由于家境清贫,入学前一直在家帮忙干活,直到9岁才上小学。有些人认为,从智力开发的角度看,他浪费了许多美好的时光,可是陈章良并不这样认为,他说:“学前教育很重要,学前的四年劳动,我起早摸黑在大自然熏陶下成长,空白的仅是文化,因为我年龄大一些,一入学就很用功。由小学到大学,我都担任班干部,14岁入团,就当团支书,社会工作锻炼了我的组织能力,增强了我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陈章良的父母教育陈章良从小就要爱劳动,“不要坐在家里等着天上掉下饼来”“要好好劳动,努力念书,不要乞求别人为你解脱困境”。

许许多多的事例证明,劳动是成才的资本。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要享受真正的人生,享受真正的生活,就必须从事这样或那样的劳动。只有在劳动中,人们才能找到无尽的快乐,才能创造美好的生活,而懒惰、好逸恶劳是万恶之源。

劳动是成功的本源,因为美好的东西如果轻易得到,孩子就会毫不在意,只有让他们亲自付出相应的劳动和汗水,才能懂得珍惜、爱护这些美好的东西。而那些优秀的人物,那些伟人,无一不是在苦难中,在贫困的推动下,勤奋劳作而最终脱颖而出的。

现在很多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草一样,他们不懂得劳动的意义,不知道爱惜粮食和敬重土地,他们已经丧失了把劳动作为美德的最朴素的理解。而让他们获得这种理解,体会这种艰难,培养起对劳动的兴趣,便只有让他们亲自去体验。

孩子的劳动素质,主要指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和劳动习惯。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父母可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让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

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要从孩子动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开始。家长应鼓励孩子参加家庭中的各种劳动,让其从小热爱劳动。在劳动中,家长要多给予指导,而不应是代劳,要给孩子成功感,使其体会劳动的愉快。

(2)养成孩子珍惜劳动果实的习惯

现在很多孩子浪费现象特别严重,如丢弃饭菜、不爱惜学习用品等。家长应告诉孩子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父母的劳动收入也是汗水换来的,要尊重父母,也要尊重父母的劳动成果。

(3)让孩子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让他们参加一些公益劳动,如打扫卫生、整理花坛、植树、帮助邻居做事、到敬老院替老人做事等,使孩子从小懂得关心集体、关心别人,并且能从公益劳动中体会到助人的乐趣。

(4)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让孩子动手做玩具或模型以及各种制作,手脑并用有利于智力开发,使孩子形成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有一位父母十分注意培养孩子动手制作的能力。孩子制作的东西,绝大部分是用自己收集的废旧物品做成的。孩子的房间里有好几只箱子,有的装破烂玩具、易拉罐;有的装大齿轮、小电机、无线电零件、坏半导体收音机。柜子上堆放着一大堆泡沫塑料。他妹妹开玩笑称他是“破烂王”。他却在父亲的帮助下开动脑筋用自己的双手做出各种科技小制作来……大量的科技制作,培养了他动手动脑的能力。最终,他实现了从一般科技制作到发明创造的升华,发明制作出了一个人就能使用的太阳测高仪。

(5)教给孩子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

掌握一些劳动技能是孩子爱劳动的必备条件。孩子只有发现劳动中的乐趣,才能自然地养成勤劳的习惯。

(6)让孩子体验挫折教育

教给孩子克服挫折的办法,让他们尝试和体验挫折和失败的滋味,以使他们幼小的心灵能认识到并不是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要干什么就能干成什么,成功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才能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