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师爱:教育可以如此智慧
11297300000083

第83章 《鸟的天堂》听后记

11月16日

珍萍是小学语文组的一位强手。今天第一节课,是珍萍的组内训练课,校长和同组的其他教师,一起走进了她的课堂。这节珍萍示教的课题是《鸟的天堂》,传统篇目,作者为文学大家巴金。上课伊始,珍萍利用课件的支持,很快将孩子们引导到鸟的世界中。大屏幕出示的百花丛中,一群鸟儿,欢快腾跃,鸣声一片。师做简单叙述后,开始用问题引路: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察榕树的?作者是怎样描写叶子的?这其中,有教师的设问,有学生的感悟,有大屏幕上教师结合文本创设的情景回放做铺垫。生生回答,师生朗读中,孩子们体会到了什么叫静态描写,什么叫动态描写。问,答,读,悟,练,种种手段相结合,孩子们对文本的解读逐步深入。遇到重点段落,教师品读,学生品读,教师咀嚼,学生咀嚼。那味儿,那情调,那境界,不在其里的人是感受不到的。“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孩子们读着,品着,看着鸟鸣的画面,仿佛真入其境,自己的手动了起来,一下,两下,一只鸟来了,两只鸟来了……孩子们太投入了,珍萍太投入了,听课的教师也入境了。

其后的环节中,教师又设计了活跃学生思维的练习,让学生填写:“这里的鸟真多,它们生活得很快活,有的(),有的()……”孩子们有的说“有的站在树上唱歌”,有的说“他们站在枝上喳喳喳叫个不停”,有的说“鸟儿飞起来,欢快地振动着翅膀”。联想到时下的新课程改革,人人喊着在课堂内要放开学生的手脚,解放学生的大脑。按照这个思路,有的教师全然把对文本的解读权给了学生,自己引导又少,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表象,看起来是权力的下放,发言权的回归,但真实的情境是,学生表现出无所适从,一脸的茫然,思维的僵死,老虎吃天,无法下手埃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还是要靠教师的引导来激活。教师的一读、一问、一引、一练、一个情境的创设,无一不是激起学生思维原点的导火索。所以说,真正的好课,从教师方面看,应是引导恰当,设境合理,收放自如;从学生方面看,应是情有所系,想有所托,读有所得。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这个阵地上,教师始终是学生思维活跃、创造的激活者,教师始终是学生心灵放飞的支撑者。有了教师的介入,学生的思才不再茫然、不再漫游、不再信马由缰,而是有目的的、有意识的、有准备的、自发的、自觉的,从而奔泻出一颗颗晶莹剔透的成果。而这些,在珍萍的课内,是有的,是表现到位的,是成功的。

在珍萍的课堂,在珍萍的示教风格上,校长还看到了一种精神,那就是自强不息,挑战自我,勇往直前,不断充电。人,是有惰性的,人是有依赖性的。尤其是已经深受过岁月洗礼,饱经过生活沧桑的人,身上的惰性更足,影子更厚实。倘若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勇气,是不能战胜自我的。而,珍萍,及一批中老年教师,则不尽然,做到了,达到了挑战自我、勇攀高峰的另一番境界。学习多媒体技术,做博客,写反思。一点点,一天天,他们成长起来,茁壮起来,课堂内阳光起来。这些,岂止是用一天、两天的积淀所能解决的?否,否也。

是用多半辈子的积累才换来的。珍萍,好样的,优秀必将永远属于强者、学者、勇往前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