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山海经(第六卷)
11291700000006

第6章 丰富多彩的庙会祭祀

伏羲创立八卦,制定嫁娶,奠定了我国早期文明,因此在民间祭祀伏羲的仪式也有很多,在淮阳太昊陵的太昊陵庙会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庙会所独有。太昊陵庙会在每年自农历二月二日始,至三月三日止,会期一个月。

庙会期间各种各样的民间娱乐活动,更引人入胜。其中以杂耍,表演为最多,舞狮、龙灯、竹马、旱船等应有尽有。太昊陵祭祖庙会同时又是一个民间游艺的展示会,与其他庙会相比,太昊陵庙会习俗中有两个十分独特的地方。

一是有“担经挑”,也称“担花篮”的比较原始的祭祖悦神的舞蹈。庙会期间,每天都可以看到来太昊陵进香祭祖悦神求福的“经挑班子”。这些“经挑班子”在太昊陵前载歌载舞,吸引许多前来进香的善男信女驻足观看。

经挑舞每班四人,三人担花篮,一人打竹板、以数唱形式伴舞,三副经挑,六种花篮,边舞边唱。舞者皆穿黑衣,黑大腰裤,扎裹腿,黑绣花鞋,头上裹长近1米的黑纱包头,包头的下边缘留有长6厘米的穗子,舞者大多是老年妇女。

担花篮舞源于何时不详,据说是从万古龙花会流传下来的原始祭祀舞蹈。万古龙花会也无确解。传说伏羲为大龙,女娲为小龙这个花会可能与人祖有关。花篮舞传女不传男,主要是娱悦人祖奶女娲。

“担花篮”舞到兴处,舞者走到中间背靠背而过,两身相碰,象征伏羲女娲相交之状。其唱词也多与伏羲女娲有关。这个舞蹈的一些动作,与汉代画像石中人首龙身的伏羲女娲下部交尾的图像基本吻合,是原始的生殖崇拜的一种习俗。

第二个独特的地方是庙会上有随处可见的“泥泥狗”。泥泥狗也称“太昊陵狗”、“陵狗”,是庙会上出售的一种泥玩具,吹之有声。每年的太昊陵庙会上,都布满了琳琅满目的泥泥狗摊点。

这些泥捏的玩具造型多样,有斑鸠、蛇、蛙、独角兽、双头狗、人面猴、抱桃猴、草帽老虎、龟、燕等几十种之多。其形象夸张,神态各异,于古拙中见寓意。

据考,这些泥玩具是流传至今的原始社会后期的活文物。也有人认为这些泥玩具是伏羲女娲结婚以后“捏泥人”留下来的习俗。

太昊陵庙会的文化现象带有许多原始文化的色彩,有许多值得研究的东西和待解的谜。

如今的太昊陵庙会,规模更加宏大,朝圣者已遍及全国各地。人数较多的地区西至京汉路,东至皖西,北至鲁西南,南至湖广。由于人潮汹涌,会期又长达一个月,人们在朝祖进香的同时,利用各种形式进行物资、文化交流。

不少国际学者、友人也都在此期间来太昊陵寻古探幽,研究古老华夏的东方文明,港、澳、台同胞以及侨居国外的华夏子孙,每年都组团来太昊陵寻根问祖,并以到伏羲陵前谒祖朝拜为荣,以示不忘祖先,不忘自己是龙的传人。

除了伏羲定都的淮阳祭祀伏羲的风俗很多,在伏羲的故乡甘肃天水也有关于伏羲的庙宇和祭祀。

在天水的西郊,是一座庄重典雅的伏羲庙,巍峨壮观的明代仿宫殿式建筑,院内古柏参天,旗幡林立;殿前香雾缭绕,烛光熠熠,不时有人点香燃烛,跪拜叩首。

伏羲庙内正殿天花板上刻绘着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伏羲庙院内有很多的古柏树,这些古柏树它最早是64棵,就是取义64卦方位图来栽的。

伏羲庙风景秀美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国内外游客前来旅游观光、寻根祭祖。伏羲文化节由此应运而生。天水的伏羲文化节在每年农历五月十三日举行,相传这一天是华夏始祖伏羲的诞辰,而天水就是伏羲的故乡。

每年的祭祀活动已经成为天水人生活中一个隆重的节日。天刚放亮,天水市就已经鼓乐喧天,人头攒动,一派喜庆气氛。8点整,穿红戴绿的民间民俗文艺表演队伍便一路展演着缓缓向伏羲庙行进。

走在这支队伍最前列的,是一幅巨大的由众人簇拥着的伏羲的画像,其身后是身穿黑衣黑裤,按8行8列排着的一个64人的方阵,他们手举高高的旗幡,幡上分别是伏羲八卦中的64卦爻。

这支前后长达1000多米的表演队伍中,有朝拜玉皇的古乐朝山队;有过去用以祈天降雨的夹板鼓队;也有敦煌舞乐队;有衣着秦朝兵士服饰的队伍;有模仿原始人动作组成的远古先民队;有我国传统节日中不可少的雄狮队及舞龙队;而其中最具地方特色的就是武山旋鼓队和秦城夹板鼓队的表演。

武山旋鼓大约由三、四十人组成,大家都身穿黄绸衣裤,说是龙的传人、黄皮肤的象征。他们一手握鼓锤,一手持一把扇形羊皮鼓,虽然鼓身娇小,但那激昂奔放的旋律,那快速回旋着的铿锵跳跃的舞姿,将西北人的豪迈及对先祖的崇敬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也使每一个观者随之激动和振奋。

据说这种旋鼓出现的年代久远,它原本是牧羊人遭遇狼群时发出求救信号用的,后来他们也用这昂扬的鼓声,尽情地倾吐着对先祖伏羲的敬仰、崇拜和赞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