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山海经(第六卷)
11291700000004

第4章 伏羲开创中华文明

那是在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我们的祖先生活在一个蒙昧时期。他们睡觉的时候拿石头做枕头,拿绳网做床,在肃杀的秋天里会囤积食物,冬天就待在洞穴里很少出来,就这样生活在天地之间。

那时人们的思维非常简单,头脑中完全没有方向感,走起路来也不知道该如何走好,人们除了填饱肚子以外,不知道还能做什么,不知道生活的目的所在,更谈不上生活的向往。

当时,禽兽虫蛇都有利爪、钢牙、毒液,而人没有,却奇迹般的生活下来。但是,因为生活环境的恶劣,当时人的寿命都很短,大多数的人都死于青壮年阶段。

后来,有一位以龙为图腾的氏族首领伏羲,他聪慧过人,制服了野兽,统一了部落。又为改善当时人们艰苦的生活创造出了许多生存方法,使人们结束了只以采集狩猎为生的生活,开始了原始畜牧的定居文明时代。

因为伏羲是创造人类文化的伟大英雄,因此,人们把他尊为人类之王,敬仰他、崇拜他、歌颂他,并把他的事迹编成带有神奇色彩的神话口口相传下来。

传说,上古时期,华夏大地的西北地区有个华胥国。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国度,他们都有超出常人的能力,能来去自如于水火之中,不会被溺死烧死。如履平地在天空行走,不受任何东西干扰。华胥国有一个名叫“华胥氏”的姑娘。她每天都游历于天地之间的名山大川,欣赏奇妙瑰丽的自然风光。

有一次,她去东方一个名叫“雷泽”的大沼泽游玩,偶然看到沼泽边有一个巨人的脚印,由于这个脚印大得出奇,华胥氏觉得很有意思,就好奇地将自己的脚踩了上去。谁知道她刚一踩下,身子忽然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腹中悸动了一下。后来,经过十月怀胎,就生出一个儿子,叫伏羲。伏羲的父亲就是那个留下巨大脚印的雷神。

雷神是雷泽湖的主人,人头龙身,半人半兽。所以伏羲的长相与众不同,他长有人的头,蛇的身子,从小就具神通。能沿着天梯自由来去于天上、人间。

伏羲长大后,成为了万民之王“东方天帝”,位居“三皇”之首。当他眼看着人们吃着腥膻的生肉使他们生胃病、坏肚子;吃野菜、野果使他们消化不良,心中很万分难过,时刻想要为天下的黎民苍生谋取福利,为了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伏羲发明了烹饪的方法,教人们用火烤食物再食用,使得食物更易于被人体消化和吸收,这样人们就不用遭受因食物而引起身体不适的折磨。

伏羲不仅是一位体恤人民的天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文化始祖。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熟悉人间万物的自然法则。他发明了八卦,以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谁,离代表或,艮代表山,震代表雷,巽代表风,兑代表泽。伏羲教人民用这几种符号记载万事万物,以此来替代原有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让人民利用八卦进行占卜吉凶,希望得到神意的显示。

伏羲效法蜘蛛结网,把绳子编织成网,教人民捕鱼打猎;还与女娲共同发明琴瑟,创作乐曲,把它用在礼仪、宗教等活动中;他还制定姓氏,将人们分为不同的氏族,他自姓为风氏。

伏羲的众多举措,开启了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使先民从蛮荒转入了早期文明。

据文献记载,伏羲氏族发祥于天水渭水流域,有关伏羲的传说和民间风俗在渭水上游古成纪的地理范围内广为流传。因此,甘肃省天水一直有“羲皇故里”的称号,被公认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伏羲庙在全国也有很多处,有河南淮阳的太昊陵、天水的伏羲庙、卦台山伏羲庙、泰安泰山庙的伏羲庙和河北新乐伏羲台。其中,淮阳的太昊陵规模最宏大,占地875亩,肃穆庄严,始建于春秋,增制于盛唐,完善于明清,经历了3000多年的风风雨雨,祭祀活动绵延千年历久不衰。

伏羲开创的远古文明,推动了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为我国人类早期社会摆脱蒙昧跨入文明阶段作出了重大贡献,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源远流长。

同时伏羲的“开天明道”之功,开创了中华文明的先河,奠定了几千年中华文明繁荣昌盛的根基。因此,伏羲得到了子孙世代的崇敬,被后人尊称为“三皇五帝之首”、“百王之先”、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受到后人的永远景仰。开创畜牧业与渔业伏羲处于狩猎采集的时代,人们只知道通过打猎和采摘果实获取食物,吃的是猎物的肉,喝的是猎物的血。当打得猎物少时,就少吃一些;当打得猎物多时,人们就多吃一些。

但是,当时的人们进行狩猎的工具,除了一双手、一双脚、一身蛮劲外,充其量还有一些木棍与石块。再加上猎物毛丰皮厚、爪牙锋利,会对企图捕杀它的人类造成致命的伤害。

在这样的情况下,尽管当时的野兽很多,但人们要想成功地捕杀,还是非常不容易的。看到人们捕猎野兽的艰辛,而且当时捕猎野兽的人们还经常遭到野兽的反击,弄得或死或伤,善于动脑筋的伏羲,陷入了苦苦的沉思。

有一天,伏羲正在为如何猎获动物思考,突然,他无意中看见身边一棵枯树,树枝上一只蜘蛛在织网,蜘蛛结出的网,将飞来的昆虫粘住。昆虫挣扎着,很快就将蜘蛛网折腾破了,眼看就要逃出蜘蛛网的控制。

正在这时,蜘蛛迅速爬过来,将蜘蛛网上的其他丝线,狠命地一把把抓过来,死死地一圈圈缠住昆虫,昆虫逐渐无法动弹。这个自投罗网的昆虫,最终就成了蜘蛛的美餐。

伏羲受到蜘蛛利用“网络”巧捕昆虫的启发,就上山割来葛藤,编起了像蜘蛛网一样的网。

伏羲在野兽的必经之地布置好网,然后预先埋伏在近旁,一旦发现有野兽自投罗网,钻入网中,就拿起木棍、石块,将自投罗网的野兽打伤打死,甚至是生擒活捉。

伏羲还有另一种捕兽办法,就是先在野兽的必经之地,预先布置起一个个网,一部分人埋伏在网的近旁,另一部分人,负责驱逐野兽,将野兽诱逼到预先布置的网中。

伏羲将织网技术教给了人们,让人们利用网来捕猎野兽。遇到大兽,就执锐器群起而攻之。按他教的办法和发明的武器打猎收获很多。

就这样,人们猎获的动物越来越多。当人们吃不完时,他又教人们将那些受轻伤的小兽豢养起来,从而揭开了人类饲养猪、马、牛、羊、兔、狗的序幕。这就是古书上说的“六畜”。

此后,人们让圈养的动物生育繁殖,以补充淡季食物的不足,这些举措,改变了人们饥饱不均的局面,为人们的稳定生活打下了可靠的物质基础,把历史由狩猎时代逐渐推向了畜牧时代。

伏羲制网在捕兽,结束了我国远古的狩猎采集时代,开辟了我国远古的畜牧时代,而且其晚期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伏羲驯化牛、马、羊、鸡、犬、豕六畜,结束了我国远古的游牧不定居时代,开辟了远古定居时代,出现了部落。

伏羲发明以网捕兽后,受到人们的敬仰。但伏羲依然时常注意观察,勤于思考,积极寻找新的食物来源,想让人们的生活质量再提高一些。

有一天,伏羲在河边散步,走着走着,突然看见河里一条又大又肥的鲤鱼,从水面上跳起来,蹦起好高。一会儿,又是一条鲤鱼跳起来;再隔一会儿,又是一条。

伏羲看到这些鲤鱼又大又肥,弄来吃肯定不错!他打定主意,就下河去捉鱼,没费多大工夫,就捉到一条又肥又大的鲤鱼。伏羲很高兴,就把鲤鱼拿回家去了。

伏羲的儿孙们看见伏羲捉来了鱼,也都欢欢喜喜跑来问长问短。伏羲把鱼撕给他们吃,大家吃了,都觉得味道不错。

伏羲对他们说:“既然鱼好吃,以后我们就动手捉鱼,好让我们有更多好吃的食物。”

儿孙们当然赞成,当下都跑到河里去捉鱼。就这样,伏羲的子孙们捉了一个下午,差不多每人都捉到了一条,还有捉到几条的。这下子大家都欢喜得了不得,把鱼拿回去美美地吃了一顿。

就这样,没到3天,伏羲的儿孙们都学会捉鱼了。伏羲又打发人给住在别的地方的人们送信,喊他们都来捉鱼吃。

有一天,龙王带着龟丞相忽然跑来对伏羲说:“你们这么多人跑来捉鱼,这不是要把我的龙子龙孙们都捉完吗?你们应该停止捉鱼!”

伏羲反问龙王:“你不准我们捉鱼,那我们吃什么?”

龙王说:“你们吃什么,应该由你们自己解决,但你们不应该捉我的龙子龙孙。”

伏羲说:“河里的鱼是上天安排的自然动物,也是我们人类的食物来源之一。你不让我们捉鱼吃,难道要违背上天的旨意吗?”

龙王听伏羲这么一说,心想,真要违背上天的旨意,恐怕自己的命就难保了。

正在龙王进退两难之际,龟丞相凑到龙王耳朵边上,悄悄对龙王说:“你看这些人都是用手捉鱼,你就和他们定个规矩:只要他们不用手捉,就捉不到鱼,这样既保下了您的龙子龙孙,又不违背上天的旨意,让他们看着河里的鱼干着急,这该多好啊!”

龙王一听这话,高兴得哈哈大笑,转过脸来向伏羲说:“那好吧,你们可以吃鱼,但我有个条件,就是不许你们不用手捉。你们若是答应,就算是说定了,以后双方都不准反悔!”

伏羲想了想,最后自信地说:“好吧!”

龙王便带着龟丞相高高兴兴地回去了。伏羲也带着儿孙们回去了。

伏羲回去以后,就想不用手捉鱼的办法。想了一个通宵,第二天又想了一个上午,还是没有把办法想出来。到了下午,他躺在树阴底下,眼望着天,还是在想。

这时候,他突然看到以前自己编织的用来捕猎动物的网。他觉得这网能捕猎动物,肯定也能捕鱼。于是,他把网拿到河边,把网散开放进河里,然后手握长棍在岸边静静地等候着。

隔了一会儿,伏羲拽着网纲把网拉出水面,惊喜地发现网里有好多欢蹦乱跳的鱼!这个办法真好,比起用手捉鱼不但捉得多,人还不用下水了。

伏羲带着网和捕到的鱼凯旋,并赶紧把这个方法教给了人们。从此以后,人们就都学会用网打鱼了,吃的食物也就更加多了。

当捕的鱼越来越多,人们吃不了时,便将鱼养起来,如同人们将吃不完的动物圈养起来一样,就这样,逐步地便诞生了渔业。

正是由于伏羲开启了我国上古时期畜牧业与渔业的先河,因此后人将伏羲称为“畜牧业与渔业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