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是我国战国中后期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君主。他从赵国的实际出发,通过以“胡服骑射”为代表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赵国在人力、物力上得以优化配置;同时,推进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相互融合的历史进程。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大变革,被历代史学家传为佳话。特别是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力排众议,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挠,坚决向夷狄学习,表现了作为古代社会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赵武灵王不愧是一位值得后人纪念和效法的杰出历史人物。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就连中山那样的邻界小国也经常来侵扰。而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城邑被占。
赵国眼看着被别国兼并,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北方胡人之长补中原之短。
“胡服骑射”的直接起因是赵国和中山国的宿怨。当时赵国,东有齐王国和中山王国,北有燕王国和东胡部落,西有楼烦部落和秦王国及韩王国边界。
赵国的边防部队,仍使用传统武器,缺乏现代化装备,一旦敌人发动突然攻击,很难防御。中山王国就曾经仗恃齐王国撑腰,侵略赵国的土地,奴役赵国的人民。
赵武灵王之所以改变服装,更新战备,就是为了准备应变,报中山王国之仇。其实,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除了为适应同周边国家的军事竞争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赵国是一个游牧文明重于农耕文明的国家。
赵国是华夏系统中与北方戎狄各族交流最全面、最深刻的国家,权贵家族与戎狄的通婚程度很高。赵国的文化如同他们国君的血统里有大量的戎狄之血一样,是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混合体。
赵武灵王即位后,重用出身于楼烦的楼缓和出身于匈奴的仇液,再加上父亲的托孤重臣肥义,赵国的戎狄外族之臣,就成了赵武灵王最重要的一批助手。
赵国曾经采用了异地就任制,即让戎狄大臣到中原的邯郸任职,让华夏族大臣到北方的代郡任职,以期达到加强两种文化的交流的目的,但这种办法功效不大,代郡与邯郸在过去的100多年里成为了赵国政变的两个牢固据点。
而且,代郡的势力不断渗入到游牧文明的另一个重镇太原郡,邯郸则控制了地近中原的上党郡,赵国的南北分裂局势在扩大。
邯郸与代郡实际上是赵国执行南北不同攻略的两个国都。赵国的两种文化、两大政治势力处于不断的争斗状态,而且越离越远,这需要赵武灵王铁腕整合,明确各自的地位,将其整合为一个依赖重于排斥的整体。
此外,赵国与林胡、楼烦、东胡、义渠、空同、中山等游牧民族国家接壤,国民中有大量的胡人和胡人后裔,胡人文化在赵国也是根深蒂固的。正是由于赵国的游牧文明占上风,所以,赵武灵王适应客观情况,大力提倡胡化是符合实际的。“胡服骑射”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以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两种文化、两种政治势力造成的南北分裂局面。
为了提高国民对在全国实行“胡服骑射”政策的信心,赵武灵王用他有限的骑兵在对中山的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在声势上为“胡服骑射”的好处做了现实、有力的宣传。
赵武灵王率领骑兵向北进攻中山国,并大败中山国主力部队,从南至北横穿中山国,到达赵国的代郡,如入无人之境,大大地鼓舞了赵国国民的信心。
赵武灵王又到达赵国与楼烦边境,继而穿过楼烦和林胡的势力范围,向西折向黄河。赵武灵王渡过黄河,登上了黄河西侧、林胡人长期活动的地带。
在此行中,赵武灵王与游牧民族的骑兵发生多次战斗,无一败绩。在先声夺人后,赵武灵王开始找两边的代表人物征求意见。一方是有戎狄背景的肥义、楼缓和仇液等人,他们当然同意,而且从赵国的国情、地形和人文等现实情况出发,有力地论述了施行“胡服骑射”对国家结束分裂、增强国家的竞争力和促成国家深刻统一的好处。
另一方是以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为代表的赵国宗室贵族,他们不愿丢掉手中的权力,认为“胡服骑射”必将引起全国范围内的各项国家政策随之改变,他们以变动太大容易造成国内局势的不稳定为由,阻止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为了说服那些保守势力的代表,赵武灵王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并耐心地说服宗室贵族集团的首领公子成,向他表明自己改革的决心和对以“胡服骑射”为标志的全面改革的整体构想。公子成最终被说服了。由于公子成对“胡服骑射”的接受,赵国的宗室贵族如赵文、赵造、赵俊等人也就都跟着同意了。于是,赵武灵王正式颁布法令,赵国全境实行“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以能任官,明确了游牧文化的主导地位,结果大批出身低贱和有戎狄背景的人得到重用。赵武灵王主动打破华夏贵、戎狄卑传统观念的勇气,在中原各国中是十分罕见的。
赵武灵王把自己训练的精锐骑兵作为军官教导团,开始培训骑兵军官。原来的步兵和步兵将领要想转为骑兵,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考试。
同时,赵武灵王还招募大量的胡人,充实到骑兵队伍中。由于赵武灵王控制了骑兵的军官,这支新组建的骑兵军不同于以往的骑兵雇佣军,被赵武灵王牢牢地控制着指挥权。
赵武灵王借组建骑兵、选拔骑兵的机会,对赵国的步兵系统也进行了一次从上至下的大整顿,亲自选拔步兵将领。赵武灵王选拔军事将领严格遵循能力原则。
这样,国民中许多有能力的人都得到了任用,而大批的赵国宗室贵族遭到了裁撤。赵武灵王通过对军队系统的调整、改建,更稳固地控制了赵国的军权。
赵武灵王组建的骑兵是一个技术性比较强的兵种,对将领和战士的选拔与训练都很严格。“胡服骑射”改革后,赵国的军事将领主要是从骑兵中产生,至少要有在骑兵部队服役过的经历。
由于骑兵的特高待遇和非常好的军官前途,赵国的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家里能够出一个骑兵,最好是一个骑兵将领。于是,赵人养马蔚然成风。
赵武灵王组建的骑兵其装备比步兵要复杂得多。一个骑兵必须要有两匹马,用特制的骑兵弓,配备不同用途的箭,要有长刀和短刀,夜里御寒的皮蓬和可供长途奔袭的口粮和水。
骑兵的服务人员也很多,有负责养马的,负责收集牧草的,给马看病的,直接为骑兵服务的奴婢。骑兵的武器装备不同于步兵,主要由胡人工匠负责生产。
骑兵的流动性也很强,兵籍管理和给养保障比步兵要复杂得多,必须要新建立一个政府服务部门专门为之服务。赵国国内的马匹也都建立了马籍,以便于国家对全国骑战潜能的掌握和调用。
此外,由于骑兵用具中有大量的皮革制品,对牛羊的需求很大。所以,与游牧生活相关的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赵武灵王命人对全国的户籍和牛、马等大型牲口进行了普查,建立了可靠的管理体系。
骑兵本身就是一种胡人文化,赵武灵王在全国推广“胡服骑射”后,本来在赵国就占有主要地位的胡人文化由于正式得到了国家的肯定和扶持,胡人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地位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胡人歌舞、胡人医药、胡人服饰、胡人语言,都在赵国得到了更大范围的普及。
赵武灵王大力推广军功贵族制度,并借助对全国人口普查与统计,将宗室贵族和地主隐瞒的人口都查了出来,扩大了国家掌握的税源和劳动力资源。赵国原有的宗室贵族体系遭到沉重打击。赵武灵王推广的军功制度成为赵国军民求富贵的主要途径。
经过赵武灵王重新装备的赵国士兵,他们的形象与中原各国的士兵形象差别较大,而与楼烦、林胡这些胡人倒很相似。赵武灵王本人也能操胡语,惯住帐篷,喜欢水草生活。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对赵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使之更趋近于游牧经济。对游牧经济、骑兵生活熟悉的大量胡人精英通过选拔,进入到赵国的军政领导层,改变了赵国的权力结构。胡人文化升扬,稳固了其在赵国的主导地位。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也对赵国的国民性格进行了重新的塑造,在赵武灵王的宣扬下,胡人吃苦耐劳、重义尚武的精神,对赵国国民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同时,这一改革减弱了华夏民族鄙视胡人的心理,增强了胡人对华夏民族的归依心理,缩短了两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奠定了中原华夏民族与北方游牧民族融合的基础,进而推进了民族融合。
在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之后,胡服成为我国军队中最早的正规军装,以后逐渐演变改进为后来的盔甲装备。使“习胡服,求便利”成了我国服饰变化的总体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