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故鼎新
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上古时期。这一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过渡时期,并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一次思想大解放,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国变法运动风起云涌,涌现出管仲、子产、李悝、吴起、申不害、赵武灵王及商鞅这样的改革家。
这些改革先行者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进行了革故鼎新。他们名垂千秋,永载史册。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管仲的一生,不仅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还给后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他主张法治,全国上下贵贱都要守法,赏罚功过都要以法办事;重视发展经济,认为国家的安定与否,人民的守法与否,与经济发展关系十分密切;主张尊重民意,以“顺民心为本”。他在内政、军事、经济和外交方面的变法改革,不仅使齐国大治,也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由于他卓越的历史功绩,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少时贫困,曾和鲍叔牙合伙经商。在齐国的齐桓公与其兄弟公子纠争夺王位时,管仲曾经助公子纠争位,此举失败后,他经好友鲍叔牙推荐到了齐桓公这里。
当时的齐国已经出现严重的财政危机,国库空虚,同时齐国面临着复杂的外部形势,各邻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乱,而对齐国也是虎视眈眈。在这种情况下,齐桓公经常同管仲商谈国家大事。
一次齐桓公召见管仲,首先把想了很久的问题摆了出来:“你认为的国家可以安定下来吗?”
管仲通过这个阶段的接触,深知齐桓公的政治抱负,但又没有互相谈论过,于是管仲就直截了当地说:“如果你决心称霸诸侯,国家就可以安定富强,你如果要安于现状,国家就不能安定富强。”
齐桓公听后又问:“我还不敢说这样的大话,等到将来见机行事吧!”
管仲被齐桓公的诚恳所感动,于是他急忙向齐桓公表示:“君王免臣死罪,这是我的万幸。臣能苟且偷生到今天,不为公子纠而死,就是为了富国家强社稷;如果不是这样,那臣就是贪生怕死,一心为升官发财了。”
齐桓公被管仲的肺腑之言所感动,便极力挽留,并表示决心以霸业为己任,希望管仲为之出力。
后来,齐桓公又和管仲进行了多次的探讨。由于管仲系统地论述了治国称霸之道,使齐桓公的全部问题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拜管仲为相,主持政事。齐桓公还用古代帝王对重臣的尊称“仲父”来称谓管仲。
于是,管仲站在历史的前沿,以一个改革者的魄力,对齐国的内政、军事、经济和外交实施了全面性的改革。
在政治方面,管仲通过行政区划,把国都划分为6个工商乡和15个士乡,共21个乡。15个士乡是齐国的主要兵源。齐桓公自己管理5个乡,上卿国子和高子各管5个乡。
管仲又把行政机构分为3个部门,制订三官制度。官吏有三宰。工业立三族,商业立三乡,川泽业立三虞,山林业立三衡。郊外30家为一邑,每邑设一司官。10邑为一卒,每卒设一卒师。10卒为一乡,每乡设一乡师。3乡为一县,每县设一县师。10县为一属,每属设大夫。全国共有5属,设5大夫。
每年初,由5属大夫把属内情况向齐桓公汇报,督察其功过。于是全国形成统一的整体。
管仲整顿行政系统的目的是“定民之居”,使士、农、工、商各就其业,从而使部落的残余影响被彻底革除,行政区域的组织结构更加精细化,并且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在军事方面,管仲强调寓兵于农,规定国都中5家为一轨,每轨设一轨长。10轨为一里,每里设里有司。4里为一连,每连设一连长。10连为一乡,每乡设一乡良人,主管乡的军令。
战时组成军队,每户出1人,一轨5人,5人为一伍,由轨长带领。一里50人,50人为一小戍,由里有司带领。
一连200人,200人为一卒,由连长带领。一乡2000人,2000人为一旅,由乡良人带领。5乡1万人,立一元帅,1万人为一军,由5乡元帅率领。齐桓公、国子、高傒3人就是元帅。这样把保甲制和军队组织紧密结合在一起,每年春秋以狩猎来训练军队,于是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管仲又规定全国百姓不准随意迁徙。人们之间团结居住,夜间作战,只要听到声音就辨别出敌我;白天作战,只要看见容貌,大家就能认识。
为了解决军队的武器,管仲规定犯罪可以用盔甲和武器来赎罪。犯重罪,可用甲与车戟赎罪。犯轻罪,可以用值与车戟赎罪。犯小罪,可以用铜铁赎罪。这样可补充军队的装备不足。
管仲的军事改革,不仅实行了军政合一,也达到了利用宗族关系来加强国家常备军事力量的目的。
在经济方面,管仲提出了“相地而衰”的土地税收政策,就是根据土地的好坏不同,来征收多少不等的赋税。这一政策,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管仲又提倡发展经济,积财通货,设“轻重九府”,观察年景丰歉,人民的需求,来收散粮食和物品。又规定国家铸造钱币,发展渔业、盐业,鼓励与境外的贸易,齐国经济开始繁荣起来。
改革初见成效,这时齐桓公认为,现在国富民强,有资格会盟诸侯了。但管仲谏阻道:“当今诸侯,强于齐者甚众,南有荆楚,西有秦晋,然而他们自逞其雄,不知尊奉周王,所以不能称霸。周王室虽已衰微,但仍是天下共主。东迁以来,诸侯不去朝拜,不知君父。您要是以尊王攘夷相号召,海内诸侯必然望风归附。”
管仲说的“尊王攘夷”,就是尊重周朝王室,承认周天子的共同领袖的地位;联合各诸侯国,共同抵御戎、狄等部族对中原的侵扰。攘夷于外,必须尊王,顺应了当时戎狄内侵、中原各国关注如何抵御的态势。尊王成为当时一面正义旗帜。
在管仲“尊王攘夷”的建议下,齐国先是与邻国修好:归还给鲁国以前侵占的棠、潜两邑,让鲁国作为南边的屏障;归还卫国以前侵占的台、原、姑、漆里4个邑,让卫国成为西边的屏障;归还燕国以前侵占的柴夫、吠狗两邑,让燕国成为北部的屏障。
公元前681年,在甄召集宋、陈、蔡、邾四国诸侯会盟。通过会盟,齐桓公在诸国间获得了极高的威信,最终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主。
此外,作为一个思想家,管仲推行礼、法并重,也就是推行道德教化,也可以称之为“德治”,形成了“霸业”和“礼治”相结合的思想体系。这就是他的礼、法统一理论。
管仲曾经说:“仓库充实了,人才知道礼仪节操,衣食富足了;人才懂得荣誉和耻辱。君主如能带头遵守法度,那么,父母兄弟妻子之间便会亲密无间。礼义廉耻得不到伸张,国家就要灭亡。国家颁布的政令像流水的源泉一样畅通无阻,是因为它能顺应民心。”
管仲的礼、法统一理论认为:在治国的过程中,礼义教化与厉行法制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理论较之儒家的重礼教轻法制,较之秦晋法家的严刑峻法,较之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无疑是一种更全面,更有价值的理论。
管仲改革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他的改革不仅是对我国夏、商、周1000余年政治发展史的总结,而且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管仲的改革措施使齐国的实力迅速强大起来,齐国出现了人民富足、社会安定的繁荣局面。齐国衰微的国势迅速上升,为齐桓公的图霸和齐国以后长期的大国地位奠定了基础。
管仲的改革措施为诸侯国开创了全新的政治改革模式,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军事、外交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制度化改良,从而为诸侯国如何成长为一个真正的“大国”建立了全面而系统的改革模式。因此,他的改革成为了春秋战国时期一系列改革运动的肇始先声。
管仲的改革措施对后世有大量可以思考回味之处,比如重农而不抑商,再如藏富于民和寓兵于民的策略,的确是很高明,足以让后世统治者作为参考。
走进历史深处,当我们真正领略了管仲改革的风采,我们不得不在心灵深处为管仲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所做的一切感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