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16

第16章 第一次反侵略的抗倭之战

明抗倭之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反侵略战争,从1555年开始的人民抗倭斗争,到1563年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的“戚家军”打败倭寇,前后历经8年,最终取得了抗倭战争的胜利。平定倭患,维护了民族尊严和国家主权,使人们能安居乐业,发展生产。

此次军民抗倭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消除了明代近200年的倭患,是抗击外来侵略、保卫祖国海疆的著名范例,也为我国海防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伐。在战争中失败了的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浪人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和抢掠骚扰,历史上称为“倭寇”。

明初,国力强盛,重视海防设置,因此,倭寇未能酿成大患。

明正统以后,海防松弛,加之沿海一带私人经营的海上贸易十分活跃,倭寇祸患越来越严重。这些海商大贾、浙闽大姓为了牟取暴利,不顾朝廷的海禁命令,和“番舶夷商”相互贩卖货物。

他们成群分党,形成海上武装走私集团,有的甚至亡命海外,勾结日本各岛的倭寇,于沿海劫掠。这些海盗商人与倭寇勾结,使得倭患愈演愈烈。

1555年5月,由汉、壮、苗、瑶等族人民组成的抗倭军队,在明爱国将领张经领导下,于浙江嘉兴北的王江泾大破倭寇。这是抗倭战争取得最大胜利的一次,称为“自有倭患来,此为战功第一”。

同年秋天,明朝著名抗倭将领戚继光从山东调到浙江御倭前线,任浙江都司金书。次年被推荐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不久又改守台州、金华、严州三府。这些地区是倭寇时常出没、遭受倭患最严重的地方。

戚继光到任后,决定招募新军。经过几个月的严密组织和艰苦训练,他建立起一支以义乌农民和矿夫为主的3000新军,并创造了“鸳鸯阵”的战术,用以训练士兵。这支军队英勇善战,屡立战功,被誉为“戚家军”。

1561年,倭寇50余艘船,2000余人聚集于宁波、绍兴海面伺机入侵。戚继光立即督舟师出巡海上。倭寇遂离开台州防区骚扰奉化、宁海,以吸引明军,而后乘机进犯台州。

戚继光将军队一部守台州,一部守海门,自率主力赴宁海。倭寇侦知戚家军主力去宁海,台州空虚,遂分兵三路分别进攻台州桃渚、新河、沂头。戚继光部署兵力,与敌人展开了台州大战。

4月24日,倭寇大肆抢掠新河城外各地。城内精壮士兵大都出征,留守者人心惶惶。戚继光夫人挺身而出,发动妇女守城,迫使倭寇不敢贸然逼近。25日,在宁海的戚继光令胡守仁率部驰援新河。

26日,倭寇逼近新河城下。这时,援军赶到,双方展开激战。入夜,戚家军打败倭寇,残倭从铁岭方向逃走。次日,戚家军乘胜追击,将残倭打得落花流水。

戚继光击败宁海之倭后,听说进犯桃渚之敌焚舟南流,改进精进寺。他认为敌人这样做,是想乘虚侵犯台州府城,于是挥师南下,决定急行军先敌到达府城。于是,双方于离城仅1千米的花街展开激战。

戚家军前锋以火器进攻,杀死敌人前锋头目,敌人主力大败退逃。戚家军即分兵两路猛追,将一股敌人沉于江水中,另一股被歼灭于新桥。只一顿午饭的工夫就结束了战斗,战果颇丰。

5月1日,泊于健跳沂头海面的倭寇进至台州府城东北的大田镇,妄图劫掠府城。戚继光率军人在大田岭设伏,与倭寇对峙。敌人闻有备,遂逃至大田,欲窜犯仙居,劫掠处州。

大田至仙居必经上峰山,山南是一狭长谷地,便于伏击敌人。戚继光先敌人到达上峰岭,令每人执松枝一束隐蔽身体,严阵待敌。倭寇列10千米长队向仙居方向行进。

戚家军待倭寇进入伏击圈,鸟铳齐发,并列成一头两翼一尾阵,居高临下,勇猛冲杀。倭寇措手不及,仓皇应战,当即有数百人缴械投降。余倭被迫退至白水洋朱家大院,被戚家军全部歼灭。

5月15日,戚家军又取得了藤岭战斗的胜利。5月20日,消灭了窜犯宁海以北团前、团后占据长沙之倭寇。从四月下旬开始,戚家军以少敌众,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续取得了新河、花街、上峰岭、藤岭、长沙等战斗的胜利,消灭倭寇数千人,使侵犯台州的倭寇遭到毁灭性的打击。

倭寇窜犯宁波、温州,戚家军和其他明军配合,全歼倭贼,此后,倭寇未再大规模进犯台州地区,浙江的倭患基本平息。浙江倭患平息后,倭寇纷纷南下骚扰福建,福建成为倭患中心。

1562年7月,戚继光被派往福建剿倭。他入闽碰到的第一个倭巢是横屿,这是福建宁德县城东北海中的一个小岛,岛上倭寇有数千人,盘踞数年,明军无可奈何。

戚继光决心攻拔这一据点。他让士兵每人拿一束草,随进随用草填泥,士兵摆成鸳鸯阵,戚亲自击鼓,士兵在战鼓声中踏草前进。

上岸后,兵士奋勇当先,与倭寇展开激战。后续部队也涉过泥滩,双方夹击,乱了敌倭的阵势,很快占领了倭巢,并将其焚毁。此战取得了入闽抗倭的第一次胜利。

横屿之战后,戚家军在宁德稍作休整,便向福清挺进,相继攻拔福清境内的数个倭穴。8月29日抵达福清城,9月2日于福清牛田大败倭寇,大部歼灭。

9月13日,奇袭盘踞林墩的倭贼,消灭了兴化一带的倭贼。10月间,戚家军班师回浙江,从事休整和补充兵员,以俟再战。

戚继光回浙后,倭寇又大肆劫掠福建沿海,攻陷兴化府城,在城中烧无恶不作,盘踞两个多月才弃空城退出,经岐头攻陷平海卫,以此为巢,四出骚扰。

福建再次面临倭患的威胁。明政府调新任福建总兵俞大猷和先期援闽的广东总兵刘显与戚继光一道抗击闽倭。

1563年4月,戚继光抵达福建,立即查看倭巢地形。在攻击平海卫倭寇的战斗中,戚家军为中军,担任正面进攻,俞大猷为右军,刘显为左军,从两翼配合攻击。

4月21日,戚家军以一部为前导分兵三路,以火器打乱倭贼前锋骑兵,乘势发动猛攻,两翼部队投入战斗。倭寇三面受敌,狼狈窜回老巢。三路明军乘胜追击,将敌人围困巢中,并用火攻,荡平了倭巢。

平海卫之战后,戚继光又率部消灭了原侵扰政和、寿宁的倭寇。随后,又相继大败倭寇于仙游城下、同安王仓坪和漳浦蔡不岭,斩获颇多。至此,福建倭患基本平定。此外,戚继光与俞大猷配合,歼灭了广东的倭寇。

至此,明东南沿海抗倭之战取得了最后胜利。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实现了他的灭倭志向。在剿倭战争中,戚继光与士兵同甘共苦,严格要求士兵不准扰害百姓,做到兵民相体。在战略战术上,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进攻重集中兵力打歼灭战,防御重积极主动而不是机械地死守,在防御中伺机反攻。创造了独树一帜的“鸳鸯阵”,发挥集体互助、长短兵器结合的机动、灵活、严密的作战力量,有效地打击敌人。这是戚家军屡败倭寇的重要原因,也是戚继光和戚家军留给后人的一份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