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17

第17章 重要转折点的萨尔浒战役

萨尔浒战役是明清之际重要战役,时间是1619年。此战本由明方发动,后金处于防守地位,然而该役竟以明军之惨败而告终,并由此成为了明清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萨尔浒战役也是集中优势兵力进行各个击破,以少胜多的非常典型战例。

此役之后,明对后金战略态势由主动变为被动,明帝国于东北地区的藩篱逐渐丧失,日后虽调兵遣将、增加粮饷却再也无法获得对后金的战略主动权,直至王朝覆灭。

1618年4月,后金的努尔哈赤发兵向明军进攻,不但在辽东节节胜利,而且北京也举朝震骇。

为了安定辽东,早日遏制后金势力,明政府命杨镐为辽东经略,以杜松、马林、李如柏、刘綎等为副,调兵筹饷。经过9个多月的准备,赴辽的明军都先后到达,总共有10万余人,号称47万大军。

杨镐与诸将议定,分四路进攻后金,总兵刘綎率军出宽甸由东;总兵马林率军出三岔口由北;杜松率军出抚顺关由西;李如柏率军出鸦鹘关由南,其中以西路杜松为主力,皆直指赫图阿拉。此外,王绍勋总管各路粮草,杨镐坐镇沈阳。

努尔哈赤掌握了明军的战略部署和行动计划,正确地分析了形势,认为明军是采用分兵合击,声东击西的战术。因此,只派500人抵御和阻滞南路的刘綎军,而把全部兵力集中起来,打击从西而来的杜松的明军主力,所谓“凭尔几路来,我只一路去”。

努尔哈赤的这一部署是正确的,因为从兵力上看明军有10万多人,而后金只有6万人,处于劣势。但明军分成四路,兵力分散,再加上刘綎、马林和李如柏三路山高水险,行军困难,一时不易到达,只有杜松一路出抚顺,渡浑河,沿苏子河而上,道路平坦易行,两日就可到达赫图阿拉。

努尔哈赤亲自统率八旗大军迅速开赴西线,阻击明军。两军于辽宁抚顺东浑河南岸的萨尔浒一带相遇,揭开了萨尔浒战斗的序幕。

1619年4月13日,杜松率领8万明军,出抚顺关,14日到达萨尔浒。在得知后金正派兵构筑界凡城,阻挡明军东进后,杜松留下2万人驻守萨尔浒,自领1万人攻打界凡城。这其实是把已经分散的兵力再行分散了。

此时,努尔哈赤率领八旗兵已到界凡以东,迅速地抓住了各个击破的战机。他派代善、皇太极带领两旗截击杜松,自己亲率六旗猛打萨尔浒的明军。

明军遭到突然攻击,纷纷逃往萨尔浒河西岸,结果在得力阿哈一带全部被歼。而杜松在吉林崖下,陷入重围,杜松丧生,全军覆没。

4月14日,马林率明军与叶赫兵出三岔口,扎营于富勒哈山的尚间崖,派潘宗颜领一军驻守斐芬山,又遣龚念遂率一军守卫斡辉鄂模,互为犄角,彼此声援。

努尔哈赤在西线消灭明兵主力以后,乘胜挥戈北上,4月15日,首先击溃了驻守斡辉鄂模的明军,随后又攻打尚间崖。明兵大败,马林仅以身免,逃往开原,斐芬山的明军也被攻灭。

刘綎一路虽然出师最早,但由于山道陡峭,大雪封山,进军迟缓,迟至4月15日才到达深河。

后金的少数守军沿途拦截,且战且退,竭力阻滞明军的前进速度。16日,刘綎进抵阿布达里冈,姜弘立率领的朝鲜援兵到达富察,距离赫图阿拉还有五六十里。

这时,努尔哈赤已在西北两路获胜,立即派扈尔汉、阿敏、代善、皇太极先后出发,日夜兼程赶赴东线,很快在东线集中了30000多人,待机而动。

明军并无戒备地前进,后金军突然出击,冲断前后,刘綎战死,全军覆没。代善随之集合八旗兵,攻打富察一带的朝鲜军。姜弘立的军营被紧紧围住,于是姜弘立以下,全军投降。杨镐惊悉三路丧师,急令李如柏撤兵,明朝的四路大军只有这一路逃脱了败灭的厄运。

萨尔浒战役是集中使用兵力、选择有利的战场和战机,连续作战、速战速决、各个击破,在战略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战例。

努尔哈赤在5天之内,在3个地点进行了3次大战,战斗前部署周密,战斗中勇敢顽强,战斗结束后迅速脱离战场,立即投入新的战斗,充分显示了他机动灵活的指挥才能和后金将士的勇猛战斗作风。

后金从此由战略防守转入了战略进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