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14

第14章 历时六年的襄樊之战

襄樊之战,也称“襄阳之战”,是我国历史上宋元王朝更迭时的关键一战。此战从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朝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于1273年以襄樊失陷而告终,历时近6年。

在这段时间内,双方为了争夺这个历来被称为兵家必争之地的水路交通要塞,几乎集中了当时世界上最精锐的骑兵和水军,动用了当时能够找到的一切先进武器。

此战之后,南宋几年间败亡,忽必烈统一天下。

忽必烈登基称汗后,把都城迁至燕京,即今北京。接着又着手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并扩充军队,制造兵器,增修战船,积极为攻取南宋创造条件。

这时,南宋潼川安抚副使刘整因受上司整治,向朝廷申诉无门,愤然以泸州十五郡降附蒙古。刘整的叛降,使忽必烈完全了解了南宋的国情虚实,因此下定消灭南宋的决心。

忽必烈总结以往攻宋的战略得失,认识到要打开攻宋战争的新战局,必须选准用兵突破口。为此,忽必烈多次召开军事会议,让众将领充分发表意见,献计献策。

最后采纳了刘整的建议,制定出以主力进攻襄樊,扼制长江中游,实施中间突破,然后顺江东下、直取临安的战略方针。

忽必烈选择襄樊这块战略要地作为进攻南宋的突破口,正击中了南宋的要害。

襄樊地处南阳盆地南端,西邻关陕,东达江淮,南通荆湖、巴蜀,北距三都,为鄂、豫、陕交通要冲。樊城居汉水北,襄阳在汉水南,两城隔水相对,互为犄角,地形险要,易守难攻,是扼守长江的屏障。

忽必烈出兵前,按刘整的建议,用玉带贿赂依附贾似道的鄂州帅吕文德,以置榷场互市为名,秘密在樊城外的鹿门山修筑堡垒,建立了进图襄樊的第一个据点。

1267年冬,忽必烈命大将阿术为主帅,刘整为副帅,备师进攻襄樊,同时出兵川蜀、淮西,配合中路进攻。

南宋派吕文德的弟弟吕文焕知襄阳府兼京西安抚副使,以重兵防守,两军在襄阳城下对峙。

忽必烈向阿术下达围城阻援、先困后攻的作战指导方针。阿术军在忽必烈的授意下,开始在襄阳外围构筑长围,用垒寨连接起来,以阻止城内宋军出击。又派重兵于鹿门山和襄阳西边的万山,以断宋军粮道。

接着在万山、白河口汉水中立栅,切断宋军沿汉水增援的道路,又在德安、京山等地集结兵力,牵制和分散宋军增援部队,保障对襄阳的长期围困。

蒙古军虽把襄阳围得如铁桶一般,阿术仍然清醒地看到,宋军在战略上处于劣势,但在战术上却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长于扼守险隘要津和水战,而蒙古军的弱点也恰恰在于水军力量不足。于是,他建议忽必烈增强围城水军的力量。

忽必烈采纳了阿术的建议,增调战船5000艘,水兵7万人,投入襄樊战场。蒙古军所筑垒寨得水军之助,如虎添翼,使襄阳守军陷入了孤城困守的境地。

以后的战斗过程表明,蒙古军增强水军力量并投入战斗,是一个关系战役全局的战略性变化。

1269年3月,蒙古军又包围樊城。宋京湖都统制张世杰率兵救援,结果在赤滩浦被阿术军打败。7月,宋沿江制置副使夏贵乘汉水暴涨之机率舟师援襄,在虎尾洲遭到蒙古水军重创。殿前副都指挥使范文虎以舟师支援,在灌子滩又为元军所败。宋军几次入援失败,使得襄、樊两城的守军处境更加困难。

蒙古军派刘整在襄樊前线就地建造战舰,操练水军。又用张弘范议,加强襄樊外围城栅。如此一来,襄樊与外地的水陆交通全部断绝。

襄阳守将吕文焕只能以小渔船渡汉水窥伺军情。他的哥哥吕文德没想到自己当初因贪小利,给朝廷和自己的亲属带来这么大的灾祸,悔恨不已,背发毒疽而死。

吕文德死后,南宋另派在两淮抗击蒙古军有功的李庭芝为京湖制置大使,继续督师进援襄樊。又令太师贾似道的亲信范文虎从中进行牵制。范文虎以贾似道为靠山,相互勾结,根本不以襄阳告急为意,拒不出兵。

吕文焕得不到救援,只好率襄阳守军万余人出击突围,进攻襄阳西面的万山堡,结果被蒙古军击败,被迫又退入城中。没有南宋援兵的艰苦情况下,襄、樊两城军民利用江面上的一座浮桥相互支援,共同坚守。他们拆房屋作柴,缝钞币当衣,丝毫没有动摇守城的决心。

1271年,忽必烈称帝,改国号为“大元”。范文虎在南宋朝野的一片呼吁下,不得已令总统殿前司两淮诸军援襄,与阿术在湍滩交战,结果大败。

范文虎又率舟师10万、战舰1000余艘,进至鹿门,遭到阿术迎击,再次大败,范文虎乘着夜色逃走。范文虎两次援襄失败后,李庭芝决定组织一支敢死队,进行一次冒死冲击元军防线、入援襄樊的尝试。

李庭芝在襄阳西北的均州和房州招募民兵3000人,并制造轻船,以民兵勇将张顺、张贵为都统,在均州上游水域加紧训练,进行入援准备。

1272年5月,3000人敢死队在张顺、张贵的率领下,趁汉水上涨之机,乘船百艘,满载布帛、食盐等物资溯流入援襄樊。敢死队沿途斩断元军布设的铁索、木桩,转战60千米,冲破重重封锁。张顺在途中身中四枪六箭,不幸战死。最后这支援军终于在张贵的带领下到达襄阳城下。城中断绝外援已久,军民们听说援军到了,民心士气为之大振。

为了长久解决襄樊的物资困难,张贵建议联络新郢的交通。他派了两名擅长潜水的勇士,带着蜡书,冒着生命危险突破封锁,到新郢与范文虎联系,范文虎答应约期派兵夹击元军。但不幸的是有个败类离军叛逃,泄露了张贵的突围计划。

元军加强防备,张贵率军奋力死战,终于到达与范文虎约定会师的地点。可他万万没有想到,怯懦的范文虎竟然违约退兵,使元军抢先占据了龙尾洲,以逸待劳。

张贵孤军奋战,所率勇士全部战死,张贵最后也因伤重被俘壮烈牺牲。此后,襄樊同外界的一切联系又完全断绝了。

元军包围襄樊前后达5年之久,却久攻不下,不得不调整战略部署,改变战法。

元将阿里海牙在分析了攻守形势后上奏忽必烈:“襄阳之有樊城,犹齿有唇。宜先攻樊城,断其声援。樊城下,则襄阳可不攻而得。”

忽必烈采纳了他的意见,命阿术指挥元军,刘整、阿里海牙指挥汉军,加紧进攻樊城。

元将张弘范向阿术献计说:“若从陆路攻樊,襄阳出舟师救援,恐难以得手。只有先截断江上浮桥,阻其援兵,再水陆夹击,才能破樊城,那时襄阳就不攻自下了。”

阿术认为有理,遂按此计行动,于1273年正月,派水军焚毁了襄阳通往樊城的浮桥,切断了两城联系。接着,阿术集中水陆兵力,又调来产自西域巨炮“回回炮”,向樊城发起总攻。樊城守军得不到襄阳的支援,于正月十一城池失陷。

樊城守将牛富率兵与元军展开巷战,最后身负重伤,投入火中自焚而死。另一位宋将范天顺见大势已去,表示“生为宋臣,死为宋鬼”,在所守之地也自杀身亡。

樊城失陷后,吕文焕不断设法向临安告急。贾似道蒙蔽宋度宗说,襄阳之围一定能解,背后却命令不向襄阳派一兵一卒。

元军从樊城移师直攻襄阳,以“回回炮”攻城。吕文焕见待援无望,又害怕“回回炮”的威力,只好献城投降。历时6年的襄樊攻防战,终于以元军全取襄樊而告结束。

元军攻占襄樊,使蒙、宋30余年来对峙的僵局被打破,从而带来了宋、元战局的根本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