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13

第13章 罢战言和的澶州之战

近古时期

从五代十国至元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古时期。

这一时期,各民族政权为了问鼎江山,战争不断。诸如宋辽间的澶州之战,宋金间的采石之战,还有宋元间的襄樊之战和崖山海战。

战争之后的议和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有利于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为国家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这一时期的战略战术均发展到空前高度。战略上主张集中兵力,每战选择要害目标并力求全歼,战术上常常以步兵抗击骑兵。但两宋抗击骑兵的战略,因时有议和而变为消极防御。

澶州之战是宋辽两国之间规模最大的一场战争,也是辽宋关系从长期对抗走向和平相处的转折点,发生于1004年。此战双方参战军队多达数十万,结果以订立“澶渊之盟”而结束,从纯军事角度上看是打成了平手。而在政治角度上,有利于双方开展经济文化交流。澶渊之盟订立后,两国之间百馀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辽朝边地发生饥荒,宋朝会派人在边境赈济,宋真宗崩逝消息传来,辽圣宗“集蕃汉大臣举哀,后妃以下皆为沾涕”。

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为夺回燕云十六州,两次进攻契丹均告失败,被迫转攻为守。

宋真宗赵恒继位后,为防御辽攻掠河朔一带,宋集重兵于定州、天雄军等纵深要地,依托黄河天险,屏蔽都城东京。并在边地广开方田、河道为阻障;缮完城堡,募壮勇扼守,以抗拒辽戎骑攻掠。

1004年8月,辽为赢得有利结局,决计大举攻宋。辽军先以游骑深入祁州,即今河北安国、深州,即今河北深县南两州境内,探察宋军防御部署。继而,辽圣宗耶律隆绪偕其母承天太后萧绰亲至幽州,即今北京进行谋划。

宋察觉辽企图后,命河北、河东诸路积极部署,做好准备。

9月12日,辽军会集固安。15日,辽大将萧挞凛率先锋军南进,分兵攻宋藩镇威虏军和顺安军,以及北平寨和保州,皆被宋军击败。旋与辽圣宗、萧太后军会合,攻定州,被宋将王超率军阻于唐河。

萧太后初战受挫,遂移师阳城淀,即今河北望都东南休整,并利用宋降将王继忠致书宋帝,试探媾和。

辽军的大举进攻,引起宋朝廷上下恐慌,参知政事王钦若、签书枢密院事陈尧叟等劝说宋真宗暂避金陵或成都。宰相寇准据理相争,力请宋真宗亲征御敌。宋真宗采纳寇准建议,遣将加强各路的防御。

10月初,萧挞凛南下祁州、深州;萧太后率主力围攻瀛州,即今河北河间,亲自击鼓督战,遭宋知州李延渥顽强抗击,十余日未克,反丧师3万余众。后撤围南下,会合萧挞凛攻冀州、贝州和藩镇天雄军。

宋军根据战况,将防御重点南移,分定州兵一部赴澶州,并命各路增援天雄军。

11月初,辽军自瀛州南趋天雄军,沿途遭宋军抗击。同时,宋以李继隆、石保吉分任驾前东、西两面排阵使,加强澶州及黄河沿岸的防御指挥。12日,宋真宗离京师赴澶州督战。

这时辽军进抵天雄军,攻城不克,转破藩镇德清军。继而逼近澶州,袭取藩镇通利军。26日,宋真宗亲率禁军在澶州御驾亲征,并登上城墙鼓舞士气。

宋军官兵远远望见黄龙御旗,顿时欢呼声回荡在数十里外。

辽军一听宋皇帝来了,斗志一下子就垮了。寇准趁机指挥宋军出击,个个奋勇冲杀,消灭了辽军数千。辽军主将萧挞凛在澶州察看地形时,也被宋军伏弩射死。大宋禁军果然厉害。

与此同时,杨延昭军也从山西向辽军背后出击,20万辽军几乎被陷入合围死境。

杨延昭英勇善战,镇守边防二十几年,辽国对他非常敬畏。辽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颗星是专克辽国的,因为杨延昭对于辽人很有威慑力,辽人以为他是那第六颗星转世,因此称他为“杨六郎”。

辽军虽攻占宋一些地方,但伤亡惨重,又失大将萧挞凛,战况急转直下,处境不利,亟愿罢战言和,遂加速和谈步伐。于是,宋、辽达成撤军协议,然后互换誓书。史称“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自此辽人不敢南侵,宋也保障了近百年的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