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12

第12章 积极防御的太原之战

太原之战是唐朝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唐将李光弼挫败史思明叛军围攻太原的著名防御战,时间是757年春。太原之战是古代城邑保卫战中以少胜多,以弱制强的一个典型战例,在我国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此战对稳定战局,掩护朔方战略基地,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他智计百出,功劳盖世,谱写了一幕又一幕的战争传奇。

李光弼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

最出名的是指挥太原之战取得了重大胜利,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他指挥的太原之战,是唐军取得的平息“安史之乱”的第一次重大胜利。

755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发动节度使之士兵及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民族组成共15万士兵,号称20万人,在范阳起兵反唐。第二年,他便占领了长安、洛阳,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

安禄山遣兵攻陷潼关后,正在博陵围困安史乱党之一的史思明的李光弼部,奉命撤围,西入井陉,返回太原。史思明乘机攻占常山,夺回河北全境。

757年,史思明自博陵、蔡希德自上党、高秀岩自大同、牛廷玠自范阳,四路军兵力共10万之众,会攻太原,企图夺取河东,进而长驱直取朔方、河西、陇右等战略要地。

当时,李光弼所部精兵都已被调往朔方,太原所剩只有河北兵5000人,加上地方团练武装,也不满万人。面对叛军的强大攻势,诸将都惶惧不安,主张修城自固。

李光弼认为,太原城方圆20千米,叛军将至而动工修城,是未见敌而先使自己陷于困境。于是,他率领军民在城外挖掘壕沟,并做了几十万个土砖坯。

史思明的大军开始攻打太原,李光弼命令将士用几十万个土坯修筑营垒,哪里被损,就用土坯补上。史思明派人去山东取攻城器械,以蕃兵3000人护送,在途中被李光弼遣兵拦击,将其全歼。

史思明围攻太原月余不下,便选精锐士卒为游兵,让他们进攻城南,再转攻城西,自己则率兵攻城北,而后转攻城东,试图寻找唐军防守漏洞。

李光弼治军严整,警戒巡逻无丝毫懈怠,使史思明无懈可击。李光弼又派人挖掘地道,通至城外,叛军在城外叫骂挑战,常冷不防被唐军拖入地道,吓得叛军胆战心寒,走路时都低头看地。史思明用云梯和筑土山攻城,李光弼便令唐军在城下先挖好地道,使其靠近城墙便塌陷。为阻止叛军强行攻城,李光弼还在城上安装抛石器,发射巨石,一发可击毙叛军20余人,叛军死于飞石之下者甚众,被迫后退,但围困愈加严密。李光弼为打破叛军围困,以诈降手段,与叛军约期出城投降,暗地派人挖掘地道直至叛军军营之下,先以撑木支顶。

到约定之日,李光弼派部将率数千人出城伪降。叛军不知有诈,正在调动出营时,突然营中地陷,顿时一片慌乱。唐军乘机擂鼓呐喊,猛烈冲击,给叛军以重创。

正当太原之战紧张进行时,安禄山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夺取帝位后,命史思明回守范阳,留蔡希德等继续围困太原。李光弼趁蔡希德势孤之际,果断率军出击,大破蔡希德军,缴获大量军资器械,蔡希德率残兵仓皇逃走。太原之围遂解。太原之战胜利的消息传来,刚刚继位的唐肃宗李亨下诏奖赏李光弼,加司空兼兵部尚书,仍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为魏国公。

李光弼智谋超群,采用顽强坚守与不断寻机出击相结合的战法,灵活运用地道、石炮等守城战术和技术,可谓出奇制胜,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