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11

第11章 完成统一的建康之战

建康之战是隋文帝杨坚与陈后主陈叔宝之间的战争,时间是588年秋至589年初。它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南北连续270年的分裂局面,统一了天下,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同时也为唐代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文帝开创了先进的选官制度,大力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当时的盛世之国。同时在此时,也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建康之战是隋统一战争中“先北后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隋文帝杨坚集中使用兵力,力避两面作战这一战略特点的体现。

在当时,隋文帝原来决定先南后北,也就是采用北守南攻的方针,先巩固北部边防,并部署一定数量的机动部队,以保障南进时后方稳定。

但是,当这一战略即将付诸实施时,北方的突厥突然进犯,对隋王朝构成严重威胁。隋文帝立即变更战略,改为“先北后南”,采用南和北攻方针,撤回南进大军,与南陈结好谈和。

隋文帝击败突厥后,便开始加紧灭陈准备,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诸如继续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力役制,在中央建立三省六部制,在地方推行州、县制,改革府兵制等,发展了社会经济,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又经过几年励精图治,国力、军力显著增强。

587年,隋文帝君臣多次谋议灭陈之策,决定采纳尚书左仆射高颎、虢州刺史崔仲方等人的建议,根据长江地理形势与陈军分散守备之特点,实行多路进兵而置重点于长江下游的部署。

一方面,在战前多方误敌、疲敌,破坏其物资储备,欲乘敌疲惫懈怠之机,然后突然渡江,东西呼应,一举突破取胜;在长江上游大造战船,加强水师。

另一方面,在出兵之前,扣留陈使,断绝往来,以保守军事机密。并且派出大批间谍潜入陈境,大量散发诏书,揭露南朝陈后主陈叔宝之罪,以争取人心。

588年秋,隋文帝在寿春置淮南道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隋文帝命晋王杨广、山南道行台尚书令杨俊、清河公杨素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近52万人的水陆军,统由杨广节度,从长江上游至下游,分八路攻陈。是年冬,隋军发起攻灭南陈的大规模战役。

隋军的八路分为中上游与下游两部。行军元帅杨俊统帅中上游三路,他率水陆军由襄阳进屯汉口,以阻挡中游陈军支援下游南朝陈首都建康。

行军元帅杨素率舟师出永安东下,在荆州刺史刘仁恩出江陵后与杨素会和,最后抵达汉口与杨俊军会和。杨素与刘仁恩军负责驱赶长江中游一带的陈军到汉口围歼。

行军元帅杨广统帅下游五路,他率领韩擒虎、贺若弼专攻建康,命王世积与燕荣为左右翼协攻江西、三吴。杨广率军出六合,庐州总管韩擒虎出庐,吴州总管贺若弼出广陵,三路集中围攻建康。

蕲州刺史王世积率舟师出蕲春攻九江掩护杨广主力。青州总管燕荣率舟师出东海沿海迂回南下入太湖,以奇袭吴县,深入三吴以支援杨广主力军。

589年正月初一,隋将贺若弼乘长江浓雾和陈叔宝正欢庆春节之机,自广陵即今江苏扬州,率军秘密渡江。此前,由于贺若弼曾多次以假象误敌,所以未被陈军重视。正月初四,陈叔宝才下诏抗击,但已为时过晚。

贺若弼攻占重镇京口即今江苏镇江,擒陈南徐州刺史黄恪,分兵再占曲阿即今江苏丹阳以阻三吴地区增援建康。

韩擒虎攻占姑孰,即今安徽当涂后,与贺若弼夹攻建康。这时的隋军主力也相继渡江,最后形成了大军合围建康之势。

与此同时,隋将王世积军大败陈将纪瑱于蕲口,即今湖北蕲春境,当地陈军先后请降。燕荣军也自海上进入太湖。当时上游陈军已被杨素、杨俊军阻断,建康以外陈军无法东援建康,这就更进一步创造了建康之战的有利条件。

589年正月二十,陈叔宝在“兵久不决,令人腹烦”的情况下,对贺若弼军发动白土岗之战。他仓促地派鲁广达、任忠、樊毅、孔范与萧摩诃率军出战,于白土岗南北列长蛇阵10千米,首尾进退互不相知。

贺若弼军集中兵力,攻破薄弱的孔范军。陈军全线溃退,贺若弼从建康宫城的北掖门攻入台城。

韩擒虎军占领秦淮河南岸石子冈,即今江苏南京雨花台后,陈将任忠请降,开北岸朱雀门迎韩擒虎入城。

当时陈叔宝身边大臣只有尚书左仆射袁宪一人。袁宪建议庄严地向隋军投降,但陈叔宝畏惧而不从,与爱妃张丽华、孔贵人躲到枯井里面。最后被韩擒虎俘虏,立国30多年的陈国灭亡。

建康被隋军攻下后,南朝陈尚领有长江中游、三吴与岭南地区。589年正月二十二,杨广进入建康,命令陈叔宝发令招降各地陈军投降。坚守江夏的周罗睺、陈慧纪与守备长江中游诸城的守将陆续投降,三吴、会稽等地不愿意归附隋朝者,被杨广率军消灭。

建康之战,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分裂割据、战乱不止的局面,使中华大地重新统一。这是隋文帝对我国历史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