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军事战争:古来征战风云
11286100000010

第10章 以弱胜强的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结果有绝对优势的前秦败给了东晋,国家也随之衰败灭亡,北方各民族纷纷脱离了前秦的统治先后建立了十余个小国。而东晋则趁此北伐,把边界线推进到了黄河。

经过淝水之战,东晋王朝有效地遏制了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为江南地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机。

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开始亲政,提升谢安为中书监、录尚书事,总揽朝政。谢安极力举荐自己的侄子谢玄出任兖州刺史,镇守广陵,负责长江下游江北一线的军事防守。谢安则自己都督扬州、豫州、徐州、兖州、青州五州军事,总管长江下游。

谢玄不负叔父重托,在广陵挑选良将,训练精兵,选拔了刘牢之、何谦等人,并训练出一支在当时最具有战斗力的精兵北府兵。

在淝水之战爆发前4年,前秦皇帝苻坚进攻东晋时,谢玄曾率5万北府兵四战四胜,全歼前秦军。战后,谢安因功晋封建昌县公,谢玄晋封东兴县侯。

383年,前秦苻坚亲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羽林郎即禁卫军3万,共90万大军从长安南下。同时,苻坚又命梓潼太守裴元略率水师7万从巴蜀顺流东下,向建康进军。

东晋王朝在强敌压境,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丞相谢安为首的主战派决意奋起抵御。晋帝任命谢安之弟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8万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

派胡彬率领水军5000增援战略要地寿阳,即今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10万晋军控制长江中游,阻止秦巴蜀军顺江东下。

农历十月,苻坚之弟苻融率秦前锋部队攻占了寿阳,俘虏晋军守将徐元喜。与此同时,秦军慕容垂部攻占了郧城即今湖北郧县。

东晋胡彬奉命率水军驰援寿阳,在半路上得知寿阳已被苻融攻破,便退守硖石即今安徽凤台西南,等待与谢石、谢玄的大军会合。

前秦苻融又率军攻打硖石,胡彬困守硖石,粮草用尽,难以支撑,写信向谢石告急,但送信的晋兵被前秦兵捉住,此信落在苻融手里。苻融立刻向苻坚报告了晋军兵少,粮草缺乏的情况,建议迅速起兵,以防晋军逃遁。苻坚得报,把大军留在项城,亲率8000骑兵疾趋寿阳。

苻坚一到寿阳,立即派原东晋襄阳守将朱序到晋军大营去劝降。朱序到晋营后,不但没有劝降,反而向谢石提供了秦军的情况。

谢石起初认为秦军兵强大,打算坚守不战,待敌疲惫再伺机反攻。听了朱序的意见后,认为很有道理,便改变了作战方针,决定转守为攻,主动出击。

农历十一月,谢玄派遣勇将刘牢之率精兵5000奔袭洛涧。前秦将梁成率部5万在洛涧边上列阵迎击。

刘牢之分兵一部迂回到前秦军阵后,断其归路,自己率兵强渡洛水,猛攻秦阵。

前秦军惊慌失措,勉强抵挡一阵,就土崩瓦解,主将梁成和其弟梁云战死,官兵争先恐后渡过淮河逃命,多人丧生。这一仗,极大地鼓舞了晋军的士气。

由于前秦军紧逼淝水西岸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岸对峙。谢玄就派使者去见苻融,用激将法让苻融的军队稍向后退,等晋军半渡过河时,再让骑兵冲杀,这样就可以取得胜利。

但是,前秦兵士气低落,结果一后撤就失去控制,阵势大乱。谢玄率领8000多骑兵,趁势抢渡淝水,向秦军猛攻。

朱序则在秦军阵后大叫:“秦兵败矣!秦兵败矣!”前秦兵信以为真,于是转身竞相奔逃。苻融眼见大事不妙,急忙骑马前去阻止,以图稳住阵脚,不料战马被乱兵冲倒,被晋军追兵杀死。

失去了主将的前秦兵越发混乱,最终彻底崩溃。前锋的溃败,引起后续部队的惊恐,也随之溃逃,行成连锁反应,结果全军溃逃,向北败退。

前秦军溃兵沿途不敢停留,听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以为是晋军追来。晋军乘胜追击,一直到达寿阳附近的青冈。前秦兵人马大为折损。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到洛阳时仅剩十余万人。前秦苻坚惨败淝水,原因众多。其中主要有:骄傲自大,主观武断,不听劝阻,一意孤行地轻率开战;内部不稳,意见不一,降将思乱,人心浮动;战线太长,分散兵力,舍长就短,缺乏协同;初战受挫,即失去信心;不知军情,随意后撤,自乱阵脚,给敌人提供可乘之机;对朱序等人的间谍活动没有察觉,让对手掌握己方情况,使己陷入被动地位。

东晋军队的胜利,主要的因素归结起来就是:临危不乱,从容应敌;君臣和睦,将士用命;主将有能,指挥若定;得敌情之实,知彼知己;士卒精练,北府兵以一当十;了解天时地利,发挥己军之长;初战破敌,挫其兵锋,励己士气;以智激敌,诱其自乱,然后乘隙掩杀;坚决实施战略追击,扩大战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