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种植:作物栽培耕种
11285600000004

第4章 玉米的传入和推广

玉米原产于南美洲,7000年前美洲的印第安人就已经开始种植玉米。此后,玉米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而居第三位。

大约在16世纪中期,我国开始引进玉米,到了明朝末年,玉米的种植已达十余省,如河北张家口的“玉米之乡”,还有吉林、浙江、福建、云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陕西、甘肃、山东、河南、安徽等地。

玉米原来叫玉蜀黍,原产于美洲。1492年,当意大利探险家哥伦布踏上美洲的一个岛屿时,就“发现了一种名叫麦兹的奇异谷物。它甘美可口,焙干,可以做粉”。

哥伦布的这篇日记,曾被认为是世界上关于玉米的最早文字记载;学术界也曾经认为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玉米才在世界上传播开来。

事实上,我国引种玉米的时间,早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时间。明代名士兰茂所著的《滇南本草》中,就有关于玉米的记载:“玉麦须,味甜,性微温,入阳明胃经,通肠下气,治妇人乳结红肿或小儿吹着,或睡卧压着,乳汁不通。”

兰茂生于1397年,卒于1476年。即使不计算此前我国对玉米的认识和使用的过程,这一记载也早于哥伦布的日记。因此,我国玉米的引进当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

据学者研究认为,玉米传入的路线有3条:一是从西班牙传到麦加,再经中亚引种到我国西北地区;二是从欧洲传到印度、缅甸,再传入我国西南云贵地区;三是从欧洲传到菲律宾,再由葡萄牙人或中国商人经海路传到我国福建、浙江、广东等沿海地区。

玉米传入我国后,就由华南、西南、西北向国内各地传播。因为是新引入的作物,每在一地推广,当地便给它取名字,因而玉米的异称甚多。除称“番麦”、“西天麦”、“玉蜀黍”外,还有“包谷”、“六谷”、“腰芦”等名称。

玉米在明代传入之初,尚未列入谷物而被人们视为珍稀之物。如明末学者田艺衡在他的《留青日札》中记载了玉米,书中说:

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麦。

《留青日札》还对玉米的形状进行了描述:

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粒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

田艺衡是钱塘人,当时钱塘一带也有种植,他说“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

我国各省府县志中保存着丰富的有关玉米的记载。玉米传入后,首先是从山区开始种植的,到明代末年的1643年为止,玉米已经传播到河北、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广西、云南等10省。还有浙江、福建两省,虽则明代方志中没有记载,但有其他文献证明在明代已经栽培玉米。

玉米在我国的传播可以分为两个时期,由明代中期到明代后期是开始发展时期,明代后期这种农作物已传播到全国近半数省区。到了清代前期,全国各省县份多已种植。

清代玉米集中产区是中部的陕鄂川湘桂山区、西南的黔滇山区、东南的皖浙赣部分山区,华北和东北的玉米集中区主要在清后期至民国年间形成。

清初50多年,至1700年为止,方志中记载玉米的比明代多了辽宁、山西、江西、湖南、湖北、四川6省。1701年以后,记载玉米的方志更多,至1718年为止,又增加了台湾、贵州两省。单就有记载的来说,从1531年至1718年的不到200年的时期内,玉米在我国已经传遍20省。根据我国各省最早的文献记载,其年代的先后并不能代表玉米实际引种的先后,因为方志和其他文献记载,常有漏载和晚载的。

比如广西记载的玉米种植早于甘肃或云南30年左右,早于陕西60多年,早于四川一个半世纪以上,早于贵州差不多两个世纪。

江苏记载的玉米种植也早于甘肃和云南,浙江、福建、广东都早于陕西,四川、贵州20来年以至一个世纪以上。

玉米传入我国后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这种新作物的引种和推广,主要依靠广大农民群众的试种和扩大生产。勤劳而敏慧的农民大众,一旦看到玉米是一种适合于旱田和山地的高产作物,就很快地吸收利用。例如安徽1776年的《霍山县志》记载:四十年前,人们只在菜圃里偶然种一二株,给儿童吃,现在已经延山蔓谷,西南二百里内都靠它做全年的粮食了。

又如河北1886年的《遵化县志》记载,清代嘉庆年间,有人从山西带了几粒玉米种子来到遵化,开始也只是种在菜园里,可到了光绪年间就成为全县普遍栽培的大田作物了。可见发展的迅速。

我国本来有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农业技术已有相当高的水平,所以引种以后能够结合作物特性和当地条件,很快地掌握并提高栽培技术,并且培育出适合于当地的许多品种,创造出多种多样的食用方法。

玉米刚引进栽培时,除山区外一般都用作副食品。由于玉米的适应性较强,易于栽培管理,且春玉米的成熟期早于其他春播作物,未全成熟前又可煮食,有利于解决粮食青黄不接的问题,因而很快成为山区农民的主粮。

18世纪中期以后,我国人口大量增加,入山垦种的人日益增多,玉米在山区栽培随着有很大发展。

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经济作物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加以全国人口大幅度增殖,北方地区又限于水源,粮食生产渐难满足需要,玉米栽培发展到平原地区。后来的玉米栽培总面积更多,在粮食作物中产量仅次于稻、麦、粟,居于第四位,再后位次又有提前。

在栽培技术方面,清代的知识分子张宗法所撰写的综合性农学巨著《三农纪》中说玉米“宜植山土”,并介绍了点播、除草、间苗等珍贵经验。《洵阳县志》中说山区种玉米,仅靠雨水维持玉米的生长,反映了当时栽培玉米不施肥料和粗放的管理措施。随着玉米栽培面积的继续扩大,栽种技术才逐渐向精耕细作的方向发展。在清代《救荒简易书》中,已讲到分别不同的土,应该施用不同粪肥和不同作物,以及玉米的宜忌和茬口等。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各地农民还分别选育了不少适应各地区栽植的玉米品种。仅据陕西《紫阳县志》所记,该县常种的玉米就有“象牙白”、“野鸡啄”等多种。在东南各省丘陵、山区,玉米逐渐分化为春播、夏播和秋播3种类型。

此外,在田间管理、防治虫害等各方面,也逐步取得了越来越成熟的经验。到20世纪,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玉米栽培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总之,玉米的引进,解决了当时的一些社会问题,满足了日益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扩大了土地播种面积,促进了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同时,玉米栽培技术也在实践中逐步提高,为后来玉米在我国的增产增收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