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林种植:作物栽培耕种
11285600000011

第11章 我国古代果树园艺

果树是能提供可供食用的果实、种子的多年生植物及其砧木的总称。我国是世界果树起源中心之一,原产的果树种类繁多,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距今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历史。

我国古代在果树园艺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建立果园、培育良种、栽培技术、果树管理,以及果实采收等方面,经验丰富,技术成熟。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我国古代果园出现很早,在建园时除对果园进行一些保护措施外,还注意到了各方面的条件。

《诗经》中已有“园有桃”、“园有棘”、“折柳樊圃”、“无逾我园”等诗句。说明周代已有专门栽培果树的“园”和专门栽培蔬菜的“圃”,在圃的周围栽植柳树作藩篱,推测园的周围也可能有藩篱。

《三国志·魏书·郑浑传》中明确记载了果园的四周栽植榆树为绿篱。南北朝时,《齐民要术》中有专篇讨论果园绿篱的培植,其时用作绿篱的树种有酸枣、柳、榆等。

到了明代,用作果园绿篱的树种很多,除以上几种外,据《农政全书》记载,还有五加皮、金樱子、枸杞、花椒、栀子、桑、木槿、野蔷薇、构树、枸橘、杨树、皂荚等。

明代人们已注意到,林木可改变小气候,《农政全书》提出在果园的西、北两侧营造竹林可以遮挡北风,从而有利于减轻园中果树的冻害。

我国古人在建立果园时已注意到自然环境,做到适地适种。早在战国时,人们已对土壤进行观察与分类,《管子》中提出不同的土壤适宜栽培的果树种类各不相同;《周礼·地官》中已注意到,地势不同,所宜栽培的果树种类也各异。

南北朝时,更进一步注意到合理利用土地,《齐民要术》主张,在不宜栽培大田作物的起伏不平的山岗地可用来栽培枣树。宋代《避暑录话》已提到,在山坡栽培果树,应注意坡向,并应修成梯田。

古人在建园之初还考虑灌溉条件,《农政全书》提出可于园中适当地点凿池蓄水,即便于果树灌溉,也可兼营养鱼。凿池所起之土,可堆于园的西、北两边,筑成土阜,营造防护林。

在果树栽植技术方面,我国古代强调果树栽植距离应该因树种而异。例如李树的栽植距离,在汉代《僮约》、南北朝时《齐民要术》、清代《齐民四术》等文献中,都提出具体意见和建议,总起来看是以“枝不相碍”为准。

古人已注意到,果树中有雌雄异株的树种,如银杏等。宋代《琐碎录》指出,这类树种,必须雌雄同种方能结实。

果树移栽的具体操作方法,在《齐民要术》中有较全面的论述,其后历代典籍中也时有述及。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要点:

一是栽植穴要适当挖得深宽一些;二是掘取苗木应尽量多带原土;三是苗木放入栽植穴时,要保持原来的方向;四是苗木植入栽植穴时,要注意使根部舒展;五是覆土应使苗木的根与土壤密接,勿留空隙;六是适当修剪树苗木,以减少蒸发;七是覆土到最上面并保持土壤松软,以减少蒸发;八是栽好后,切勿再摇动树干,最好立支柱扶持,以防风吹摇动树干。

总之,要尽量避免使苗木受伤,则可保证移栽成活。古代有“移树无时,莫教树知”的谚语,是对树木移栽技术的形象概括。

果树移栽的时间,对落叶果树,汉代的《四民月令》说,宜在农历正月的上半月;《齐民要术》则认为,移栽最好的农历正月,二月也可以,三月最差,总的原则是宁早勿晚,并提出可以根据当地的农候,灵活掌握移栽的适期。例如枣树以在叶芽萌发如鸡嘴伏时移栽最适合。而常绿果树,则宜在天气转暖后移栽。

我国古代,在果园土壤管理、施肥、灌溉排水等方面,创造了一定的经验。

对于果园土壤管理,《齐民要术》对黄河中下游栽培的多种落叶果树的论述中反映,古代在果树栽植后,一般不耕翻土壤,但对中耕锄草却相当重视。对常绿果树也是这样。例如《避暑录话》便主张柑橘园中要常年耘锄,令树下寸草不生。

元代《农桑衣食撮要》提到,农历正月果树发芽前,在树根旁深掘土,切断主根,勿伤须根,再覆土筑实,则结果肥大,称为“骗树”。

其后的典籍中也常有此记述,只是“骗”或写作“善”。方法有点像后来辽南果农在苹果栽培中应用的“放树窠子”。

对于果树施肥,《齐民要术》提到,桃树施以腐熟的粪肥,可以增进桃果的风味。宋代《橘录》

说,橘树在冬、夏施肥,则“叶沃而实繁”。

明清时期的典籍如《竹屿山房杂部》、《花镜》等对果园施肥有较全面的论述。指出在果树萌芽时不宜施肥,以免损伤新根;开花时不宜施肥,以免引起落花;坐果后宜施肥,以促进果实膨大;果实采收后宜施肥,以恢复树势;冬季应施肥,以供来年树体发育。

古代果园施用的肥料主要为有机质肥料,如大粪、猪粪、河泥、米泔等。

对于果树灌溉排水,古籍中这方面的论述虽不多,内容却比较切实。例如宋代《橘录》中提到,干旱则橘树生长受碍,雨水过多则果实开裂或风味淡薄。所以橘园应开排水沟以防雨涝,遇旱应及时浇灌,并且指出,可结合灌溉进行施肥。明代《群芳谱》则针对无花果的需水特性,提出要“置瓶其侧”,进行滴灌。清代《广东新语》提出要在果树休眠期通灌之,以俟其来春发清代《水蜜桃谱》中指出,桃“喜干恶湿”,在多雨地区栽培,需开排水沟,以利排水。

果树的修剪整枝,虽然早在先秦文献中已有所反映,但如何对果树进行修剪整枝,史籍中却很少述及。

宋代的《橘录》中指出,应剪去过于繁盛而又不能开花结实的枝条以通风透光,以长新枝。

元代《农桑衣食撮要》在农历正月的农事中,虽然专门列有“修诸色果木树”一项,可是,内容仅仅是剪去低小乱枝,以免耗费养分。

明代的《农政全书》中提到,果树宜在距离地面六七尺却截去主干,令其发生侧枝,使树型低矮,以便于采收;《便民图纂》提出葡萄要在夏季结果时修剪,使其“子得承雨露肥大”。

明清时期的文献中概括了几种应予剪去的枝条,即向下生长的“沥水条”,向里生长的“刺身条”,并列生长的“骈枝条”,杂乱生长的“冗杂条”,细长的“风枝”,以及枯朽的枝条。古代修剪多在落叶后的休眠期进行。所用工具视枝之大小而异,小枝用刀剪,大枝用斧。切忌用手折,以免伤皮损干。剪口应斜向下,以免被雨水浸渍而腐烂。

对于果树的疏花疏果与保花保果技术,《齐民要术》提出于枣树开花时,有用木棒敲击树枝,以振落“狂花”的做法。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则枣花过于繁盛,以致不能坐果。

其后历代典籍中也时有记载。后来华北地区,在枣树开花时仍有用竹竿击落一部分枣花的做法,群众称为“打狂花”,其实就是古法的延续。

《齐民要术·种枣篇》还说在农历正月初一,用斧背杂乱敲打枣树树干。据说,不如此则枣开花而不结果。以后历代农书中也常提到用斧背敲打树干,可使韧皮部受到一定的损伤,使养分向下输送受阻,从而集中供给果实的生长发育。

对于果树的防冻防霜,古籍中记有多种多样的措施。例如《齐民要术》记载,在黄河中下游栽培石榴,每年农历十月起,需用草缠裹树干,至次年二月除去;栽培板栗,幼龄时也要如此;栽培葡萄,每年农历十月至次年二月间,采用埋蔓防寒。

宋代的《松漠纪闻》载,有在高纬度的寒冷地区,栽培桃、李等果树,创造了埋土防冻的人工匍匐形栽培法。

史籍中记载的果园防霜的方法主要是熏烟,其次覆盖。熏烟法最早见于《齐民要术》,其后历代典籍中也有涉及。

在江苏太湖洞庭东西山栽培柑橘,冬季极寒时,也要应用熏烟以防霜雪。荔枝的耐寒性次于柑橘,尤其是幼龄时,根系入土尚不深,更易罹霜害,所以宋代蔡襄在《荔枝谱》中指出,幼龄荔枝在极寒时要覆盖或熏烟以防寒。

杏是一年中开花最早的果树,特别易罹晚霜为害,因此,唐代《四时纂要》、明代《群芳谱》等不少典籍都提到,杏园在花期要注意及时应用熏烟以防霜害。

对于果树的病虫害防治,古籍中也记有多种方法。《齐民要术》指出,冬季可以用火燎杀附着于果树枝干上的虫卵、虫蛹。

唐代《酉阳杂俎》中记有人工钩杀蛀蚀果树枝干的天牛类害虫;《橘录》介绍了用杉木做木钉,用来堵寒虫的方法。

宋及宋以后的典籍中则提出,可用硫磺或中草药,如芫花或百部叶等塞入虫孔中杀虫。有的古籍还提到地衣着生在柑橘树干,会夺去柑橘枝叶上的养分,要及时用铁器刮除。

《南方草木状》和《酉阳杂俎》等文献,记有华南一带的柑橘园中放养黄猄蚁以防治虫害的方法。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生物防治虫害的最早记载。

到了清代,这种黄猄蚁也被用来防治荔枝的虫害。当时广东省一些地区的果园中在放养黄猄蚁时,还用藤、竹为材料,在树间架设蚁桥,以利蚁群往来活动,消灭害虫,市场上也有整窝的黄猄蚁出卖。

古代果实的采收标准依果树的种类不同而异。例如枣,宜在果皮全部转红时采收。过早采收者,因果肉尚未生长充实,晒制成干枣,皮色黄而皱;果皮全部转红而不收,则果皮变硬。

再如君迁子,按《齐民要术》记载,宜在经霜后,果皮变为赤黑色时采收;过早采收,则味涩,不堪食用。

又如柑橘,据《橘录》记载,在重阳节时,果皮尚青,为求得善价,固然可以采收,但若要味美,应以降轻霜后再采收为宜。

虽然果实的采摘标准因果树的种类而异,不过古人也曾概括了一条总的原则,即:果实应及时采收,过熟不收,则有伤树势,影响来年的结果。

果实的具体采收方法,也是依果树的种类而异。例如枣,用摇落的方法。柑橘,用小剪,苹果剪蒂下果。对树型高大的橄榄,典籍中曾提到可用盐擦树干,或在根部凿洞,纳入食盐,可令其果实自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