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华成语故事(第九卷)
11277000000109

第109章 强弩之末

“释义”弩:古代用机械发箭的弓。强弩所发的箭,飞行已达末程。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竭,不能再起作用。

“出处”汉·司马迁《史记·韩长孺列传》。

韩安国是西汉时梁王刘武的中大夫。后来触犯国法。本来应该杀头,可考虑到他在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有功,就革职为民。他就一直在家闲居。

直到汉武帝做了皇帝,知道韩安国很有才能,便起用他担任北地都尉的职务,不久又升迁为大司农。

后来,由于韩安国平定战乱有功,汉武帝又让他作了御史大夫。这时,汉朝和匈奴的关系时而交战,时而议和。一次,匈奴方面突然派了一位使者来议和,武帝一时之间也难以决定,便召集朝廷的文武大官,共同来讨论这件事。

大臣中有个叫王恢的,过去曾在边疆做过几年官,对于匈奴的情况相当了解,他认为凭汉朝的军事实力,一定能扫平匈奴,因此他反对和匈奴议和;而且建议汉武帝立即采取行动,发兵到边疆去征伐匈奴。

在场的官员听了,大都保持沉默,只有韩安国站出来大声反对说:“现在匈奴的兵力日益壮大,而且又神出鬼没,流窜不定,如果我们要出兵千里去围剿他,那不但很难成功而且人马到那就疲惫不堪,会给匈奴以逸待劳、得以致胜的机会。这情形就像是射出的箭矢飞行到最后没有力量的时候,连最薄的绸缎也无法穿破;狂风的尾巴,连很轻的羽毛也无法吹动一样。这并不是因为开始时力量不强,而是因为到了最后,力量哀竭,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非初不劲,末力衰也。)我们现在如果发兵征讨匈奴,实在是不智之举。依我的看法,倒不如和他们缔约谈和。”

大家都觉得他的见解很有道理,汉武帝便采纳了韩安国的意见,同意和匈奴议和。于是,一场可能发生的战争,就此冰消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