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本来是无色、透明的液体。但假如你戴上红色的眼镜看水的时候,就会发现水变成了红色;戴上绿色的眼镜,水又变成了绿色;戴上黄色眼镜,水又变成了黄色……其实,水本身是无色的,只是因为你带着有色眼镜去观察而已。现实生活中,有些管理者也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他们往往喜欢带着有色眼镜去看人、看事,结果和事实出现了很大的反差。
好些年前,在哈佛大学里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
一对老夫妇,女的穿着一套褪色的条纹棉布衣服,而她的丈夫则穿着布制的便宜西装,也没有事先约好,就直接去拜访哈佛的校长。
校长的秘书在片刻间就断定这两个乡下土老帽根本不可能与哈佛有业务来往。
先生轻声地说:“我们要见校长。”
秘书很礼貌地说:“他整天都很忙!”
女士回答说:“没关系,我们可以等。”
过了几个钟头,秘书一直不理他们,希望他们知难而退,自己走开。他们却一直等在那里。
秘书终于决定通知校长:“也许他们跟您讲几句话就会走开。”校长不耐烦地同意了。
校长很有尊严而且心不甘情不愿地面对这对夫妇。
女士告诉他:“我们有一个儿子曾经在哈佛读过一年,他很喜欢哈佛,他在哈佛的生活很快乐。但是去年,他出了意外而死亡。我丈夫和我想在校园里为他留一纪念物。”
校长并没有被感动,反而觉得很可笑,粗声地说:“夫人,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曾读过哈佛而后死亡的人建立雕像的。如果我们这样做,我们的校园看起来像墓园一样。”
女士说:“不是,我们不是要竖立一座雕像,我们想要捐一栋大楼给哈佛。”
校长仔细地看了一下条纹棉布衣服及粗布便宜西装,然后吐一口气说:“你们知不知道建一栋大楼要花多少钱?我们学校的建筑物超过750万美元。”
这时,这位女士沉默不讲话了。校长很高兴,总算可以把他们打发了。
这位女士转向她丈夫说:“只要750万就可以建一座大楼?那我们为什么不建一座大学来纪念我们的儿子?”
就这样,斯坦福夫妇离开了哈佛,到了加州,成立了斯坦福大学来纪念他们的儿子。
认识一个人,切忌以自己主观想象作为衡量别人的标准,主观意识太强,经常会造成识人的错误与偏差。
但一些管理者在人才的应用上,常凭着主观意识去任命一个人,而不加以客观,公正地审核。感情用事是管理者的大忌。对人对事,管理者都不要先入为主,带上有色眼镜看人,更不应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否则,公司就会失去很多优秀人才。
一家公司招收新员工,其中有个人给经理的第一印象不太好,他外表不怎么样,穿戴也不整齐,但他还是凭自己超人的口才被录用了。由于经理从主观感性上对这个人的印象很不好,这位员工在以后的工作中,虽然业绩非常突出,但由于经理的认识仍停留在感性阶段,因而不能对这个人做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只认为这个人形象不好,而很难注意到他其他的优点。
久而久之,这位员工也能感觉到经理对他不怎么赏识,因而对工作也不再像以前那么积极了。这样一来,经理对这位员工更加挑剔。到后来,这位员工想:“我有脚有手,到哪里不能混一碗饭吃。此地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然后向公司递上辞呈。
当这位员工走后,经理才意识到他的重要性。不禁感叹,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时,经过一些事实和失败的教训,这位做事武断的经理才逐渐改正了他看人以偏概全的毛病。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句有益的识才辨才格言。印度文学泰斗泰戈尔说得好:“你可以从外表的美来评论一朵花或一只蝴蝶,但不能这样来评论一个人。”以相貌取人、判断人,没有丝毫的科学根据。事实上其貌不扬的人有不少有才学的人,而相貌出众的人也有不少平庸之辈。至今为止,任何人都没有找到才能与相貌之间有必然联系的事例。
孔子有许许多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弟子名叫宰予,是春秋时期鲁国人。他外貌英俊,风度翩翩,说起话来娓娓动听,头头是道。最初,孔子对他印象很好,也挺喜欢他,以为他将来一定有出息。可是后来宰予逐渐暴露了恶习,他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学习,却常常躺在床上睡觉。为此,孔子曾说他是“朽木不可雕”。
有一次,宰予问孔子说:“父母死了以后,当儿子的要服丧三年,这个时间未免太长了吧?”孔子听了很生气,他说:“有德行的君子为父母服丧,吃饭不香,听音乐也不觉得快乐,这是从天子到百姓天下通行的礼仪,你却认为时间太长,不应该,真是个不仁不义的人,我和你实在难以讲什么道理……”此人后来官居临淄大夫,参与田常作乱,被灭了九族。此事对孔子打击很大,从此看人,不仅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不再偏听偏信了。
孔子的另一名学生叫子羽,也是鲁国人。因为他的相貌实在长得难看,开始的时候孔子认为,这样的人一定很愚笨,根本不可能成才,所以就不大喜欢他,甚至不愿意好好教他。子羽没办法,只好退学。可是,他没有放弃学业,虽然离开了孔子,但他通过刻苦自学,成了很有名气的学者。子羽的品德也很好,举止有礼,办事公正,所以声誉很高。他在江南游学时,拜他为师的人达300多人,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孔子曾以言语来看宰予,以相貌来看子羽。宰予以善辞令著称,列言语科之首,因此孔子很喜欢他,认为他今后定有出息。后来,孔子发现善于辞令的宰予是不仁不义的人,然而其貌不扬的子羽却是一个品德良好、举止有礼、办事公正、声誉很高的学者。因为言辞和相貌都是表面的东西,不是人的本质,言辞的利钝、相貌的美丑与人的本质好坏也没有必然联系。所以,孔子不无感慨地说:“我凭言谈看人,看错了宰予;凭长相看人,看错了子羽。如此看来,实在不能凭外表来看一个人的优劣。”
管理者识人用人要避免自己的主观武断,考核人才更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去分析,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其貌不扬的人,有不少是有才学的人,而相貌出众的人,也有不少是平庸之辈。任何人都无法找到人的才能与人的相貌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理性地分析之后,再做出客观的判断才是明智之举。
杰瑞是美国一家化学染料公司的总裁,有一次,公司为了研发低成本化学染料,迫切需要一个懂得染色技术的专家。这时候,他意外地打听到有个染色专家正赋闲家中,颇为惊喜。然而,经过初步了解,却发现这个人年轻时吸过毒,因为缺乏毒资还拦路打劫,被关进了监狱,出来之后,便自暴自弃,整天借酒浇愁。
这个人能不能用呢?杰瑞陷入了矛盾之中。于是,他又继续去了解这个名叫汉姆的染色专家,发现他出狱后有段时间表现很好,但公司的老板总是对他不放心,几乎每天都要偷偷打开汉姆的更衣柜搜索他的外衣口袋,生怕他再染毒瘾。汉姆发现后,自尊心受到极大侮辱,愤然辞职,这样才染上酒瘾的。
杰瑞知道全部经过后,决定聘用汉姆担任公司技术部主管。
经过几次登门拜访,汉姆深受感动,从此痛改前非,埋头于实验室,终于研制出不脱色而且成本低廉的化学染料。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开始杰瑞先生就戴着有色眼镜看人,因为汉姆犯过罪就不雇用汉姆,那么他开发不脱色化学染料的计划能否顺利成功就很值得怀疑了。
古人云: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不能把别人看得永远都是一无是处,人是发展变化的,我们不能停留在过去,用老眼光看人。因此,管理者要相信人,尊重人,提高人,学欣赏和赞美,从而让其发挥更大的潜力。
作为管理者,对待任何人或事,都应该作客观分析,不能主观武断。也就是说对待人或事,应从理性出发,不能仅靠感性认识。否则,对于人或事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或估计。